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 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 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P=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疆克州阿合奇县101例产妇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以便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方法 新疆克州阿合奇县产妇2 490例,观察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产后出血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产后出血101例(4.1%),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68例(67.3%)、胎盘因素22例(21.8%)、软产道损伤9例(8.9%)、凝血功能异常2例(2.0%).有巨大儿、子痫前期、中重度贫血、≥4次流产、≤5次产检高危因素的产妇,其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无高危因素的产妇(P均<0.01).结论 新疆克州阿合奇县产妇产后出血率相对较高;子宫收缩乏力为产后出血首要原因;产后出血与多次流产、巨大儿、有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鲍优兰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1351-135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降低产妇死亡率。方法对2006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176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采用容积法+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运用PEM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6%,发生在2h内为84.2%;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危险性因素包括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无早接触及早吸吮等。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加强产后观察等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调查表(WHO QOL-BREF)及自制量表为调查工具,对2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和205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独立样本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各项得分的差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生活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心理领域得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环境领域得分、QOL自评得分和健康自评得分分别为(62.88±8.22)、(64.71±15.05)、(64.35±14.71)、(67.20±12.98)、(59.58±13.23)、(60.75±21.54)、(58.13±19.15)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得分[(67.31±5.82)、(73.21±11.26)、(68.94±10.13)、(69.83±8.65)、(63.97±10.24)、(66.90±17.57)、(76.26±14.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病情较重、自费、对收入有无明显影响、食欲较差、乏力和担心传染是影响生理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治疗信心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抑郁和复发是影响心理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治疗信心和男性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抑郁、对周围人的态度不满意、复发和高龄是影响社会关系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和治疗信心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不同职业者之间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抑郁、对周围人的态度不满意、居住在乡村和复发是影响环境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P值均< 0.05).结论 在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重视有抑郁症状患者的早期治疗,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护理,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分类树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高危人群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一种评估CHB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风险的简单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利用分类树模型分析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因素,采用索引值曲线、错分矩阵和估计误差对分类树模型分类效果进行整体评价。结果 CHB患者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因素有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BMI。该分类树模型的敏感性为84.3%,特异性为81.5%,准确率为82.9%,模型估计误差为0.17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通过分类树模型发现CHB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和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3个影响因素关系密切,根据这3个指标可以建立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来评估CHB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风险,有必要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批准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药物共有两大类.包括普通干扰素(IFN)、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以及数种核苷(酸)类似物(NA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HBs Ag定量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的重型肝炎患者61例,并随访患者90 d。患者血清HBs Ag水平通过微粒子发光法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于选取HBs Ag的临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4组:HBs Ag1.63 log10IU/ml组、1.63 log10IU/ml~2.61 log10IU/ml组、2.61 log10IU/ml~3.62 log10IU/ml组和HBs Ag3.62 log10IU/ml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多组间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用于分析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相关的因素,获得每个变量的风险比(HR)。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4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61,P0.001)。HBs Ag1.63 log10IU/ml组的90 d生存率显著低于2.61log10IU/ml~3.62 log10IU/ml组(χ~2=10.283,P=0.001)和HBs Ag3.62 log10IU/ml组(χ~2=17.236,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s Ag[HR=0.562,95%可信区间(95%CI):0.364~0.870,P=0.010]、血尿素氮(HR=1.111,95%CI:1.042~1.185,P=0.001)、肝性脑病(HR=4.123,95%CI:1.729~9.830,P=0.001)和MELD评分(HR=1.093,95%CI:1.024~1.166,P=0.007)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90 d生存率的独立因素。HBs Ag与HBV DNA呈低度正相关(r=0.326,P=0.01)。结论血清HBs Ag水平为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我国批准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药物共有两大类.包括普通干扰素(IFN)、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以及数种核苷(酸)类似物(NAs). 相似文献
9.
我国批准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药物共有两大类.包括普通干扰素(IFN)、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以及数种核苷(酸)类似物(NAs).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重大传染病.尽管经过推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使我国人群中HBsAg携带率下降至7.18%,但我国仍属HBV感染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易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9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及随机选取的51例普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进行非条件逻辑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合并脂肪肝、病毒定量、AST、ALT比值、γ—GT、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是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AST/ALT比值为保护困素。多因素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脂肪肝、病毒定量和γ—GT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者,应注意监测γ—GT、病毒定量。预防脂肪肝.以减少发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脂肪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肝细胞脂肪变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6月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的CHB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剔除合并HCV和HW等病毒感染及其他慢性肝病.调查肝细胞脂肪变在CHB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肝脂肪变与相关的人口学特征、病毒学指标和生物化学指标、以及肝组织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1915例CHB患者中,男1497例,女418例,平均年龄(30.7±9.5)岁.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细胞脂肪变发生率为13.6%(260/1915),并呈逐年增高趋势(2005-2007年分别为11.2%、14.30、17.9%).肝细胞脂肪变程度<30%(FI)的患者占90.4%;男性肝脂肪变(15.2%,228/1497)明显高于女性(7.7%,32/418).有肝脂肪变的CHB患者,其体重指数、年龄、空腹血糖和尿酸明显高于无肝脂肪变患者,t值分别为6.01,3.60,4.72,9.55,P值均<0.01.超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无肝脂肪变患者,x2值分别为17.00,169.45,6.12,116.67,76.34,P值均<0.05.轻度CHB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17.8%)显著高于慢性HBsAg携带者(8.6%)以及CHB中度(9.4%)和重度(7.7%)患者;同样,炎症活动度G1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19.8%)和纤维化程度S1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19.1%)分别显著高于G0、G2、G3和G4(分别为10.3%、11.5%、9.3%和7.3%)和S0、S2、S3和S4(分别为10.8%、13.3%、7.1%、7.4%)患者;肝脂肪变发生率与HBeAg状态及HBV DNA水平无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尿酸和空腹血糖与CHB患者肝脂肪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肝细胞脂肪变在CHB患者中并不少见,其发生主要由患者的代谢因素所致,而与HBV本身无关,肝细胞脂肪变发生与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之间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并结合生物化学、病毒学等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间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385例,在抗病毒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中每4~12周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并观察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变化,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48周.Logistic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IFN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共32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各占一半,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10例,Graves病和破坏性甲状腺炎各8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10例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有明显临床症状;9例进行内分泌治疗,3例停用IFN.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治疗第7个月(最早于治疗第2个月,最迟于治疗结束后7个月),甲状腺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个月(1~11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女性(OR=3.656)和预存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OR=1.006)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破坏性甲状腺炎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是IFN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类型,前两者通常伴有明显症状,可能需停用IFN并予内分泌治疗.接受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中及后均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尤其是女性及有预存甲状腺自身抗体者. 相似文献
15.
镇江地区B、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B、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在临床特征上的差异,总结与C基因型乙型肝炎有关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经肝穿刺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并经基因型检测确定为B、C基因型的患者共78例,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统计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和HBeAg阳性发生率,确定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通过x^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B、C基因型患者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总结与HBVC基因型有关的临床因素。结果:HBVC基因型慢乙肝患者血Alb、前白蛋白均低于B基因型,而ALT、TBil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C基因型慢乙肝患者比率随肝组织炎症分级G0~G4(1.8%、11、1%、20.4%、33.3%、33.3%)及纤维分期S0~S4(5.6%、5.6%、14.8%、33.3%、40.7%)进展均明显增加,而B基因型患者随炎症分级(16、7%、25、0%、25、0%、20.8%、12.5%)及纤维分期(16.7%、29.2%、20、8%、16、7%、16.7%)进展变化不大,两种基因型分布与炎症分级(x^2=11.49,P=0.022)及纤维分期(x^2=13.56,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HBV DNA〉1.0×10^6拷贝/mL时,C基因型患者比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51.8%比12、5%),5.0×10^2~1.0×10^6拷贝/mL时差异不大(35.2%比45.8%),〈5.0×10^2拷贝/mL时明显低于B基因型(13.0%比41.7%),两种基因型分布与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5,P=0.001);C基因型慢乙肝患者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61.1%比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0、003);C基因型患者发生失代偿期肝硬化比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40.7%比4.2%),未发生肝硬化比率明显低于B基因型者(37.0%比75.0%),两种基因型患者发生肝硬化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7,P=0.002)。结论:C基因型慢乙肝患者与肝纤维化、炎症损伤程度、HBV标志物、肝硬化发生率及程度等均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 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过程中预测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72例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次,共48周。每3个月检测ALT、AST及HBV DNA、HBeAg和H BsAg定量,对48周治疗结束时HBsAg消失与基线、12周、24周的HBV DNA、HBeAg和HBsAg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Fisher精确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6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7例HBsAg消失。48周时HBsAg的消失与治疗12周时H BeAg水平有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3),与治疗24周时HBeAg水平高度相关 (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4),与12周或24周时HBsAg<250 IU/mL相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P=0.002)。与12周时HBV DNA阴转相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9),而与24周时HBV DNA是否阴转无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 0.130)。经ROC曲线分析显示,12周、24周HBsAg及24周HBeAg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4(P=0.0021)、0.9606(P=0.001)及0.8350(P=0.040)。结论 联合应用24周HBeAg和HBsAg定量水平可能是预测48周疗程结束时是否发生HBsAg消失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阳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的意义。方法对200例CHB患者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精确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患者均检测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cAg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A组(<3 log10拷贝/ml)20例,B组(≥3 log10拷贝/ml-<5 log10拷贝/ml)13例,C组(≥5 log10拷贝/ml~<6 log10拷贝/ml)24例,D组(≥6 log10拷贝/ml~<8 log10拷贝/ml)116例,E组(≥8 log10拷贝/ml)27例。肝组织HBcAg阳性者175例,占87.5%,A组HBcAg阳性率55.0%(11/20),B组53.8%(7/13),C组75.0%(18/24),D组96.6%(112/116),E组100.0%(27/27),HBcAg阳性率与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与HBeAg阳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其中20例HBV DNA阴性者中(A组),HBeAg阳性者5例(25%),HBcAg阳性者11例(55%);15例HBV DNA阴性且HBeAg阴性者中有7例HBcAg阳性,占46.7%。结论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能更可靠地反映肝细胞内HBV复制状态。检测肝组织内HBcAg对CHB患者疗效评价和对治疗反应性的预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