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桂哌齐特治疗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急诊入院的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25例给予桂哌齐特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24小时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2.6%和53.3%,总有效率分别为95.8%和81.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桂哌齐特治疗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东菱克栓酶10IU静脉滴注连用3d;对照组给予舒血宁20ml静脉滴注,其他治疗两组相同,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及3d内TIA发作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P〈0.01)。结论东菱克栓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频发TIA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照组仅用扩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频发TIA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为对照,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常规治疗组35例,降纤酶组36例,给予降纤酶10U,溶于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1小时以上静滴),每天1次,连用3d。常规治疗对照组35例,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奥扎格雷钠80毫克)每日两次。结果:降纤酶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栾玉成 《中国保健》2010,(3):112-1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47例TIA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氯比格雷75mg/次,1次/d,同时对合并症进行相应治疗。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47例TIA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9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7.9%。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均无改变,住院及随诊6个月未发生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比格雷安全有效,是TIA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注射用降纤酶联合肝素钙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4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静脉滴注降纤酶5U(首次10U),连用3d,脐周皮下注射肝素钙5000U,2次/d,连续7d,以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耗量,ECG的变化,血液流变学参数和血小板计数评价该药的疗效。结果临床有效率95.2%,心电图有效率90.5%;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Ⅰ,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注射用降纤酶联合肝素钙注射液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60例糖尿病合并TIA患者,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饮食控制、降糖药物、肠溶阿司匹林75 mg 1次/d口服1年、低分子肝素钠5000 U 1次/d皮下注射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顿服1年.结果 治疗组显效58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95.0%(76/80);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18例,无效22例,恶化10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57.5%(46/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TIA安全有效,不易复发,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张微 《现代保健》2009,(25):47-48
目的观察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用纤溶酶200U静滴,1次/d,连用10d,奥扎格雷钠80mg静滴,2次/d,连用10d;对照组用口服阿斯匹林100mg/d,红花注射液20ml静滴,1次/d,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均10d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优于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红花注射液联合组。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疏血通治疗进展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疏血通联合使用在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82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使用尿激酶50万U+NS100ml静滴,1次/d,连用3d,同时疏血通6ml+NS250ml连用10d。停尿激酶后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1次/晚,共7d;对照组40例,使用疏血通250ml+NS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0d,同时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1次/晚,共10d。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40例占90.91%;对照组治疗有效29例,占72.5%。结论尿激酶与疏血通联合使用,对进展性脑卒中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0例TIA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治疗组给予双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抗治疗。两组治疗7、90 d后发生反复TIA、脑梗死、出血的风险及治疗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TIA反复发作、脑梗死分别为13.33%、6.67%,低于对照组的33.33%、26.67%;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90 d后,治疗组TIA反复发作、脑梗死分别为6.67%、6.67%,低于对照组的40.00%、33.33%;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发病24 h之内尽早给予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治疗TIA的发生,降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安全有效,可以推广。联合治疗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溶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纤溶酶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影响。方法 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纤溶酶300U静脉点滴1次/d持续14d,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ml静脉点滴1次/d持续14d,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对控制TIA发作有明显疗效,并能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102例和3个月内有首次TIA发作病史、但是未进展为脑梗死的306例TIA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患有糖尿病、患有高血压、患有冠心病、TIA发作时间≥30 min、3个月内发作次数组≥6次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进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TIA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以降低或避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史景卫 《现代保健》2011,(13):43-44
目的 探讨分析辛伐他汀片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间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治疗的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给予辛伐他汀片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疗程共2周.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8.33%;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辛伐他汀片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治疗中起效快、临床疗效好、安全可靠;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而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可减少TIA的发作次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维脑路通、VitE、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于脐旁皮下注射,q12,14d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h(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PLT、Fg明显降低(P﹤0.05),APTT、PT较治疗前延长(P﹤0.05),但仍未超过正常范围;对照组治疗后PLT、APTT、PT及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发作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5.
石广军 《职业与健康》2007,23(13):1166-1167
目的 比较血栓通、降纤酶2种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54例脑梗死病人,分为2组,血栓通组24例,用血栓通350 mg静脉滴注1次/d,用15 d;降纤酶组30例,用降纤酶10 U,静脉滴注1次/d,用3 d;第4天降纤酶改为5 U,静脉滴注1次/d,用三四天。结果 血栓通、降纤酶2组有效率分别为92%、96%,经F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组治疗脑梗死药物的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压、血脂、血糖,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40例TIA患者(病例组),5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观察CAS程度。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率超过30%者多有血管杂音;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樊希挺  李舒荣 《中国保健》2006,14(12):44-45
目的比较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根据患者入组顺序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分为两组,肝素组予肝素1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10d.低分子肝素组予速避凝0.4ml(10,000AXaICu/4100IU AXa),每12h 1次,疗程7~10d.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流变学、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纤维蛋白原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肝素组96%,低分子肝素组95.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肝素组高于低分子肝素组(28%1.6%,P<0.05).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有效,而低分子肝素较肝素更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联合治疗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松滋市某医院收治的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治疗前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6.1±1.8)min和(5.2±1.7)min,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2002年1月~2004年10月共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81例,其中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41例,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TIA的时间概念从1h,24h多次修订。终于在2010年去掉了时间的概念,修订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从影像学方面表现需核磁共振DWI无异常才可诊断为TIA。超过10%的患者在90d内发展为完全性卒中。随着对TIA的逐渐认识,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TIA的干预治疗逐渐得到重视。本文笔者对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口服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性TI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