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痿独取阳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历代注家,多从句中“独”字立论,认为治疗痿证只单独取于阳明。如张志聪云:“诸痿独取于阳明。”马莳亦云:“然则足痿而不能举者,由于阳明之虚,则治痿独取阳明者,宜也。”又如明代医家王肯堂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  相似文献   

2.
依据《内经》“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首先翻译原文,按其原文意义,分三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1)为什么治痿独取阳明?(2)治痿独取阳明与各补荥而通其俞的关系。(3)治痿取阳明是否专在补?从而阐明了治痿与取阳明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痿51次wéi 于为切平支韵影母上古音:微部影母[痿] 13次①萎缩软弱无力。见[阴痿] ②病症名。1.症见四肢松驰、萎弱无力,亦称痿疾、痿厥、痿躄。按其发病原因和部位不同又有风痿、骨痿、筋痿、脉痿、肉痿等名称。病因五脏精气不足、肺热津伤或湿热外感等。治疗除补其荥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之外,强调通补阳明津液及冲脉带脉奇经。《素问·痿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治痿者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  相似文献   

4.
对于五体痿的针刺治疗,《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及具体取穴、操作方法,说明针刺治疗五体痿,除了取阳明外,还应通过辩证论治,取五体相应的五脏经脉的输穴和荥穴,针刺输穴时用补法,荥穴时用泻法。  相似文献   

5.
<正> 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原文是“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这是《内经》以前对痿证治疗的总结,被后世宗为治痿大法。痿证的范围较大,“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则,能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从上文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帝和岐伯对此持怀疑态度。在原文中,岐伯全面地论述了痿的病因病机,指出“所求不得”,“悲哀太甚”,“入房太甚”,“有渐于湿”,“远行劳倦”等均可以致痿。这些意味着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所以岐伯提出要“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说明对痿证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人们以“治痿独取阳明”为准绳,凡遇痿症,皆从阳明胃经着手,甚者自始至终,不以分型而用药,不以分类而取经。其实,由于五脏之热影响到所合的筋骨,肌肉,皮毛,血脉后,均可导致痿症。如“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故治疗时,当“补其滎,而通期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分经治之。但根据五脏致痿的原因分析,以及脾与他脏的关系和脾与胃的关系分析,五脏致痿  相似文献   

7.
<正>《痿论》云:五脏使人痿,而本于肺热叶焦。终之曰:治痿独取阳明。是痿病原于手太阴一经,以热相传而成,而治之者,惟取足阳明一经以为要。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总宗筋而束骨以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手足不用而成痿。是痿之来,起于肺经,而治则取于阳明。后人谓独取阳明,此"取"字有教人补之意。是以丹溪独引越人泻南方、补北方之法,以发明"独取阳明"之旨。究未能尽所以取阳明之义,而意反有相戾者。夫南方,离火也;北方,坎水也。其言  相似文献   

8.
赵瑾  李金坡 《吉林中医药》2013,(12):1274-1276
《素问·痿论》是论述痿证最早的文献,认为“五脏使入痿”,并阐述了痿证与脏腑、经脉的联系,明确了痿证的治疗原则为“治痿独取阳明”,而针刺取穴原则为“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临床上对经络辨证论述较少,但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可以补充痿证的脏腑辨证分型的不足,更好的运用于临床的诊疗当中。  相似文献   

9.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痿论》云:五脏使人痿,而本于肺热叶焦。终之曰:治痿独取阳明。是痿病原于手太阴一经,以热相传而成,而治之者,惟取足阳明一经以为要。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总宗筋而束骨以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手足不用  相似文献   

1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亦云 :“痿疾者 ,取之阳明”。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素问·痿论》篇说 :“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 ,肝主身之肌肉 ,肾主身之骨髓……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热叶焦则生皮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 ,肝气热则生筋痿 ,脾气热则生肉痿 ,肾气热则生骨痿。由此可见痿证的成因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探讨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机理探讨1.1 阳明为五脏之本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阳明在上肢者隶属大肠 ,在下肢者归属胃腑 ,然《灵枢·本输…  相似文献   

12.
论阳萎治从阳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痿论》曰:“治痿者,独取阳明。”《灵枢·根结篇》曰“痿疾者,取之阳明。”皆强调了调补脾胃,充养后天气血化源是治疗痿疾的关键。此观点,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有效的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论及“痿”者,本为诸般宗(?)失濡而废用的统指,其中本当既包括肢体痿废不用的痿躄病,  相似文献   

13.
《痿论》云:五脏使人痿,而本于肺热叶焦。终之日:治痿独取阳明。是痿病原于手太阴一经,以热相传而成,而治之者,惟取足阳明一经以为要。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总宗筋而束骨以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手足不用而成痿。是痿之来,起于肺经,而治则取于阳明。后人谓独取阳明,此“取”字有教人补之意。是以丹溪独引越人泻南方、补北方之法,以发明“独取阳明”之旨。究未能尽所以取阳明之义,而意反有相戾者。夫南方,离火也;北方,坎水也。其言日:金体燥而居上,主畏火;土性湿而居中,主畏木。  相似文献   

14.
《素问·痿论》是论述痿病的专篇,明确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并介绍了痿病的具体针刺方法: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即,按照此种方法进行针刺,痿病能够取得可已的治疗效  相似文献   

15.
“各有所发”,见于《素问·痹论》。全段说:“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对于上述经文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 1.杨上善:“五藏俞者,疗痹法取五藏之俞,……疗六府之痹当取其合,良以府藏俞合,皆有藏府脉气所发,故伺而诛之”。意谓治疗五藏之痹,应当取五  相似文献   

16.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迟缓 ,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 ,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软无力、迟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根据痿症的不同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一般将其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 5种类型。关于痿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痿大法 ,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因于湿 ,首如裹 ,湿热不攮 ,大筋软短 ,小筋弛长 ,软短为痿。”又据五脏所主 ,提出了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命名和分类 ,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是因为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之海…  相似文献   

17.
“治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是针灸学处方取穴的一项原则,出《素问·咳论》篇,由于去古久远,历代诸家注文多有分歧,以致此项治则之真实意义,历久而未阐明,使学者困惑不解,故抛砖引玉,还希就正于同道。丹波氏评注摘录及诸家误注之原因《素问·咳论》篇云:“治其俞,志云(指张志聪),咳在五脏,当治其俞,五脏之俞,皆在于背……简按,此据《血气形志》篇,而诸家(指王冰、马莳、张介宾、高士宗等)并原于《本输》篇,未详何是”。“治其合,志云,合治内府,故咳在六腑者,取之于合……高同。简按,此据《邪气脏腑病形》篇,而诸家并原于《本输》篇,亦未…  相似文献   

18.
<正>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灵枢·根结》篇也云:“痿疾者,取之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痿”又同“萎”,即肢体筋脉弛缓、肌肉萎缩、软弱无力、瘫痪失用的一种病证。因其多发生在下肢,故又称“痿躄”。阳明,从脏象的角度是指胃腑、大肠,从经脉的角度是指手、足阳明经。“独取”者,有“多取”、“常取”、“着重取”之义。  相似文献   

19.
“小儿麻痹后遗症”系急性滤过性病毒传染,以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害为主,引起肌瘫痪的疾病。祖国医学属“痿症”。按摩则能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促进局部循环,加速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瘫痪、痿壁的肌肉得以恢复。正如内经云:“按摩可陡筋节舒畅、血脉流通,盖按其经络,则郁闭之气可通,摩其壅聚,则瘀结之肿可散也”。  相似文献   

20.
瘘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瘘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瘘证,治疗就不能“独取阳明”,而应求治于太阴。现将寒湿之痿的病机、证治,结合临床病案举例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一、《内经》中有关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明确指出有因寒湿及湿而致痿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指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注:“此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肌肉瘘……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这一段指的就是湿伤脾所致的痿证。对于这类痿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