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标准,评价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51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行CTA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经DS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14例,CTA诊断检出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1%、95.61%、100.00%、100.00%、88.10%。对于直径d <3 mm的动脉瘤,CTA的诊断准确性低于DSA (P=0.036)。CTA诊断时间为(16.21±2.14) min,短于DSA诊断时间(25.68±4.11) min(t=21.436,P <0.001)。结论CTA与DSA相比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于直径d <3 mm的动脉瘤,CTA的检出率和灵敏度会降低且CTA明显缩短了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2.
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SD)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微小动脉瘤,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瘤16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38个动脉瘤,其中6例为2个动脉瘤.MSCTA共发现34个动脉瘤, DSA发现36个动脉瘤.38个动脉瘤4个位于前交通动脉,7个位于大脑中动脉,9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4个位于颈内动脉,4个位于椎动脉.结论 MSCTA可以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CTA减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减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拟诊颅内动脉瘤33例,图像分别运用A(经减影后)及B(常规)进行两次三维(3D)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重建(VR)。以手术或随访为标准评价两种检查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两位放射科医生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A法检出动脉瘤36个(三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清晰、确切。B法检出动脉瘤31个,漏检1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颈内动脉瘤。A法的检出率为100%,B法的检出率为86%。两者检出率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减影3D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优于常规3D。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20排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04-2011-03期间行320排CTA和DSA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3例.将CTA图像质量按颅底骨质残留及血管显示情况分为4个等级,再以DSA所见为对照,分析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粗符合率.结果 33例经320排CTA检出颅内动脉瘤30例33个、动静脉畸形(AVM)2例、颅内动脉瘤合并AVM 1例;经DSA证实有颅内动脉瘤30例33个、AVM 3例,其中动脉瘤"假阳性"1例;有22例行手术治疗.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为100%,粗符合率为97.0%.结论 与DSA比较,320排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粗符合率,在术前筛查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数字减影和常规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6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减影和常规血管造影术(简称减影和常规CTA)进行颅内动脉成像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动脉瘤65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61个,敏感性为93.8%。常规CTA检出动脉瘤54个,敏感性为83.1%。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优于常规CTA检查。  相似文献   

7.
64层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CT三维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规二维DSA检查后,对可疑病变血管行旋转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软件行3D后处理,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显示的价值.结果 28例病例中22例CTA和DSA均显示动脉瘤并经手术或栓塞证实,其中1例CTA和DSA显示单个动脉瘤,手术证实为2个动脉瘤,1例CTA显示假阳性.3D-CTA与3D-DSA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形状、瘤径指向、瘤体直径、瘤颈、载瘤动脉、瘤体穿动脉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细节显示上与3D-DSA无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应能替代血管造影,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双源CT血管成像与常规和三维DSA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并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9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DSCTA和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形态、长轴及动脉瘤瘤颈/短轴(N/D)比值.动脉瘤N/D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长轴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95例患者,DSA在63例患者中检出67个动脉瘤,DSCTA在60例患者中检出64个动脉瘤,32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DSCrA检测动脉瘤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100.0%、100.0%、91.4%.DSCTA对长径33 nnn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一致,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 mm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O%和100.0%.DSA与DSCTA所测动脉瘤N/D比值分别为0.46±0.14、0.51±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0,P>0.05);长轴中位数分别为4.9、4.8 mm,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1.309,P>0.05).结论 D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相比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了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6层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CTA诊断30例颅内动脉瘤,所得原始CT数据传至Philips工作站后运用MPR、CPR、MIP、VR等技术行血管成像;30例颅内动脉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照CTA检查的准确性。结果:30例患者手术发现动脉瘤36个,CTA发现35个,诊断符合率97.22%(35/36),未能显示的1个位于右大脑中动脉分支末梢,瘤径3 mm;CTA所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瘤体与周围结构关系,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16层CTA对Willis环周围瘤径3.0 mm以上的动脉瘤显示清晰,是一种准确、快速、价廉、无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方法 ,可作为脑动脉瘤筛选及动脉瘤破裂致急性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DSA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分析评价颅内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与动脉瘤大小、部位有一定关系,相同或不同部位动脉瘤可产生不同或相同临床症状,旋转DSA技术是常规脑血管造影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结论 1.颅内动脉瘤临床症状与其生长部位及大小有一定相关性,但无明显特异性;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64层CTA-MIP、CTA-VR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CTA-MIP),CTA容积再现(CTA-VR)与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CA 64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40个动脉瘤,CTA-MIP发现35个动脉瘤,CTA-VR发现37个动脉瘤,3D-DSA发现39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1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6个位于大脑中动脉,4个位于基底动脉,1个位于椎动脉,2个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颈内动脉。3D-DSA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A影像学诊断上,CTA-MIP、CTA-VR和3D-DSA各有优势,CTA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每例患者均行常规CTA及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A,DSCTA)重建,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研究2种重建技术的图像质量、诊断准确性.结果 36例患者共计40个动脉瘤,经DSCTA检出动脉瘤40个,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经常规CTA检出动脉瘤37个,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5%和100%.2组后处理图像质量单项有序行乘列表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DS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结论 64层螺旋CT DSCTA可作为筛查及诊断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经手术证实的20例脑动脉瘤的MRA和IA-DSA的影像进行了对照分析研究,经MRA检出19例(95%)动脉瘤,10mm以下的动脉瘤9例,最小的为4mm,与DSA检出率(19/20)相仿。MRA的定位符合率为84%,低于DSA(95%)。13/19例(68%)在MRA图象上能显示动脉瘤的瘤颈。作者认为MR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血管影像方法,可作为脑动脉瘤高危病例的筛选检查,随着MRA技术的进一步完善,MRA有望在神经外科领域替代部分侵入性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4.
MSCTA和DSA对肝脏肿瘤血管评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肿瘤患者采用MSCT血管成像(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方法,对肝动脉、门脉及重要的肝脏血管变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0例中MSCTA观察到12例动脉变异,包括8例肝右动脉的改变,3例肝左动脉的改变,1例腹腔干过早分叉。动脉门脉瘘4例,门脉癌栓3例。30例同时行DSA检查,动脉的数量和所有动脉血管的变异均与MSCTA的结果相一致(准确度96.7%,敏感度92%,特异度100%)。结论:MSCTA能提供有价值的肝脏血管信息,在肝脏肿瘤外科手术或介入术前可作为一种无侵袭性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CTA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CTA影像资料。结果:7例肿瘤均位于幕上脑外。6个肿块呈分叶状,1个肿块呈椭圆形。CT平扫3例表现为等密度,4例呈不均匀等低密度,边界清晰,5例伴邻近脑实质低密度水肿带;CT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增强,5例肿块内见多发纡曲、增粗的血管影。4例CTA均直观显示其内部及周围明显纡曲、扩张的供血动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但CTA表现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MRA与DS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3D TOF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治疗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用1.5T超导MR系统3D TOF法作MRA检查,其中31例经DSA检查。MRA显示动脉瘤煌部位、大小、形态、动脉瘤颈以及体与载瘤血管的关系并与DS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6例共36个动脉瘤,MRA检查发现33个,敏感性91.7%,大小2 ̄27mm。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DSA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4例28个动脉瘤,其中22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两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7mm,最大3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3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急性外伤性脾破裂CT、DSA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外伤性脾破裂CT、DSA影像的对照分析,探讨诊断急性脾破裂快捷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 57例外伤性脾破裂均行CT、DSA检查,并作介入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及随访复查。结果 CT在脾实质的裂伤、脾内血肿、脾包膜下血肿、脾包膜破裂及腹内脏器合并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在脾局限性裂伤的显示上明显优于DSA,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X^2=10.71,P〈0.005);DSA在脾实质内小片挫伤,尤其是弥漫性小片脾实质挫伤、脾内动脉瘤的部位和形态、介入治疗后栓塞部位的显示较CT更具优势,在脾内小片状挫伤的显示上优于CT,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X^2=12.57,P〈0.005)。结论 CT与DSA在诊断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在CT确诊脾破裂后。患者生命体征较稳定时,尽量考虑作DSA检查,为可能的介入性栓塞治疗创造条件,降低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