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血浆、尿中D-二聚体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尿中D-二聚体(D-D)水平与肾脏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24例肾病综合征(NS)、1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及2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尿中D-D水平。结果NS组、CGN组血浆、尿中D-D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S组血浆、尿中D-D的水平明显高于CGN组(P<0.01)。NS组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和抗凝治疗后,血浆、尿中D-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浆、尿中D-D水平能很好地反映肾脏病高凝状态,并对疗效考核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vWF、AT-III及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III(AT-III)、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 方法对75例NS患者及50例健康人进行血浆AT-III、vWF及D-D浓度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NS患者D-D、vWF 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AT-III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vWF、AT-III、D-D水平的变化是监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了解这两种因子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将100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2组: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患者38例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患者62例,另选健康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TM浓度及D-D浓度,观察各组变化,同时研究TM与D-D有无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组(P<0.05),2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D-D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合并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D-D水平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3血浆TM与D-D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 1检测血浆TM水平可以帮助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情况;2随着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微血管病变的出现,血中D-D水平升高,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亢进;3糖尿病患者血浆TM与D-D密切相关,表明TM也反映体内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芬 《淮海医药》2007,25(1):94-94,F0003
目的 探讨FDP、D-二聚体在临床治疗应用.方法 FDP、D-二聚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胶颗粒,与待测血浆混合.当血浆中FDP含量≥5 μg/ml,D-D聚体含量≥5μg/ml时,标记的乳胶颗粒则发生凝集呈现阳性反应.结果 DIC时,血浆FDP、D-二聚体明显增高,呈阳性反应,要结合临床表现警惕DIC前状态的存在.D-D聚体在原发性纤溶时正常,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显著增高,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结论 FDP、D-二聚体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和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替米沙坦组和非洛地平组,观察治疗后血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含量、D-二聚体(D-D)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PAI-1、vWF和D-D水平均显著性下降(P<0.05),tPA和tPA/PAI-1比值明显升高(P<0.05).组间D-D和vWF水平无显著差异,替米沙坦组PAI-1含量减少更明显、tPA和tPA/PAI-1比值增加更显著.结论 替米沙坦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均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的纤溶障碍,但替米沙坦优于非洛地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ATⅢ)、蛋白C(PC)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反映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方法实验分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稳定型心绞痛(5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F及D-D,亦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TF及D-D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活动受抑,存在高凝状态,TF及D-D增高及PC、ATⅢ降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纤溶参数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时纤溶参数的变化及评价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测定92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D-二聚体(D-dimer)水平.43例心功能Ⅱ级患者随机分为雷米普利组和替米沙坦组,治疗3个月后重复测定血浆标志物.结果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纤溶参数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雷米普利组治疗前后血浆纤溶参数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替米沙坦治疗后血浆纤溶参数水平有显著改善(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存在纤溶系统异常,并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RB可改善纤溶参数,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未见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肿瘤内科治疗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共60例,其中有远处转移30例,无转移的30例,给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通过监测血浆Fib、D-二聚体(D-D)水平,PLT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80%的肺癌患者治疗后血浆Fib、D-D水平和PLT水平降低。无转移肺癌组较有远处转移癌组缓解肿瘤高凝状态疗效显著(P<0.05)。结论 银杏叶注射液可改善肺癌患者高凝状态,对无转移肺癌改善高凝状态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溶酶对康复治疗中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病程2~4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mogen,Fg)>3g·L-1亚急性期脑梗死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个体化康复训练为基础治疗.对照组只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每日加用纤溶酶200U静脉滴注,连续用药10天,分别于纤溶酶治疗前1天、治疗第5天、治疗结束后第1天、治疗结束后第7天,测两组患者的血浆Fg、D-二聚体(D-dimer D-D)浓度,治疗前1天及治疗结束后第7天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中一过性Fg水平下降(P<0.01),治疗后又很快恢复到治疗前水平,而反映体内纤溶状态的D-D水平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呈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后1周,即降至比治疗前更低的水平(P<0.01)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6.27±3.27)分降为(13.35±3.37)分(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各阶段Fg、D-D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5.73±5.75)分降为(19.77±4.7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纤溶酶对血浆Fg高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在监测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和纤溶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试验,检测43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及35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所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中健康者有显著升高。结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可作为观察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和纤溶状态的指标,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D-D)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最终降解产物。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和凝血酶增多,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记物之一,而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目的是观察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王晓冬 《河北医药》2006,28(10):974-975
严重感染易出现凝血机制障碍,甚至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血浆D-二聚体(D-D)是凝血纤溶系统特异性指标.本文通过测定重症感染患儿血浆D-D聚体,探讨感染时凝血状态,并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浩仙 《河北医药》2004,26(4):340-340
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多伴有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灵敏地反映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本文检测了56例AL患者血浆D-dimer水平,以探讨AL患者凝血与纤溶状态变化与AL疾病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建  虞正权  陈海涛 《江苏医药》2012,38(22):2730-2731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检查20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等5项指标于颅脑损伤后1、3、7、14 d的变化.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04例患者中伤后24h凝血异常发生率为47.55%,明显高于伤后7、14 d(P<0.05).凝血功能异常者易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PIH) (P<0.05).病情重者凝血功能异常更明显,以Fb、D-D异常更显著(P<0.01).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中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高,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亢进并存,纤溶指标升高显著时,伤情严重,PIH发生率高,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了解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变化及其相互联系,探讨D-D和UA含量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血浆D-D水平与冠心病危险程度呈正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浆UA水平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与不稳定病变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升高和凝血纤溶系统异常都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测定D-D和UA在不同危险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含量变化,探讨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对诊断和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是纤维蛋白原(FIB)、凝血被激活生成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和已交联稳定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PL)水解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最小片段降解产物,在FIB降解早期即被检测出来,故被认为是FIB降解的主要和特异指标[1]。其在血浆中的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活性和纤溶酶活性,D-D含量增高表明体内可能处于高凝状态,是证实血栓形成和溶解发生的一个高度敏感的分子标志物[2]。我们采用胶乳凝聚法检测了部分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浆D-D水平。1材料与方法1.1对象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208例,男70例、女138例,年龄1~91岁,平均52岁。其中心脏疾病43例(冠心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0~75岁;风心病9例,男2例、女7例,年龄29~65岁;二尖瓣狭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5~31岁;其余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3~77岁)。20例对照组系健康体检无心血管系统等相关疾病的人群,男11例,女9例,年龄22~66岁,平均46岁。1.2试剂法国STAGO公司检测人血浆D-二聚体胶乳凝集试剂(有效期内)。1.3方法1.3.1标本采集与处理抽取空腹患者的静脉血1.8 ml,加入含...  相似文献   

17.
<正>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之一,是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1]。一些与凝血、血栓有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均会使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2]。D-二聚体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因  相似文献   

18.
闭雄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71-3372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例妇科恶性肿瘤作为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小时、24小时、3天、7天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3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术后7天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体内可能处于高凝状态,术后患者体内肿瘤切除,D-二聚体恢复正常水平。因此,D-二聚体作为纤溶系统敏感的指标,动态检测并观察其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测定83例脑梗死患者和77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836,P<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但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及纤溶活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有研究表明,D-二聚体(D-dimer,DD)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与脑梗死等血栓形成性疾病 关系密切[1].因此,监测血浆DD含量对于防治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infarction,AC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