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N-端脑利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光抑素C(CystatinC,CysC)的变化,分析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8例患者,分为2组,一组为心力衰竭组104例,另一组为对照组104例,入院后24h内,留取患者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中NT—proBNP与CysC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的血清中NT—proBNP水平为(4025.69±2616.82)ng·L^-1,对照组患者为(223.69±152.88)ng·L^-1,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的血清中CysC水平为(1.89±2.03)mg·L~,对照组患者为(0.73±0.36)mg·L^-1,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的血清中NT·proBNP与CysCSpearman相关系数r=0.952(P〈0.00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NT—proBNP与CysC明显升高,且Cysc与NT-proBNP呈正相关,CysC的水平可能成为反映心力衰竭及轻微肾功能损害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尿钠肽(BNP)测定,明确肾衰竭患者因水钠潴留、贫血、血压控制不佳等因素,造成左心衰竭。临床上观察透析前后尿钠肽变化。方法38例患者透析前及气急、胸闷、呼吸困难改善后透析,静脉各采血0.5ml加入DTA(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采用美国Blosit(Triage)心力衰竭测试仪测定对照。结果38例肾透析患者呼吸困难患者31例尿钠肽明显增高。最高〉5000ug/L,透析前尿钠肽(2480.5±1270)ug/L,透析后尿钠肽(1449.8±788.4)ug/L,P〉0.05。结论尿钠肽是反映左心功能不全地敏感特异性指标。可区分心源性呼吸困难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使诊断尿毒症心力衰竭变得客观化,就像诊断肾功能衰竭,测定血肌酐、尿素氮一样直观。慢性肾功能衰竭尿钠肽也可增高。该检测在临床上及时,快速容易诊断尿毒症心功能不全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多巴胺、呋塞米合用治疗心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多巴胺、呋塞米静脉滴注),共7 d。2组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 N 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C)值,根据 Cockcroft-Gault 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肺湿啰音、心率、体重、呼吸频率、尿量、6 min 步行距离、BNP、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等判断心功能改善情况,判断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一般情况明显改善,尿量增加,SCr降低,CCr 升高,Nt-proBNP 降低,LVEF 值提高,SV 增加,心肾功能明显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多巴胺、呋塞米合用能明显改善心肾功能,有益于心肾综合征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钠肽和NT—Pro BNP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及NT-proBNP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该院明确诊断为CHF的120例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及50例对照组,测定人院时血浆NT—proBNP及LVEDD、LVESD、LVEF变化,并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CHF组总体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YHAI级心功能时血浆BN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Ⅰ、Ⅱ、Ⅲ、Ⅳ级组间血浆BNP依次递增(P〈0.05)。CHF在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NT-proBNP的水平对CHF的诊断、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利钠肽激素系列的变异程度。方法该研究入组对象为46例慢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在入组时以及1周后各抽取2份血样,测定其血浆脑利钠肽(BNP)及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并进行当次的小时间及周间的变异系数的计算,然后利用公式得出参考变异值(RCV),从而判断出该组患者BNP及NT-proBNP的生物变异程度。结果该组患者的BNP在入组当天的小时间及1周时的变异程度分别为:BNP13.8%和27.6%,NT-proBNP7.2%和22.4%,BNP及NT-proBNP在入组时的小时间变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分析得出1周时间内该组患者NT-proBNP与BNP的RCV分别为50.3%及64.8%。同时研究中发现利钠肽激素的变异程度与年龄、性别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无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代偿期利钠肽激素的个体生物变异性较大。临床上要更准确地监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反应或病情变化时需要将其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及脑钠肽(proBNP)浓度进行比较,探讨NT-proBNP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测定85例心力衰竭患者和70例对照组血清NT-proBNP及proBNP水平,并使用受试者ROC曲线分析两者诊断效能。结果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组患者血浆NT-proBNP及proBN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受试者ROC曲线分析显示两者NT-proBNP诊断效能包括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均高于proBNP。结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血浆NT-proBNP及proBNP浓度均升高,因此两者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NT-proBNP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翠兰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297-229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及慢性肾衰竭临床各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和血清肌酐(Scr)的异常情况,评价cys c在早期诊断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肌酐清除率(Ccr)将5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00例Ccr<80mL/min的患者作为慢性肾衰竭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慢性肾衰竭患者及慢性肾衰竭临床各期患者cys c和Scr的异常情况,其中,慢性肾衰竭组患者根据Ccr分为肾功能代偿期组、肾功能失代偿期组、肾功能衰竭期组、尿毒症期组,测定各组的cys c和Scr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和慢性肾衰竭组之间的cys c和Scr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在各亚组的比较中,cys c和Scr浓度随着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的增加而上升,正常对照组和肾功能代偿期组的cys c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Sc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ys c比Scr对早期诊断慢性肾衰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rhBNP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rhBN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冻干rhBNP(新活素)1.5μg/kg静脉冲击,0.0075μg/(kg·min)持续静注24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用药24h后血流动力学、尿量、心功能改善情况,血肌酐及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rhBNP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显著性(P〈0.05)。rhBNP组治疗后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血NT—proBNP分别是(99±6)bpm、(121±8)/(80±4)mmHg、(8.15±1.89)cmH2O、(3426.95±590.02)pg/ml,较治疗前的(135±10)bpm、(169±18)/(105±11)mmHg、(15.07±3.71)cmH2O、(5989.44±983.48)pg/mL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rhBNP组治疗后的24h尿量、LVEF分别是(1.8±0.4)L、(58±8)%,较治疗前的(1.0±0.2)L、(29±6)%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见肾功能恶化。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是改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与慢性心力衰竭(CHF)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CHF患者101例,并选择同期体检者21例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总抗氧化物(TAS)、过氧化脂质(LPO)及BNP水平,分析血清TAS、LPO和BNP水平变化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级别心力衰竭组之间比较,随着心力衰竭度的增加,血清TAS水平明显降低,BNP和LPO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AS与BNP和LPO均呈负相关(r=-0.910,P=0.0002;r=-0.859,P=0.000),而BNP与LPO呈正相关(r=0.956,P=0.0004)。结论血清TAS、LPO和BNP水平变化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尿剂辅治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方法观察2013年1-6月经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加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利尿剂治疗前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N-末端脑钠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尿剂能有效地降低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脑钠肽水平,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蔺发林  谷昆峰  杜萍  张伟  宋铁鹰 《河北医药》2013,(23):3618-3620
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监测在21世纪初由国外传人我国,10多年来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推荐BNP和NT—proBNP监测用于诊断和预后的判断。血浆BNP和NT—proBNP作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指标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门。NT—proBNP和BNP在心肌扩张时同时释放人血,但由于NT-proBNP的半衰期比BNP长,因此NT—proBNP检测提供了更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脏损害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相关性.方法 28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将入选的289例患者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下降组和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组.入院时采血测定患者血清FGF23水平、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及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和计算eGFR,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结果 3组患者心肾功能的恶化趋势一致.FGF23水平随着肾功能的恶化明显升高,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的患者血清FGF223明显高于肾功能轻度下降和正常组患者(P<0.05).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血清FGF23水平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和eGFR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0.686、0.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GF23水平与心功能指标NT-proBNP呈正相关(r=0.652,P<0.05),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21,P<0.05).结论 心力衰竭程度、心力衰竭肾脏损伤程度与血清高水平FGF23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联合用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0例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根据个体差异逐渐调整地高辛、依那普利、美托洛尔、氢氯噻嗪、螺内酯的用药剂量,长期随访观察2年。结果对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联合用药治疗,随访显示,心功能明显改善(P〈0.001),未加重肾功能损害(P〉0.05),病死率下降。结论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长期联合用药治疗,并根据血清肌酐清除率及地高辛浓度调整用药剂量,可有效改善心功能,不加重肾功能损害,并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血清β2-微球蛋白对早期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在早期肾功能不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1例门诊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30例肾功能不全代偿组、30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组、30例肾功能衰竭组、22例尿毒症组及对照组的血β2-微球蛋,同时测定血肌酐和24h尿肌酐。观察β2-微球蛋与血肌酐、血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关系。结果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组的血清β2-微球蛋均增高,其值分别为(3.51±0.46)mg/L,(5.8±1.13)mg/L,(12.4±3.63)mg/L和(21.3±4.73)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β2-微球蛋与血肌酐呈正相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结论血β2-微球蛋白可作为判断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联合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CHD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CHF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方案分为Ⅰ、Ⅱ、Ⅲ、Ⅳ级,同时检测100例CHF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NT—proBNP、hs—CRP和cTnI水平。结果CHF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血清NT—proBNP、hs—CRP和eTn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高;NYHAI级患者的血清NT-proBNP、hs—CRP检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NT—proBNP是诊断CHF较好的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血清NT—proBNP、hs—CRP和cTnI水平可为慢性心力衰竭(cHF)提供诊断依据,且其升高幅度与病情的严重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当1988年日本学者Sudon从猪脑中提取出脑钠肽(BNP)后。人们越来越关注这种神经内分泌因子在心血管临床上的研究。左心室功能不全时,脑钠肽前体(proBNP)裂解为BNP和没有生物学活性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以前.更多研究集中于成熟BNP的生物学功能上,忽略了对无生物学活性的NT-proBNP的研究。下面就NT—proBNP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磷酸肌酸钠后心功能和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磷酸肌酸钠组,每组49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磷酸肌酸钠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疗程4周。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D)和血浆NT-proBNP变化。结果治疗后磷酸肌酸钠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 P <0父.05),LVEF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明显增加( P <0.05),LVEDD、LVESD明显下降( P <0.05),血浆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测定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体外定量检测46例正常人和9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NT-proBNP水平为(47.82±31.52)pg/ml;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NT-proBNP值为(514.23±289.51)pg/ml,与血肌酐作相关性分析(r=0.380,n=97);心功能异常的肾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无心功异常的肾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透患者达到干体重组NT-proBN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未达到干体重组NT-proBNP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BNP水平升高,心功能不全是主要影响因素;NT-proBNP测定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中具有筛查心功能不全患者、评价血透患者干体重及评价预后和疗效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NT—proBNP(11]t清N-端B型钠尿肽前体)在鉴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程进展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功能代偿期患者45例(f弋偿组)和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5例f失代偿组),并选取同时期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不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他们的血清NT—proBNP值,对比各组之间NT—proBNP值的变化。结果代偿组、失代偿组及对照组的NT—proBNP水平分别为(996.34±832.44)pg/ml、(6302.68±2451.54)pg/ml、(43.27±36.4)pg/m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F=237.57,P〈0.01)。结论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NT—proBNP有助于鉴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程进屠分期。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与右心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升高与右心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ELISA法和PHILIP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对39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和4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患者行血浆BNP和心功能检测。结果 在心功能相同状态下,DCM组血浆中BNP明显高于高心病组,两者左心房舒张末期直径(LAEDD)、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无明显差异,但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RVEDD)DCM组与高心病组有明显差别(P〈0.05)。DCM组中血浆BNP水平与RVEDD呈正相关(r=0.803,P〈0.01)。结论 在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浆中BNP除与左心功能、LVEDD相关外,与RVEDD也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