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眩晕、躯体平衡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3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72例)与对照组(180例)。治疗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0.2 g,地塞米松2 mg,利多卡因20 mg针管内混匀,取天牖穴注射,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0.6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1次/日,治疗1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8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5),治疗后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能够明显缓解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平衡障碍等症状和体征;天麻素注射液具有较好的扩张血管作用,防止脑血管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且其镇静作用,使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缓解,从而解除因精神因素所致的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我国每年的新发脑卒中里,缺血性卒中约占80%。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因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引起临床广泛关注。针灸因价格低廉、不良作用较少、易于学习推广,已被广泛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中。此文结合近6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临床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针灸疗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30例患者均采用传统针灸风池,供血或天柱,风池,翳风,翳明及刃针松解方法,比较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结论: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迅速解除痉挛改善症状,纠正紊乱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0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8例,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治疗。结果:实验组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患者痊愈16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起效时间4.3±1.2天,对照组为7.4±1.5天,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临床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斌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400-140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予以天麻素静滴联合苯海拉明肌注,苯海拉明组予苯海拉明肌注,天麻素组予天麻素针静滴;均治疗10d.结果 联合组在起效时间及总疗效方面均优于天麻素组及苯海拉明组,天麻素组与苯海拉明组在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较之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急性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试验组采取岐黄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电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指标[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椎基底动脉(BA)、血流阻力指数(RI)]的变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EAP)参数变化、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有改善(P <0.05),试验组患者LVA、RVA、BA和RI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测定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中(Ⅰ、Ⅲ、Ⅴ)PL波潜伏期及达到波峰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中医眩晕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试验组的评分改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3.33%(P <0.05)。两组临床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结论 岐黄针疗法治疗与传统针灸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比较,岐黄针疗法疗效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改善眩晕症状,改善后循环椎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7.
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兵兵  赵敬东 《光明中医》2009,24(10):1927-1928
目的:观察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治疗组采用项针治疗,对照组口服药物,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穴位注射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期德州市中医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行静脉滴注)与观察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行穴位注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针刺组、单纯针刺及单纯中药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中药加针刺组治疗有效率为96%,单纯针刺组治疗有效率为80%,单纯中药治疗组有效率为74%。结论:表明中药加针刺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中药治疗,针药结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和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婷 《江苏中医药》2013,(10):38-39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笔者应用常规西药联合自拟化痰散瘀抑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曲克芦丁3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睡前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黄连温胆汤合补阳还五汤。疗程20天。结果:治疗组80例,治愈40例,好转3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6.25%;对照组80例,治愈27例,好转38例,未愈15例,总有效率81.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增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组(联合组)、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各40例,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加快,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比较,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在不同组间、不同观察点间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地尔组与天麻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管搏动指数治疗前后、组间及其不同观察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及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均有效,两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楂葛夏陈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5例和对照组9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的楂葛夏陈汤口服,同时静脉滴注天麻素注射液;对照组予丁咯地尔静脉点滴,均治疗14天为1疗程,治疗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8%,对照组为66.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楂葛夏陈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通过针灸与中西药的结合治疗比较,该方法对于治疗此病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临床症状减轻,合并症较少,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38例。单一组予以血栓通治疗,联合组于此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予以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效果颇为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痰浊上扰清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后循环缺血痰浊上扰清窍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经颅多普勒(TCD)血流流速及搏动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P<0.05);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和其搏动指数(P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痰浊上扰清窍型眩晕疗效优于单纯西药。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症,约占脑血管意外的75%,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中药及针灸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针药结合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刮痧治疗痰瘀阻窍型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脑病一科的痰瘀阻窍型PCI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刮痧治疗,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中医单项证候评分、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及中医单项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痰瘀阻窍型PCI性眩晕的患者中应用针刺联合刮痧进行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和尼莫地平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95%CI=70.15%~96.35%),对照组为67.74%(95%CI=51.28%~84.20%),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404 4,P=0.016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两组的总有效率的95%CI重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明显改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变参数(P0.01);缩短眩晕消失时间(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证据尚不够充分,其收益为OR=0.31(95%CI=0.09~1.13),NNT=5(9%CI=2.49~73.66,其概率分布呈明显的偏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风池穴阴中隐阳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沙市中医院(长沙市八医院)针灸康复科病房2016年6月—12月收治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号。采用随机化分组。随机分为针刺手法+西药组(A组)、常规西药组(B组)、普通针刺+西药组(C组),每组20例。三组均连续治疗14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A组、B组、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0%、90%。A组临床疗效优于B组、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于B组(P0.05)。结论运用"阴中隐阳"手法针刺双侧风池穴改善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该手法优于单一西药及普通针刺加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