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项无创或低创检查联合[ 肺部CT 扫描、PPD 试验、血沉(ESR)、C- 反应蛋白(CRP)] 对痰菌阴性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69 例肺结核儿童的临床资料,包括痰菌阴性161 例,痰菌阳性108 例,对两组临床特征及多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痰菌阴性肺结核儿童临床表现不典型;典型或相对特异的影像学征象较痰菌阳性组少;PPD 试验、ESR、CRP 在菌阴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9.1%、44.1%、56.5%,在菌阳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5.6%、79.6%、59.3%,两组比较,PPD 试验、ESR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痰菌阴性组中有46 例行支气管镜术,40 例(87.0%)镜下发现有诊断价值的形态改变和(或)获得病原学/病理学诊断依据。结论 对于痰菌阴性儿童肺结核的诊断,联合肺部CT 扫描、PPD 试验、ESR、CRP 多项无创或低创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若仍未能提供有力证据时,支气管镜术是十分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危儿童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GM试验)在儿童IF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怀疑真菌感染并行血清G试验+GM试验+真菌培养的住院患儿,按照IFD诊断标准分为IFD组和非IFD组。分析IFD组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计算G试验、GM试验诊断IFD的诊断参数。结果 IFD组64例,确诊24例,临床诊断40例;非IFD组100例。IFD组肺部影像学表现以斑片影、结节影、胸腔积液常见,而空洞、晕征相对较少。曲霉菌感染患儿晕征、空气新月征发生率较非曲霉菌感染患儿高,非曲霉菌感染患儿的IFD患儿肺部CT表现以斑片影、结节影为主,空洞、晕征极少。64例IFD患儿中培养出64株病原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最高(42.2%),曲霉菌10例(15.6%); G试验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87.0%,GM试验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5.0%。G试验和GM试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5%CI:0.72~0.87)和0.92(95%CI:0.82~1.00)。结论儿童IFD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肺部影像学以斑片影、结节影、胸腔积液常见; G试验对儿童IFD有中等诊断价值;而GM试验对儿童曲霉菌IFD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2例慢性局灶性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5.6±3.5)岁,范围为1~13岁;股骨16例,胫骨5例,腓骨1例;患侧为左侧12例,右侧10例。初次就诊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10例,跛行8例,局部肿物3例,股骨外翻伴步态异常5例,不愿站立1例,症状持续时间为(3.2±4.1)个月,范围为7 d至12个月,均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入院后完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平扫+重建、磁共振成像检查。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患肢病灶刮除术。结果4例C反应蛋白升高,5例白细胞升高,8例淋巴细胞升高,3例中性粒细胞下降,2例血红蛋白下降,1例血沉升高,4例降钙素原升高。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均无明显异常。3例骨质破坏周围无硬化骨,17例骨质破坏周围有硬化骨,4例骨皮质增生肥厚,5例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病理诊断提示病灶内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随访时间为(2.7±3.8)年,范围为1个月至4年,无切口感染、病理性骨折、骨感染复发等发生。结论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早期积极行病灶刮除术,根除感染灶,是改善症状、防止畸形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2例慢性局灶性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5.6±3.5)岁,范围为1~13岁;股骨16例,胫骨5例,腓骨1例;患侧为左侧12例,右侧10例。初次就诊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10例,跛行8例,局部肿物3例,股骨外翻伴步态异常5例,不愿站立1例,症状持续时间为(3.2±4.1)个月,范围为7 d至12个月,均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入院后完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等。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平扫+重建、磁共振成像检查。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患肢病灶刮除术。结果4例C反应蛋白升高,5例白细胞升高,8例淋巴细胞升高,3例中性粒细胞下降,2例血红蛋白下降,1例血沉升高,4例降钙素原升高。结核菌素试验、T细胞斑点检测均无明显异常。3例骨质破坏周围无硬化骨,17例骨质破坏周围有硬化骨,4例骨皮质增生肥厚,5例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病理诊断提示病灶内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随访时间为(2.7±3.8)年,范围为1个月至4年,无切口感染、病理性骨折、骨感染复发等发生。结论儿童慢性局灶性骨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早期积极行病灶刮除术,根除感染灶,是改善症状、防止畸形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6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其中轻症32例,重症30例)和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PCT、CRP水平.结果 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值均高于0.5 mg/L.细菌性肺炎急性期患儿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症与重症细菌性肺炎急性期患儿间比较,CRP值差异元显著性(P>0.05),PCT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细菌性肺炎患儿比较,PCT、CRP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PCT可用于早期细菌感染诊断,并可作为判断细菌感染轻重的一个生化指标,联合检测CRP水平变化有利于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62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其中轻症32例,重症30例)和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PCT、CRP水平.结果 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值均高于0.5 mg/L.细菌性肺炎急性期患儿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症与重症细菌性肺炎急性期患儿间比较,CRP值差异元显著性(P>0.05),PCT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细菌性肺炎患儿比较,PCT、CRP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PCT可用于早期细菌感染诊断,并可作为判断细菌感染轻重的一个生化指标,联合检测CRP水平变化有利于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识别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指标,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1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RMPP患儿 32例,普通型MPP患儿110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RMPP患儿发病年龄及学龄期儿童所占比例均高于普通型MPP患儿(PPPP40 mg/L、血沉(ESR)>30 mm/h联合乳酸脱氢酶(LDH)>300 IU/L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普通型MPP患儿(P结论 RMPP患儿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的大叶性肺炎、有胸腔积液肺内并发症、CRP升高及ESR联合LDH同时增高对儿童RMPP的早期识别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其对早产儿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42例.男18例,女24例.早产儿人院后按常规治疗.根据患儿出现体质量下降、发热时血常规、CRP水平分为感染组17例和非感染组25例.二组患儿均抽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3~5 min,分离血清行血清降钙素原半定量分析.结果 感染组早产儿血清降钙素原为(3.49±3.23)μg/L,非感染组患儿为(0.29±0.15)μg/L;感染组患儿WBC为(16.51±4.51)×109L-1,非感染组患儿为(7.35±2.81)×109L-1;感染组患儿CRP为(51.79±35.78)mg/L,非感染组患儿为(3.50±1.17)mg/L.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血常规、CRP均较非感染组均明显增高(Pa<0.01).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检查对早产儿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相关肺脓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MP相关肺脓肿4例患儿的病史、临床特点、病原学、肺CT及相关辅助检查等结果.结果 4例患儿中,男女各2例,年龄3~6岁,均急性起病,剧烈咳嗽,痰少.3例入院时弛张高热,3例肺部有固定中小水泡音.4例血清MP-IgM均≥1∶160、痰荧光半定量(FQ)-MP DNA均阳性;3例血WBC、多形核白细胞(PMN)、CRP、ESR增高,3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FQ-MP DNA阳性、血及胸水FQ-MPDNA阳性各1例,1例痰培养见卡他布兰汉菌;4例入院时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肺间实质病变,病程5~20 d出现多个大小不等囊状影、液平囊状影、厚壁空洞等组织坏死影像.3例纤维支气管镜下见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散在小结节,病变部位支气管黏痰堵塞.4例均在入院3~5d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肺部体征逐渐好转.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4周后复查胸片示肺炎大部分吸收.随访6~18个月均吸收良好,1例留有左上肺局限肺不张.结论 MP相关肺脓肿临床较少见,该症持续高热,血WBC、PMN、CRP及ESR明显增高,影像学示大片高密度影,一般剂量红霉素等疗效欠佳.及时予足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必要时联用GC、丙种球蛋白,可改善病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PB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儿童医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3例PB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和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吸出物病理分析、治疗经过、转归等。结果 53例患儿均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吸取或钳取肺内塑型样物质,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PB。患儿均有发热、咳嗽病史,发热峰值均>39℃,80%以上患儿发热时间小于1周,最短发热时间仅为半天。患儿均为首次发作,X线胸片及肺CT均示大片实变,63%合并胸腔积液。支气管镜直接去除阻塞气道的塑型性内生异物是治疗PB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方法。还须辅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及体位引流、胸部理疗等。53例患儿平均住院12.6 d,病情好转或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未见病情反复。结论 塑型性支气管炎为儿科急危重症,病情进展快,凡临床上急起高热,咳嗽、气促,肺部影像学急性进展,出现肺大片实变、肺不张及胸腔积液,血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呈数倍升高,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需警惕急性塑型性支气管炎可能,建议及早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