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科近年来收治脊髓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AVFs)病人9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23~64岁,平均30.4岁,均有肢体肌力下降,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括约肌障碍者8例。8例行脊髓MR检查,均发现有异常增粗的血管影,5例发现有静脉瘤。9例经脊髓选择性动脉造影均证实为脊髓硬膜下髓周动静脉瘘,3例为脊髓前动脉供血,5例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发生吻合后支配同一瘘口,1例为脊髓前动脉单根供血,但有2个节段的腰动脉或肋间动脉造影均可见该脊髓前动脉和瘘口显影,瘘口位于胸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髓周动静脉瘘的诊断、分型、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215例经脊髓动脉造影证实为髓周动静脉瘘的患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Ⅰ型瘘5例,Ⅱ型瘘12例,Ⅲ型瘘8例。经栓塞治疗后痊愈4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变化4例,加重1例。纣脊髓DSA可明显髓周动静脉瘘的诊断、分型,并确定其他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血管内栓塞对该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向脊髓表面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0月诊治的5例向脊髓引流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单纯行栓塞治疗,1例行栓塞后手术切除。结果术后DSA示5例患者的瘘口均完全消失,达到解剖治愈。4例随访6个月-2年,肢体肌力及感觉均有一定恢复,MRI示脊髓表面迂曲血管流空影消失,DsA示瘘口消失、无复发。结论向脊髓引流的DAVF患者脊髓血管造影常显示正常,应注意行脑血管造影,避免漏诊、误诊,治疗主要以血管内栓寨为丰。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0例SDAVF患者,回顾性总结分析SDAVF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20例SDAVF患者中,男性17例(85.0%),女性3例(15.0%),年龄8~36岁,平均(61.3±5.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和二便功能障碍;从发病至确诊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16.6±4.2)个月。MRI表现为髓内异常信号,脊髓增粗并呈条形或斑片状增强,同时可见脊髓表面增多的迂曲血管影。20例患者DSA发现脊髓引流静脉迂曲扩张,并与异常供血动脉形成瘘口,确诊为SDAVF,及时行血管栓塞术或手术夹闭瘘口后患者均好转。结论 SDAVF以中老年男性最为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脊髓MRI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DSA检查是早期确诊的金标准,经血管栓塞或手术夹闭瘘口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脊髓髓周动静脉瘘(SPAVF)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SPAVF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方案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确诊,1例行显微手术灼闭瘘口,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成功闭塞瘘口,术后病人下肢肌力恢复至5级,感觉及大小便功能正常。结论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诊断SPAVF的金标准,手术灼闭或栓塞瘘口均是治疗SPAVF的有效方法,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可首选。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血管病(vascular disease of spinal cord)主要是由于供应脊髓的血管发生阻塞或破裂导致脊髓功能障碍,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及血管畸形三大类,其中主动脉夹层是引起缺血性脊髓病的原因之一。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是指来自于心脏、近端动脉壁,或者其他来源的栓子随动脉血流冲入并栓塞远端直径较小的分支动脉,继而引起此动脉供血脏器或肢体的缺血坏死,但多发动脉栓塞临床少见,且临床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4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均用球囊栓塞治愈,颈内、颈外动脉混合性海绵窦瘘4例.2例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瘘11.2例颈内动脉-脑膜支窦瘘未处理、1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均用固体微粒、真丝线段闭塞、1例单纯颈外动脉瘘用IBCA效果良好。本组颈内动脉通畅率为45.5%,分析了其原因,指出了改进的办法,本组有2例、在原瘘口栓塞后,又出现新的瘘,对其可能原因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可脱性球囊经动脉栓塞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s)是栓塞瘘口和保持颈内动脉通畅的最佳首选方法。但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及安全性尚未知晓。作者复习了87例病人应用可脱性球囊栓塞88个CCFs的长期效果,应用乳胶球囊栓塞的58例病人中48例(83%)平均随访10年(5年9个月~15年半),应用硅胶球囊栓塞的29例病人中28例(97%)平均随访4年(1~6年6个月)。2例病人联合应用此两种球囊治疗。无论是乳胶或硅胶球囊,晚期均未发生过有症状的颅内杂音、突眼、球结膜水肿或动脉化结膜(arterialized conjunctiva)等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预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3例,均有明确外伤史。使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所有栓塞病例均在神经安定麻醉下经股动脉途径完成。结果 13例球囊栓塞中,8例瘘口消失,颈内动脉通畅,4例瘘口及颈内动脉均闭塞,1例为2个瘘口,一次栓塞未成功,患者未行2次手术,术后4个月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结论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安全性高,效果好,是治疗本病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荧光造影技术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DAVF)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8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手术采用全椎或半椎板入路,术中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瘘口的位置、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行瘘口切除后再次造影检查。采用改良Aminoff-Logue量表(AL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中瘘口位于颅颈交界、胸髓上段、胸髓下段、脊髓腰段的患者,分别为2例、8例、10例、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瘘口均完全切除,术后影像学复查无复发者。随访时间6~72个月,结果显示治愈为18例、改善8例、无变化2例,好转率为92. 85%。患者术后的改良ALS评分(2. 1±1. 4)比术前(4. 6±1. 9)明显好转(P 0. 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最有效的方法。术中采用荧光造影,能准确定位瘘口位置,同时对瘘口切除进行评估,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1.
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复杂,但其发病形式可概括为三种,即间歇型、缓慢进展型和年中型。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肯定的价值。治疗畸形的方法很多,但以畸形切除和人工栓塞最有效,二者的选择取决于畸形与脊髓的关系。位于脊髓背侧的切除,位于腹侧的栓塞(上颈段除外),髓内切除或栓塞,髓内外切除十栓塞。无论是切除或栓塞都应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患者栓塞后出现Foix-Alajouanine 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例SDAVF患者的血管造影、栓塞、手术治疗资料,以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2例SDAVF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均明确诊断,均以NBCA胶成功栓塞;栓塞后即刻均无明显异常,但两患者分别于栓塞后3 h和5 h出现症状明显加重,表现类似于Foix-Alajouanine 综合征。造影复查发现瘘口复发,1例患者再次行NBCA胶栓塞,治疗后显著好转,随访半年,恢复正常;1例患者由于供血动脉纤细,微导管插入困难,予以急诊手术夹闭瘘口,术后患者症状较出院时有恢复,随访8个月,症状好转。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SDAVF的重要方法,若瘘口没有完全栓塞,有一定复发率甚至有急性加重可能,及时造影复查可以明确原因,再次完全栓塞或手术治疗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根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影像学分型,制定相应的血管内治疗策略。方法自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我们共收治各型TCCF患者46例,对他们的影像学分型、所采用的栓塞技术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型病例:30例行球囊瘘栓塞术,3例行微弹簧圈瘘栓塞术,2例经动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岩下窦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面静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3例行颈内动脉闭塞术。Ⅱ型病例:经颈外动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岩下窦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行压颈治疗1例。Ⅲ型病例:3例均分别行双侧球囊瘘口栓塞术。46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患侧颈内动脉通畅率达94%(43/46)。随访3个月至3年,有2例并发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症状明显行GDC栓塞后治愈,另1例无症状继续随访。本组无死亡及其它并发症。结论经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瘘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对于球囊无法进入的小瘘口TCCF可选用微弹簧圈栓塞;对动脉入路不能或失败的Ⅰ型及Ⅱ型患者可行静脉入路栓塞瘘口或海绵窦;对上述经动静脉入路栓塞均失败的Ⅰ型患者,才可考虑闭塞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增强临床医师对脊髓圆锥部的髓内动静脉畸形(SAVM)并发同侧腰骶部的动静脉瘘(硬脊膜动静脉瘘和髓周动静脉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4年来北京宣武医院共收治的6例圆锥部的SAVM并发同侧腰骶部的动静脉瘘的患者,分析其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转归。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脊髓血管造影后得到确诊。单纯手术治疗3例,先栓塞后手术1例,先手术后栓塞2例,术后症状全部改善。6例随访,未见症状加重及复发。结论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早期治疗是成功的关健。从头颈到骶椎完整的全脊髓造影对诊断至关重要。治疗的关键是既要完整去除圆锥部的畸形又要切断硬脊膜的血管,如硬脊膜支或根动脉对瘘口的供血,而保留正常的脊髓静脉引流。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告1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均用球囊栓塞治愈,颈内,颈外动脉-混合性海绵窦瘘4例,2例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瘘口,2例颈内动脉-脑膜支窦瘘未处理,4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均用固体策料,真丝线段闭塞,1例单纯颈外动脉瘘用IBCA效果良好,本组颈内动脉通畅率为45.5%,分析了真原因指出了改进的办法,本组有2例,在原瘘口栓塞后,又出现新的瘘,对其可能原因提出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了1979年至1995年治疗的11例非Galen静脉的脑动静脉瘘(AVF).对其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进行探讨。1例以球囊栓塞失败后行手术夹闭供血动脉;8例以IBCA/NBCA栓塞治疗,其中1例经3次栓塞缩小静脉球后手术切除残留的动静脉畸形(AVM);2例以弹簧圈栓塞瘘口。结果;动静脉瘘100%闭塞8例.恢复良好。8例中的6例脑血管造影复查.未见复发;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对治疗原则,血管内栓塞进行了讨论,认为桂塞材料首选弹簧圈。  相似文献   

17.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从1983年1月到1996年1月共收治硬脊膜动静脉瘘24例,全部病人均表现为进行性脊髓损害。除1例(术中证实)外,均经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证实。9例病人治疗前后行MRI检查。24例中,单纯栓塞5例,单纯手术14例.栓塞 手术4例,未治1例。经治疗的23例病人中痊愈7例.改善12例,无变化8例.加重1例。中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1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经动脉途径,采用真丝线段或真丝线段加NBCA胶栓塞治疗。其中3例同时经静脉途径采用微弹簧圈(GDC、MDS和游离弹簧圈)或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海绵窦结果本组。11例中有10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其中8例解剖治愈(瘘口消失);1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例有症状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经动脉血管内治疗技术和结果。结果 6例经动脉入路插入导管用Onyx-18胶栓塞。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都能接近瘘口处并栓塞动静脉分流区域。最后血管造影显示DAVF完全闭塞。治疗后没有观察到相关后遗症,6例均进行临床随访,GOS评分均为5。6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均未见瘘口显影。结论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DAVFs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12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DAVFs)外科治疗方法和结果,探讨治疗的必要性及如何提高疗效.方法 行六血管全脑血管造影,结合CT、MRI,分析影像学特点,全麻下进行经颅手术夹闭瘘口或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经眼动脉分支供血动脉到接近瘘口处用10%~20%的NBCA胶栓塞,1例经颌内动脉分支接近瘘口用ONYX胶栓塞,2例经颌内动脉以PVA栓塞;6例(包括1例经静脉入路血管内治疗失败后)经前颅窝底入路用动脉瘤夹直接夹闭位于筛板的瘘口的静脉端.结果 6例前颅窝底DAVFs直接手术夹闭瘘口治愈;4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愈;2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后好转.结论 前颅窝底DAVFs直接手术效果好;经动脉入路栓塞到瘘口静脉端也可治愈,但需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