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输卵管积液对高龄女性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因不孕症合并输卵管积液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IVF-ET助孕的90例高龄妇女(≥35岁)的临床资料,按照胚胎移植前是否行进行了输卵管积液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n=62)和未手术组(n=28).主要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在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规律 ,了解其对子宫内膜着床窗期的作用以及与不明原因不育症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在增殖期 (2 5例 )、分泌期 (2 9例 )子宫内膜、不明原因不育症着床窗期内膜 (12例 )的表达。 结果 TGFβ1在早、中增殖期腺体及间质细胞大多无表达或弱阳性 ,晚增殖期表达明显增加 ,与早、中增殖期相比 ,在腺上皮细胞胞浆染色显著增强 (P <0 .0 1)。TGFβ1在中分泌期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胞浆表达丰富 ,与早分泌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强 (P <0 .0 1)。在不明原因不育症着床窗期内膜间质细胞TGFβ1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结论 TGFβ1调节子宫内膜生长、分化 ,可能参与胚胎的着床过程。TGFβ1在不明原因不育症着床窗期表达下降 ,可能是导致不明原因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异常对不明原因性不孕女性IVF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7月由于不明原因性不孕而接受IVF-ET治疗的女性236例,其中血清抗磷脂抗体(APA)阳性者34例,抗滋养细胞膜抗体(ATA)阳性者33例,hCG抗体(hCGAb)阳性者35例,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阳性者32例,阴性对照102例,两种或两种以上抗体阳性患者排除本研究之外。比较抗体阳性组和阴性对照组女性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生化妊娠率及持续妊娠率。结果:各抗体阳性组虽较阴性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PA、ATA、hCGAb阳性组生化妊娠率高于EmAb阳性组及阴性对照组(P<0.05);EmAb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生化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抗体阳性组流产率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持续妊娠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APA、ATA、hCGAb、EmAb的存在会引起不明原因IVF妊娠流产率增高,从而降低了持续妊娠率,有必要对此类患者进行自身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周期中反复种植失败(RIF)和已生育正常妇女"种植窗"时期(LH+6~LH+9d)子宫内膜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方法选择RIF妇女和正常对照妇女各4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胶内差异双向电泳、(2D-DI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鉴定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两组之间获得1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6个下调表达,10个上调表达),其中10个参与细胞骨架构成,分别是:波形蛋白、埃兹蛋白、Septin 2蛋白、radixin蛋白、纽蛋白、角蛋白8、角蛋白10、角蛋白18、角蛋白19及肌动蛋白。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种植窗"时期RIF妇女子宫内膜组织存在多个细胞骨架蛋白质表达的异常,可能是子宫内膜细胞"质膜转换"缺陷和胚胎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FKBP52在反复体外受精种植失败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测定20例反复体外受精种植失败妇女(组1)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中FKBP5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与15例正常生育能力妇女卵泡晚期(组2)和种植窗期(组3)相比较。结果组1的FKBP52mRNA表达水平低于组2,组2低于组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KBP52蛋白表达于腺上皮的胞核及胞浆,组1在腺上皮的胞核表达明显,组2在腺上皮的胞浆表达明显,组3在腺上皮的胞核及胞浆均有明显表达;组1和组2的FKBP5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 125.9±1 729.9)和(1 360.2±853.7),并显著低于组3(8 319.1±5 873.8)(P0.05,P0.01)。结论 FKBP52蛋白在种植窗期的表达和定位异常可能是反复体外受精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植入窗期血清雌(E2)、孕(P)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40例不育患者在行IVF-ET前一周期采用磁分离酶联免疫法测定植入窗期血清E2、P水平;免疫组化SP法和组织学积分H-score法对LIF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定位和半定量分析。IVF-ET后患者分为:妊娠和未妊娠两组。结果植入窗期血清P水平妊娠及未妊娠组分别为(56.59±4.83)(、44.89±3.0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F在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体表达,两组分别为(1.56±0.41)、(1.31±0.32)及(1.45±0.31)、(1.15±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水平与子宫内膜LIF的表达显著相关(腺体r=0.589,P<0.01;腔上皮r=0.553,P<0.01)。结论植入窗期血清P水平下降及子宫内膜LIF的表达减弱可导致IVF-ET妊娠失败。植入窗期血清P水平和子宫内膜LIF的表达可作为预测IVF-ET成功与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3和骨桥蛋白(OPN)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植入窗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选取15名典型PCOS患者(其中7例为自主排卵,8例为促排卵)为PCOS组,同期选择15例月经周期规律妇女为对照组。阴道超声监测排卵,排卵日测定子宫内膜分型及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植入窗期的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和骨桥蛋白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内膜活检当天的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COS组植入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和OPN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两者之间不伴有比例的失调;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子宫内膜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2/P比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COS患者植入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和OPN表达均下调,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影响了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 ,研究了白血病抑制因子 (L IF)m RNA和蛋白在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结果 :L IF m RNA在未孕期子宫内膜表达量极低 ,孕期升高 ,孕第四天达峰值 (P<0 .0 1 ) ,此后逐渐下降 ;LIF蛋白与 m RNA的表达规律一致 ,其水平在孕第四天达最高 ,显著高于未孕期 (P<0 .0 1 )。结果表明 L IFm RNA和蛋白孕早期子宫内膜的表达高峰与着床期一致 ,它可能参与了胚泡着床的启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在人各时期子宫内膜及蜕膜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反复种植失败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IVF-ET治疗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40例因男性因素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的患者及5例正常孕早期患者作为对照,获取患者各个时期的子宫内膜及蜕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整合素αvβ3蛋白的定位和表达,并对所获得的结果应用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阳性反应强度。结果整合素αvβ3蛋白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增殖早、中、晚期及分泌早期内膜上均无表达,分泌中期、晚期内膜明显表达,蜕膜中表达最强(P〈0.05)。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同样存在周期性变化,但其在分泌中、晚期的表达要明显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素αvβ3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呈现明显周期依赖性,与胚胎种植密切相关;而其在IVF—ET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弱,可能是导致胚胎种植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Dickkopf-1 mRNA在妊娠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ickkopf-1(DKK1)mRNA在妊娠小鼠胚胎着床前后子宫内膜的表达与胚胎着床的关系。方法将妊娠第1~7天小鼠分为D1~D7组作为实验对象,间情期小鼠为对照组,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子宫内膜DKK1 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DKK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妊娠天数增加子宫内膜DKK1 mRNA的表达逐渐增强,D3 DKK1 mRNA表达的像素比值为(0.477±0.020),与D1、D2比较差异显著(P<0.01),D4达到高峰(0.591±0.032),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此后下降,但D5~D7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DKK1可能是胚胎着床过程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  相似文献   

11.
胚胎移植周期机械刺激子宫内膜提高临床妊娠率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机械刺激子宫内膜对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周期中 ,B超显示子宫内膜回声紊乱及异常增厚患者 6 4例 ,其中 32例在胚胎移植前 1~ 2周机械刺激子宫内膜为研究组 ,32例未行机械刺激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不育年限、不育原因、激素反应、受精方式和受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研究组患者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 2 5 .6 1%、5 9.38%和 4 6 .8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78%、18.75 %和 15 .6 3% (P <0 .0 5 )。 结论 机械刺激子宫内膜显著提高IVF ET周期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相似文献   

12.
低剂量阿司匹林在辅助生育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进行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 IVF-ET)或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 ICSI)患者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对治疗结果的影响。 方法  IVF或 ICSI治疗的 3 2 4个 ET周期 ,分为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两组 ,分别统计患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h CG)时子宫内膜厚度及 ET胚胎数 ,比较两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两组在注射 h CG日内膜平均厚度、ET中优质胚胎的比率及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未服用阿司匹林组的 ET胚胎数明显多于服用组 ( P<0 .0 1 ) ,而前者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却明显低于后者 ( P<0 .0 1 )。 结论 低剂量阿司匹林在 IVF-ET或ICSI的辅助生殖治疗中能有效地提高胚胎种植率 ,增加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孕前腹腔镜下宫颈环扎(LTCC)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妊娠结局,比较该类患者卵裂期胚胎移植和囊胚移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因不孕症合并宫颈机能不全(CI)在本中心行孕前LTCC术后实施IVF-ET的82例患者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种类不同分为卵裂期胚胎组(n...  相似文献   

14.
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原癌基因H-ras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本实验检测原癌基因 H-ras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PCR)、免疫转移印迹 ( Western-blot)和免疫斑点印迹 ( Dot-blot)法。结果 :原癌基因 H-ras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呈现两个峰值 ,分别为妊娠的第 1和第 6、7天。结论 :提示原癌基因 H-ras参与了胚泡着床过程及胚胎的早期增殖与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FET)中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FET且子宫内膜厚度≤7mm的不孕症患者59例,34例在排卵日或黄体酮/HCG注射日行宫腔灌注G-CSF(100μg/0.6mL)。应用G-CSF治疗的40个周期作为G-CSF组,49个既往周期作为自身对照组,25例未应用G-CSF治疗者80个周期作为对照组。结果与自身对照组或对照组相比,G-CSF组内膜准备方案中诱发排卵周期比例高,自然周期比例低,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周期取消率依次为:自身对照组69.39%,对照组48.75%,G-CSF组17.50%,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是:G-CSF组15.85%和30.30%,自身对照组7.89%和20.00%,对照组13.33%和29.2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CSF治疗未能显著改善子宫内膜菲薄的不孕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ATA)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8月~12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治疗的153例不育妇女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TA,包括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其中ATA阳性组患者39例,ATA阴性组114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促排卵参数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10例患者卵泡液中ATA进行检测。结果ATA阳性组流产率显著高于ATA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的受精率、种植率、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收集的110例患者卵泡液与血清中ATA水平呈正相关,其中TG-Ab r=0.93(P%0.05),TPO—Ab r=0.836(P%0.05)。结论ATA阳性患者行IVF—ET后妊娠流产率显著升高。不育妇女尤其是反复流产、反复IVF—ET失败患者,筛查ATA对指导诊疗、预测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原癌基因c-jun、c-fos 在小鼠胚泡着床前后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胚泡着床前后c jun、c fos表达的动态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原癌基因c jun、c fos的表达。结果表明:(1)小鼠正常内膜有一定的c jun、c fos基因的表达;(2)胚泡着床前(孕3天)的内膜c jun、c fos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01);(3)着床后,孕5与孕7天内膜c fos、c jun基因的表达低于着床前,至孕7天已低于正常水平(P<0.001)。提示原癌基因c jun、c fos与小鼠胚泡着床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卵泡刺激素(FSH)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生殖中心的130例PCOS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IVFET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方案中的FSH选择分成两组: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果纳芬)和高纯度尿源性卵泡刺激素(uFSH-HP,丽申宝),比较两组患者的Gn总剂量、Gn天数、获卵数、获成熟卵率、2PN率、优胎率、冻胚率、鲜胚妊娠率、冻胚妊娠率、多胎妊娠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及Gn费用等临床资料。结果总Gn剂量、Gn天数、获卵数、2PN率、优胚率、冻胚率、鲜胚移植妊娠率、冻胚移植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及中-重OHSS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uFSH-HP组获成熟卵率较rFSH略高(80.80%vs.71.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FSH-HP组的Gn费用显著低于rFSH组[(6 037±1 569)vs.(9 049±1 332)元](P0.01)。结论 uFSH-HP组取得与rFSH组相似的妊娠结局,但费用更低,可考虑做为PCOS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着床窗期子宫内膜和早孕期蜕膜基质细胞的细胞因子谱表达及其对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的可能影响。方法获取着床窗期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和早孕期蜕膜基质细胞(DSC)进行体外培养,采用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15种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6、IL-8、IL-10、IL-12、颗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因子-1(MCP-1)、受调节激活的正常T细胞排泌的因子(RANTES)和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含量变化,比较两者表达的差异。结果DSC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ESC相比,其中TNF-α、IFN-γ、IL-1β、IL-6、IL-8、IL-10、IP-10、GM-CSF、G-CSF、MIP-1α、RANTES表达下调,有极显著差异(P<0.001);IL-4表达上调,有显著差异(P<0.01);MCP-1、IL-2和IL-12表达无明显变化。不同时期表达的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结论从着床窗期子宫内膜到早孕期蜕膜基质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谱的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对调控胚胎着床和维持早期妊娠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