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科常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2016年收集并上报的ADR/ADE报告1916例,按照性别与年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合并用药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16例ADR/ADE报告中,18~30岁青年人较多, 584例(占30.50%);涉及药品29种,以抗精神病类药品引起ADR/ADE最多,报告1665例(占86.90%),ADR/ADE报告中药品奥氮平最多,820例(占49.24%);ADR/ADE累及系统为神经系统较多,701例(占35.67%)。结论:应继续加强精神科ADR/ADE的监测工作,通过对ADR/ADE的分析加强药品合理规范使用,为临床精神科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的一般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2年1-12月间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络平台的225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25例ADR报告的病例中,其年龄段在40~49岁和20~29岁之间发生ADR例数为最多,静脉给药(89.58%)是引发ADR主要给药途径,涉及14种类83种药品;抗感染药物导致ADR例数为最多(53.58%),其中头孢菌素的发生率为最高;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66.14%).结论:加强对中青年患者的用药监测和静脉药物的用药监护,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严格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指征;加强ADR宣传和监测工作,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23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3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共75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22种,43.22%),其次是中药制剂(19种,25.85%);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202例,85.59%);主要的ADR类型是皮肤和附件损害(120例,50.85%)。结论需进一步加强本院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上报的200例临床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菌药(120例,60.0%);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13例,56.5%);5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最高(89例,44.5%);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68例,84.0%)。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叶思勇  魏霞  冯杨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47-148,15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对本院2008~2010年收集到的21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14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占38.78%,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64.61%;ADR的主要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38.32%,抗感染药物引发ADR数量最多,共38.79%。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哈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该院13个科室自发上报的5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ADR报告中,男性略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为41~60岁(29.4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45.1%。引发ADR的主要药品类别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营养支持药。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ADR程度以一般的和新的一般的ADR为主。结论:定期对医院ADR报告进行评估、分析,在药物治疗中加强用药监护,有助于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易发原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2013年我院上报的1 30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严重程度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岁以上及51~60岁两个年龄段ADR患者构成比最高,抗菌药引发ADR比例最大(277例,21.18%),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ADR构成比最高(950例,72.6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02例,23.0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3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2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37.63%,中药注射剂占14.52%;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88.9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3.12%,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15.38%;ADR多发于0~10岁婴幼儿、儿童人群。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文九芳 《医药导报》2012,31(4):539-541
目的 研究和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6月上报424份ADR报告进行分析. 结果424例ADR中男女比例为1:1.15,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ADR以>60岁年龄段最多,占31.37%;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最多,占86.08%;涉及的药物品种中,由抗微生物药品导致的ADR最多,占42.92%;其次为抗肿瘤药,占9.2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7.26%. 结论 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ADR的报告、监测和分析评价,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我院3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4年~2008年收集到的39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97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和10岁以下的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9.21%(116例)和16.88%(67例);涉及药品133种,抗菌药物居首位(30.88%),其次是抗肿瘤药;给药途经以静脉滴注为主(70.0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4.84%);严重的ADR有9例。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本院2009~2011年成功上报省中心的236例ADR报告分别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引发ADR前10位的药品、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药品104种,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的ADR报告例数居第...  相似文献   

12.
张燕  刘东明 《北方药学》2014,(7):121-12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1~12月收集并上报的13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39例(占29.10%);60岁以上70例(占52.24%);静脉滴注给药122例(占91.04%);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4.45%。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增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243例ADR报告,按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名称、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ADR级别和结果、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及结论:所有患者中21~30岁和31~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43例ADR事件中,83.60%经静脉给药,58.59%由抗感染药引起,其次是中药制剂;累及器官主要为以皮疹和红肿为表现的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和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解放军八一医院2006—2012年收集整理52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8例ADR中,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为312例,占总例数的46.27%;10岁以下儿童患者发生ADR较多,为238例,占总例数的45.08%,41~50岁的成年患者发生ADR较少,仅18例,占总例数的3.41%;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常见,为88例,占总例数的59.82%。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尤其应加强对儿童发生ADR的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璇  刘红建  旷南岳 《安徽医药》2018,22(2):285-285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特点、规律和相关因素,提高ADR的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某院2012年—2016年807例ADR报告.结果 807份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2例,女性患者45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构成比较高,占52.8%;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74.29%;引起ADR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占比25.77%)、中成药(占比15.69%);引起ADR前10位药品的剂型大部分为注射剂,ADR报告中最多的药品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应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用中成药制剂,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制定新年度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对我院2006年度所发生的244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中40~69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生素、中药针剂领先;ADR临床表现上,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漳州市医院收集的41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317例,占77.3%;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最多,为207例次,占总计698例次数的29.6%;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唐山市第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12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3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96例,占78.05%;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为64例,占52.03%;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为35例,占28.46%;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53例次,占总例次数(137例次)的38.69%。结论: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患者自身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雪  蔡林  蒋帆  龚敏  石姗平  徐伟佳  张应辉 《中国药师》2012,15(9):1315-13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易发原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2011年上报的157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以抗菌药居多,占40.76%;引起ADR最主要的给药方法为静脉滴注,占72.6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3.95%。结论: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陈霞 《黑龙江医药》2008,21(3):86-87
目的:分析我院2007年静脉注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共46例静脉注射药品ADR报告作分析。结果:ADR发生年龄分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10岁以下的儿童共占58.7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71.74%,均列首位;ADR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列首位。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