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测量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等变化。结果术后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等均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动,植骨融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结论应用经伤椎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固定联合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T11 12例,T12 18例,L1 30例,L2 10例;AO分型:A3型43例,B1型27例;合并神经损伤18例;均接受经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固定联合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结果 7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6.27±19.06)min,出血量(134.72±27.50)mL,住院时间(8.98±2.56)d,随访(22.81±5.01)个月;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性疼痛,直至末次随访未发生内固定松动、矫正丢失等严重并发症;术后7 d、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比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未见明显丢失。18例合并神经损伤患者中,4例由C级改善至D级,9例由D级改善至E级。结论 经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固定联合对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不稳定型胸腰椎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同时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同时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其中单椎体骨折17例,双椎体骨折6例,骨折脱位4例;按TLICS评分为5~9分,平均6.3分。载荷评分平均5.6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1标准分级。[结果]伤椎植骨及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骨折椎体相对高度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时后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及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到2010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置钉,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7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伤椎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3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得到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伤椎一侧置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科接诊的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及观察组(5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术,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碎骨块植入,观察组采用rhBMP-2混合同种异体碎骨块植入。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及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患者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7 d的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年的Cobb角矫正度均有所丢失,但术后1年观察组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Lane-Sandhu评分均增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手术中应用rhBMP-2,有利于促进椎体稳定性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植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月,对25例胸腰椎椎体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并行伤椎植钉治疗。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8~63岁,平均46岁。损伤椎体:T10 1例,T11 2例,T12 8例,L1 6例,L2 6例,L3 1例,L4 1例。骨折根据Denis分类:爆裂型骨折14例,屈曲压缩型骨折11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8例,D级7例,E级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 h~7 d,平均4.6 d。手术前后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相对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通过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年CT及X线片示伤椎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现象。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骨折椎体相对高度分别为56.8%±15.6%、91.2%±10.7%和89.6%±10.3%,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骨折椎体相对高度较术前恢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Cobb角分别为(18.2±2.6)、(7.5±1.4)、(8.7±1.1)°,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恢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16例有1~3级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并植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满意,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具有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减少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 5 8例胸腰椎骨折在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同时 ,用自制植骨推注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中后路植骨治疗 ,术后卧床 2~ 3周 ,腰背肌锻炼、腰围固定。结果 本组随访 2个月~ 2年 3个月 ,优良率达 81%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 2~ 3周活动 ,无断钉、断杆、松动、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评价有两个方面 :①影像学评价 :包括椎体高度的恢复 ,椎管侵占率的恢复 ,脊柱矢状面的Cobb角。 4 7例患者椎体骨折基本达到解剖复位 ,远期复查椎体高度无丢失情况。②神经功能和临床评价 :4 1例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人Franke评级平均提高 1 5 1级 ,脊柱无明显畸行 ,无严重腰痛和下肢疼。结论 RF、AF、SF椎弓根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后路手术不加大创伤的同时 ,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 ,使病人能早期活动 ,减少内固定物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杆 ,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短椎弓根置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采用后路经伤椎短椎弓根置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椎管容积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上下间隙角的变化,同时观察椎体内植骨吸收愈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5-35个月,平均20.5个月。术后椎体楔变角、上下间隙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即刻相比仅少许丢失。结论采用经伤椎短椎弓根置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9月间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75例,30例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A组),45例行常规跨伤椎(B组)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相邻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测量手术前后CT片上伤椎椎管中矢径和计算椎管侵占率;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用Denis疼痛分级评估术后腰痛。结果:伤椎前高压缩比A组术前为59.8%,术后为92.9%;B组术前为57.3%,术后为87.1%。相邻椎Cobb角A组术前为20.2°,术后为8.5°,末次随访时为10.3°;B组术前为22.7°,术后为12.3°,末次随访时为16.7°;椎管侵占率A组术前为37.1%,术后为21.9%;B组术前为34.8%,术后为18.3%;A组平均出血量256ml,手术时间107min,疼痛评估P1 25例,P2 5例,1例脑脊液漏;B组平均出血量236ml,手术时间87min,疼痛评估P1 35例,P2 8例,P3 2例,有1例断钉和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压缩比和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组内比较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管侵占率、手术出血量和并发症以及疼痛评估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较术前明显恢复(P<0.01),无断钉、断棒。结论选择性增加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严重骨折,术中伤椎复位满意、术后固定牢固、脊柱稳定性好,有利于伤椎骨折愈合和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与康复。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下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内窥镜下经椎弓根内固定并伤椎椎体内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颗粒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1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年龄24~72岁,平均39.2岁;损伤节段为T10~L2,均为单椎体中重度压缩性骨折;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E级11例,D级7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弓根置钉撑开复位并固定、伤椎椎体内植入异种脱蛋白松质骨颗粒.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min,平均出血量135ml.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7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 D级者术后6例恢复为E级.1例仍为D级.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为8.3d.随访1~4年,平均25个月,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与相邻上下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值的比值分别为47.9%、95.4%和94.1%.伤椎节段后凸Cobb角分别为27.1°、4.9°和5.6°,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分别为18.6%、8.5%和9.2%,上述3个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均复查CT,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和断裂.结论:内窥镜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同定并异种脱蛋白松质骨行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4-06分别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77例胸腰椎骨折,跨伤椎置钉38例为对照组,经伤椎置钉39例为研究组。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及椎管侵占率。结果2组术后各时间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侵占率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1个月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1年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椎管侵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明显恢复患者的脊柱、神经功能并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9月,对2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38.4岁。累及节段:T125例,L17例,L25例,T12~L14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5例,E级4例。按Denis分型均为爆裂性骨折,其中A型7例,B型11例,C型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X线片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周及1年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3.4±2.4)°和(5.2±3.2)°,两时间点间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22.1±1.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36.0±2.0)mm,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相邻上下位椎体高度比值为95.3%±1.3%,术后1年分别为(35.0±2.4)mm和94.4%±2.5%,两时间点间高度丢失不明显(P>0.05),但均较术前(14.6±2.1)mm和40.2%±1.5%显著提高(P<0.05)。术后1年患者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0,P=0.025)。结论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以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伤椎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植骨技术,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脊柱Cobb角,椎管内占位百分比并做统计学分析,术后和随访时采用CT对伤椎进行层厚1 mm,间隔1 mm的扫描,做多平面重建图像,观察植骨充填和骨愈合情况。以ASIA 2000分级标准评定神经功能;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随访1~5年,平均3年,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手术前后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管占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与手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伤椎椎体的CT扫描及重建为植入骨填满伤椎空腔,1例打压植骨力度过大,植入骨自椎体侧前方溢出;骨愈合28例,部分骨愈合7例,但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无骨不愈合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高1~3级,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5.7%。[结论]经椎弓根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成形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进一步提高伤椎骨愈合质量是该手术需完善的,CT扫描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32例经椎弓根椎间融合与A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间融合并AF系统复位内固定,以提高复位效果与脊柱的稳定性。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3~23个月,伤椎均与上位椎体间融合,无矫正角度与高度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神经功能平均1.5级以上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椎间融合与AF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复位可靠,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椎体间融合更符合生物力学内环境的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弓根前柱植骨支柱块置入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采用微创经椎弓根前柱植入骨粉、支柱块置入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8~76岁,平均59.7岁。均为单椎体压缩骨折,T11 2例,T12 5例,L1 9例,L2 4例,L3 1例。术前伤椎楔变角16.67°±1.70°,后凸Cobb角23.43°±1.73°,伤椎前缘高度(61.85±4.34)%,矢状面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100%,SI)(59.48±4.15)%。VAS评分8.3±1.0分。记录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摄X线片,观察伤椎楔变角、后凸Cobb角的矫正程度,伤椎前缘高度、SI恢复情况和支柱块位置,并行VAS评分评价疼痛改善情况。结果:21个椎体共用42枚椎体支柱块,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51.2min,平均术中失血量26.4ml。术后CT检查11例患者椎弓根皮质有破裂,其中外侧皮质破裂10例,内侧皮质破裂1例,均无明显神经并发症。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26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伤椎楔变角、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SI、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椎弓根破裂皮质均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支柱块未发生移位或塌陷。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微创经椎弓根前柱植骨支柱块置入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椎体复位满意等优点,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结合自体骨经伤椎椎弓根植入并对侧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对伤椎高度与外形恢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自2008一01—2011—12应用同种异体骨结合自体骨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入并对侧置钉,同时行脊柱短节段后路融合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2例。结果42例中有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O~34.3个月,平均28.4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11个月出现断钉,予以及时取出,未发生神经损伤情况,其余38例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现象。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结合自体骨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入并对侧置钉,能即刻恢复伤椎的高度与外形,重建脊柱的生理结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