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与氨茶碱合用,其作用相互抑制,应注意各药物的疗效;与抗糖尿病药物合用,由于糖原分解减少,可发生低血糖症,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与胍乙啶、甲基多巴等降压药物合用,可增加其降压效果;与洋地黄类合用,可使病人在洋地黄中毒时出现显著心动过缓,故对已有心动过缓者应慎用;与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合用,共作用相互抑制;与苯妥英钠合用(尤其是静脉给药),可加强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所谓致心律失常作用(prorrh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新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有些致心律失常作用明显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相关疾病有关,称为原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当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需要某些调节因素如血药浓度过高,药物相互作用,电解质紊乱和心肌缺血等存在时,称为继发性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是指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可能存在过量或过敏或缺钾的背景.为了除外"其他原因".规定:不包括发生在AMI后72小时内的;不包括心肌缺血急性发作时出现的;除外AMI本身恶化的因素;不包括用药30天以后出现的.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人们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发现一些本来不属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具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笔者称之为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这些药物大多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为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烟酰胺烟酰胺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用于治疗糙皮病,日光性皮炎等。近来有关烟酰胺抗心律失常的报道日渐增多。夏氏用烟酰胺治疗各种心律失常195例,发现对房室传导阻滞(AVB)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有明显的疗效,而对其它心律失常效果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表现形式有二种,即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1.缓慢型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静止、房室传导导阻滞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都可能诱发缓慢型心律失常,如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类(β-受体阻滞剂)、Ⅳ类(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及洋地黄可引起极度窦性动过缓或窦性静止,大剂量或高浓度时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原有房室传导延迟者,当使用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丙吡胺、氟卡胺或思卡胺等药物时,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0.
抗快速心律失常药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要概述如下:(1)除I类以外,其它3类不应同类联用。(2)Ia类与Ic类、Ⅱ类与Ⅳ类、Ⅳ类与Ia类禁止联用。(3)Ⅱ类与Ia类、Ⅱ类与Ⅲ类、Ⅰ、Ⅲ类与Ia类、Ⅲ类与Ⅳ类、Ⅳ类与Ic类合用时应小心或减少用量,对窦房结功能不全或中度以上传导阻滞者不宜合用。(4)Ia类与Ib类、Ib与Ic类、Ⅲ类与Ib类合用协同作用,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患者常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可能改变另一种药物的吸收、体内分布、代谢或排泄影响或干扰另一种药物的生理效应.因而可能出现协同作用,也可能出现拮抗作用或严重不良反应。本文简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陆军 《中原医刊》1993,20(6):23-24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是终止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往往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及负性心力等风险。事实上,心律失常还有多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下称非药物治疗)的方法。1去除病因去除病因是首要的,特别是在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时易被忽视。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如碱中毒、酸中毒、高/低钾、高镁、高钙、低铜等。药物及药物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IC及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已引起广泛注意。然而非抗心律失常和非心脏性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还未予以普遍的报道。这种情况常孤立发生,而不易于全面评价。因很多药物能促发心律失常,本文只对那些常用药物(表1)进行分析,就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理及易患因素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如何选择药物问题,自然成为抗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首要问题.药物选择原则:①首选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心律失常轻者不必用副作用大的药物;顽固而危险者,求得疗效,副作用大的药物,亦可考虑应用.②尽可能针对心律失常机制用药,机制不明时可先用一类药物,无效则改用另一类药物.③先单种用药,无效或疗效不佳时,再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6.
现代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第1个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这两者如何受心外因素的影响。实验和临床的研究集中在发展合成预防和终止心律失常的药物。60年代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揭开了7...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方法很多,目前最广泛应用是由Vaughan Williams于1970年所提出的分类方法,此法是根据其对心肌细胞电生理效应特点,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20.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由于其发生较为隐匿,不为临床所重视,直至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的结果发表之后,人们才提高了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本文仅就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定义、基本机制、预防等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