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通里攻下法(简称下法)是指荡涤胃肠、攻实祛瘀及泻热逐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温热病及危重病的治疗。1960年代初期以来,根据急腹症出现的功能障碍、梗阻、感染及血运障碍等不同的基本病理变化,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或下法与其他治则相结合,辨证施治,初步形成了一套治疗常规。  相似文献   

2.
通下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作用,是治疗温热病里结阳明的常用治法之一。通下法在临床中,除用于治疗外科急腹症外,各科尤其是内科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应用进展较快,它能加速机体排出有毒物质的作用,因而突破了里结阳明的一般规律。同时发现尽管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3.
中医通里攻下法(简称下法)是指荡涤胃肠、攻实祛瘀及泻热逐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温热病及危重病的治疗。1960年代初期以来,根据急腹症出现的功能障碍、梗阻、感染及血运障碍等不同的基本病理变化,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或下法与其他治则相结合,辨证施治,初步形成了一套治疗常规。 1.通里攻下法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医通里攻下法(简称下法)是指荡涤胃肠、攻实祛瘀及泻热逐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温热病及危重病的治疗。60年代初期以来,根据急腹症出现的功能障碍、梗阻、感染及血运障碍等不同的基本病理变化,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或下法与其他治则相结合,辨证施治,初步形成了一套治疗常规。 1.急性肠梗阻、急性重症胆管炎、重型急性胰  相似文献   

5.
入法(续完)     
3.下法下法亦称泻下法,即用通便、泻热、逐水的方药,以治疗便结、实热及水饮等症的方法。《内经》提出,“中满里实”、“里热”、“血瘀”均宜攻下,为下法确立了应用原则,而《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则将下法广泛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并创立泻下方剂三十余首,堪称下法应用之典范。泻下剂是下法的具体体现,泻下药为其主要组  相似文献   

6.
温病治疗中运用通下法,具有“开门逐邪”、“祛邪存正”之意。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目的在于驱逐邪热、泄下燥屎、保存津液。是通导里实、攻下肠道郁热、逐邪下泄、通瘀破积的重要治疗方法。凡热结肠腑、肠道传导失司、下焦蓄血等有形实邪内结的证候均可使用。柳宝诒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它传,故温热病热结胃腑,得  相似文献   

7.
下法具有通腑泻热 ,荡涤积滞 ,通瘀破结等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结肠腑或湿热积滞交结胃肠 ,以及血蓄下焦等证候。常用的具体治法有 ,通腑泻热法 ,导滞通便法 ,增液通下法 ,通瘀破结法等等。温热之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 ,故温病之治重在救液。然救液之法 ,不外祛邪与扶正。其祛邪之中的下法尤为历代温病学家所重视 ,因此有“伤寒下不厌迟 ,温病下不厌早”之论。清·柳宝诒指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位居中土 ,最善容纳……温热病热结胃腑 ,得攻下而解者 ,十居六七。”可见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吴鞠通作为温病大家尤善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8.
通下法在温病治疗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凡温病有形实邪内结,如:结热、燥屎、积滞、瘀血等证,皆可运用通下法。使其病邪从下而解,起到迅速控制病情的传变,这样对于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运用下法时也应看到在临床中的证候表现是复杂的,病变  相似文献   

9.
通下法,即下法是中医治法八法中一重要法则,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1 下法的渊源 早在2000年前的<内经>就有关于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宜用攻逐泻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温热论》透邪法初探吴刚**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收稿日期:1997-06-15关键词叶天士温热论透法治法中图分类号R242叶天士《温热论》,集叶氏论述温热病之精华。它是叶氏关于温邪的传变规律,关于温热病的病理、诊法和治法,关于其所...  相似文献   

11.
宣肺通腑法治疗温热病卫气分发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为阳热郁结,邪无出路是温热病卫、气分发热的基本病机,调理肺肠是治疗温病发热的重要途径。选用宣白承气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温热病卫、气分发热41例,并设立西药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1%,其首次退热时间为14h30min,完全降至正常时间为23h40min;对照组总有效率80.0%,其首次降温时间为19h20min,完全降至正常时间为38h,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动物实验亦表明,宣肺通腑法  相似文献   

12.
“凉遏冰伏”乃温热病误治生变的一种病理概括。温热病是感受四时温热病邪所致的热性病,其治疗原则,一般而言当“温者清之”、“热者寒之”。然用苦寒清热之品治热,亦应察其热从何来,随其所得而治之。清·黄宫绣有“火郁于表宜散,轻可去实之意;火燥于里宜滋,壮水镇阳之意;火虚于中,宜补宜缓,甘温除大热之意;火实于里,宜  相似文献   

13.
“下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八法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立方运用,主要用于阳明腑实证,以荡涤实热,疏通胃肠,同时可达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目的。而且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不同的“下法”。如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方剂,为历代医家发展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实邪的一种治法。宿食是指因饮食积滞而引起的腹部胀闷、嗳腐吞酸,或伴有吐利、腹痛等表现的病证,亦称为伤食或食积。用大承气汤治疗食积可以直捣病巢、祛除病邪,从而快速截断疾病的发展,提高疗效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5.
一、下法 所谓下法,是泻下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一种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这为下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把下法广泛地应用于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对下法有所发展。南宋张从正是善于运用下法的大师,他对下法的理论和应用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式》中说:“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只知下之为贵,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艹坐)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补者存焉”。这对  相似文献   

16.
下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应用举隅王彩云焦福全康天宝1夏克岐2(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河南455000;1安阳市人民医院;2河南中医学院)主题词泻下耳鼻喉科疾病/中医药疗法下法即泻下之法,是“八法”之一。临床用于治疗实热证,使邪从下而出。笔者在十余年的临床...  相似文献   

17.
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热病急重症的治疗与抢救,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故历代医家,特别是温病学家对下法的运用均十分重视。近数年来我院在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的科研工作中,下法已被广泛运用,尤其对少尿期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据本人临床研究体会,作一概要性论述。一、寒下法是出血热气营证的重要治法由于出血热病理中心在气营,在此阶段的主要病理表现为热毒、血瘀、腑实、蓄水、阴伤,而寒下法具有泻下邪热、通瘀散结、荡涤腑实、攻逐水  相似文献   

18.
下法是中医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所谓下,就是应用泻下方药,使机体排便作用增强,通过排便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从中医治则的角度来讲,多在“急则治标”的情况下应用。临床一般分为寒下、温下和润下三种。我在临床上较广泛地应用寒下之法治疗内儿科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儿内科范围内,治疗急性感染疾病主要应用寒下。急性感染疾病的病因虽不同,但实热症候表现却有其共同特点,由于感染性疾病大多病情危重,发展较快,变化也多,因此扭转和阻断急性期的病势,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下法中的寒下,通过通腑泻热,可使全身性菌毒反应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19.
下法是治疗伤寒发斑之发斑的主要治法之一。运用下法治疗伤寒发斑皆为伤寒里证兼有热邪所致的发斑,证见阳明腑实,胃热发斑。伤寒发斑使用下法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误下则易导致变证。伤寒发斑运用下法时常用方剂为现代方剂学所归属的泻下剂。  相似文献   

20.
下法的传统定义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法。中医辨证论治八法之一。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常同解表法、和解少阳、渍法、祛痰、驱虫、活血等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