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及病理分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本院1990年1月-2005年12月手术治疗的肠旋转不良39例患儿进行分析。本组生后2~20d者占89.7%(35/39例),生后10d内呕吐大量草绿色胆汁者占84.6%(33/39例)。上腹可见胃形及蠕动波7例,腹膜炎及血便1例,已出现肠坏死;余患儿腹部检查无阳性体征。X线片可见“双泡征”者16例;下腹无气影、提示高位肠梗阻者7例。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远端及空肠近端螺旋形下降7例,十二指肠水平段及上升段不全梗阻或空肠起始部在右上腹者5例。钡剂灌肠检查发现阑尾及回盲部位于右上腹15例、脐区5例。伴畸形12例,占30.7%。患者均行Ladd手术,术中肠扭转28例,占71.8%(28/39例)。结果治愈34例,放弃2例,死亡3例。肠闭锁1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后5d出现腹膜炎,2例切口裂开,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多并肠扭转,对于大量草绿色胆汁样呕吐患儿,应尽早检查,钡剂灌肠造影阑尾及回盲部位置正常者亦不能排除肠旋转不良诊断,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科1974~2003年共收治非新生儿期肠旋转不良79例,男68例,女11例;年龄40 d~17岁,中位年龄3.2岁。平均病程2.8年,51例(65%)至少有1次院外误诊史。首次即以急腹症来诊16例(20%),有复发性呕吐55例(70%),慢性间歇性腹痛42例(53%),营养不良、发育障碍47例(59%),腹泻15例(19%),便秘10例(13%),血便3例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小儿外科常见病,病理类型复杂,多并其他畸形,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肠扭转、绞窄坏死是其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早诊断并予手术治疗,病死率高。现将我院尸检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85年1月至2003年9月间收治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主要发生在新生儿,且以男性为多。主要临床表现为肠梗阻,发生率为76.9%,并且合并其他畸形率高达26.9%。本组手术治疗20例,其中行Ladd‘s术17例,均附加切除阑尾,加胃空肠吻合3例,加空肠侧侧吻合术1例;行腹壁缺损修补、巨空肠节段性切除、小肠大部分切除术各1例。保守治疗好转暂无需手术6例。本组治愈或好转25例,死亡1例。结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X线影像学检查。有些病例需剖腹探查才能确诊。本病手术治疗主要是解决肠梗阻及同时处理并存的畸形。Ladd氏手术是治疗本病的经典术式。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手术经验。方法2002年6月~2005年9月,对5例确诊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患儿于全麻下行腹腔镜Ladd’s术。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00±1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5±2.8d,无并发症,远期疗效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创伤小,肠道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6例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入院年龄1~28 d,平均(11±8.2)d;体重1.9~4.2 kg,平均(3.1±0.5)kg。均以呕吐人院,出生后有胆汁性呕吐;6例有便血,无腹胀及腹膜炎体征。90例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十二指肠降部或水平部不全梗阻,其中74例空肠起始部位于脊柱右侧,6例便血患者未行消化道造影检查。9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肠系膜血管呈漩涡症。结果 96例为肠旋转不良,92例合并中肠扭转,旋转360°~900°;6例术前有血便者存在肠系膜水肿,其中3例有乳糜腹,均无血运障碍。手术时间32~112 min,平均(59±18)min。1例肠系膜血管损伤,中转开腹止血,术中出血30 mL;2例结肠系膜撕裂行修补术;术后1~3 d进食。96例术后随访3~48个月,2例术后1个月出现呕吐,消化道造影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梗阻,再次手术发现为肠扭转并肠粘连,均在腹腔镜下再次完成手术。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实为肠系膜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致,腹腔镜下采用适当的复位方法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合并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科治疗的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合并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胃肠透视及超声检查,4例患儿术中确诊该病并经1次手术解决,2例术前仅诊断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行幽门肌切开术,再次出现呕吐后行2次手术发现肠旋转不良.所有病例预后良好.结论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合并肠旋转不良较为少见,病因不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症状易掩盖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而贻误其诊断.胃肠透视对于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彩超检查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时的诊断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迟发表现的小儿肠旋转不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院 198 0~ 1997年间 ,收治迟发表现的小儿肠旋转不良 2 0例 ,其临床表现各异 ,现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980~ 1997年经外科手术证实 1~12岁有症状肠旋转不良 2 0例 ,其中男13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5岁。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 4组。①急性小肠梗阻 2例 ,症状出现 <2 4h ,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伴呕吐。 1例误诊为肠套叠 ,空气灌肠后腹痛无缓解 ,探腹时发现中肠扭转 ,肠系膜游离 ,十二指肠第二段有膜状组织压迫 ,整个小肠有缺血表现 ,行扭转复位 ,膜状组织松解加回肠末端造瘘 ,术后 13d死于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另 1例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我们收治的11例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在2~14岁,中位年龄6岁。11例大龄儿童占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需手术治疗病例总数的5.7%(11/193)。临床表现:反复呕吐7例,腹痛6例,5例既往有反复腹痛病史。11例均行立位 X 线腹部平片检查,4例显示不同程度肠梗阻,7例无阳性表现。消化道造影检查10例,其中钡餐灌肠9例,上消化道造影(经鼻胃管注入碘水)1例,均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3例急腹症病例行 CT检查,其中1例平扫误诊为肠套叠;2例 CT 增强扫描确诊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1例均行 Ladd’s 术,术后均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4年未见再次扭转及营养不良病例。结论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为反复呕吐和腹痛。消化道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合并急腹症时行增强CT 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腹腔镜下 Ladd’s 术有望成为治疗肠旋转不良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 ,生后 2小时 ,因出生窒息后气促 ,发绀 2小时于 1 999年 1 2月 2 2日入院。G1P135 6 周孕 ,阴道分娩 ,羊水Ⅱ°粪染 ,Apgar评分 1分钟 3分 ,5分钟 5分 ,1 0分钟 9分。查体 :体重 2 5 0 0g呼吸 5 0次 分 ,双肺闻及中粗湿罗音及痰鸣音 ,心脏 ( - ) ,腹部平软 ,不胀 ,未见肠型及蠕动波 ,肠鸣正常。入院诊断 :1 宫内窘迫 ;2 新生儿窒息 (重度 ) ;3 胎粪吸入性肺炎 ;4 HIE(轻度 )。入院后经治疗 ,病情逐渐好转 ,吸吮有力 ,无呛吐 ,每天奶量维持在 30 0ml~ 40 0ml左右 ,生后 2 4小时内排胎便 ,并于 48小时大便转黄 ,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4例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患儿的术前诊断、病理类型、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8例行产前B超筛查。64例均经手术探查,59例术前行上消化道造影。肠旋转不良34例(合并肠坏死6例),33例行Ladd手术,4例加做肠切除、肠吻合术;十二指肠闭锁与狭窄12例,7例行隔膜切除及肠壁纵切横缝术,2例行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其余3例及环状胰腺5例行十二指肠前壁菱形侧侧吻合术;2种原因梗阻者13例,其中十二指肠闭锁并肠旋转不良6例,十二指肠闭锁并环状胰腺1例,十二指肠闭锁并多发隔膜3例,环状胰腺并肠旋转不良2例,肠旋转不良并幽门隔膜1例,根据患者情况行单一或联合术式。结果行产前B超筛查患儿中12例(12/18,66.7%)怀疑十二指肠梗阻。上消化道造影的临床符合率为98.3%。64例患儿中58例痊愈(治愈率为90.6%),4例医院内死亡,2例放弃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黏连性肠梗阻5例,肠扭转、吻合口狭窄、漏诊多发畸形各1例,其中需要二次手术4例。结论产前B超有助于胎儿高位肠梗阻的早期发现;上消化道造影和B超是诊断十二指肠梗阻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避免漏诊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发生肠扭转并长段肠坏死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7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临床表现、转归及早期识别方法。方法对73例确诊为化脑的3个月龄以下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发病年龄分为新生儿、小婴儿组,对二组临床症状、惊厥发作类型、并感染情况、病原学检测结果、头颅影像学检查情况、并发症、感染项目检测结果及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小婴儿化脑均以体温改变、精神反应异常、纳差、惊厥为主要表现,惊厥发作类型中新生儿组微小发作较婴儿组显著增多(P〈0.01),婴儿组强直和阵挛型发作较新生儿显著增多(Pa〈0.01);新生儿组并败血症者较婴儿组显著增多(P〈0.01);小婴儿化脑并发症发生率较新生儿显著增高(P〈0.01);婴儿组发生硬膜下积液者较新生儿组显著增多(P〈0.01)。二组预后不良患儿就诊时间较痊愈患儿就诊时间晚,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新生儿、小婴儿化脑危害严重,化脑的早期识别依赖于临床观察,及时脑脊液检查。婴儿易发生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5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5月- 2010年8月54例CHD患儿.男31例,女23例;胎龄30~41周;出生体质量1200~3920g.分析CHD患儿的病理类型、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情况.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查其左心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四腔心(胸骨旁、心尖、剑突下),必要时胸骨上窝探查其主动脉弓,证实其心血管畸形存在.结果 新生儿非发绀型CHD占75.93%,发绀型占24.07%;非发绀型CHD中病理类型共有8种,其中以ASD、PDA和VSD居多;发绀型CHD病理类型有7种,以大动脉转位和法洛四联症较多.临床表现以发绀、呼吸急促、心脏杂音等最为常见.早产儿发绀型CHD发生率为62.50%,足月儿为7.8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生儿CHD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对可疑病例应引起重视,结合辅助检查尽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早期诊断新生儿期食管裂孔疝(HH),减少误诊的发生,保证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方法回顾12例诊为HH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X线检查、正确的检查方法、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12例患儿中左侧HH 9例;右侧HH3例。均采取体位治疗;体位治疗无效4例,实施外科手术治疗。预后均较好。结论HH诊断方法中,X线检查是主要方法。检查过程中采取正确特定的体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诊治措施、疾病转归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CMV患儿52例。临床表现为单纯CMV感染15例(29%),CMV肝炎12例(23%),CMV炎性反应11例(21%),CMV肺炎6例(12%),皮疹4例(7%),CMV脑炎、宫内发育迟缓各2例(各4%)。每周取指端血2次,6μL/次,检测其WBC总数、分类及PLT计数;患儿入院时及治疗过程中取股静脉血监测CRP,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同时行肝功能检查和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对血标本进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即淋巴细胞计数)。结果1.CMV患儿52例血常规:WBC计数〉20&#215;109L-12例(4%),(10~20)&#215;109L-118例(35%),其余患儿WBC计数正常。46例(88%)淋巴细胞增多;12例(23%)PLT计数〈100&#215;109L-1,其余患儿淋巴细胞及PLT计数均正常。2.CRP:11例(21%)〉20mg/L,余患儿CRP〈20mg/L。3.肝功能检查:血清GPT轻度增高,γ-谷氨酰转移酶增加且〉300U/L者10例。4.病原学检查:CMV-PCR阳性例数尿液明显大于血液。5.细胞免疫功能检测:3例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治疗前总T淋巴细胞及辅助T淋巴细胞降低,且辅助T淋巴细胞与抑制T淋巴细胞比值降低,抗病毒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我国CMV有很高的感染率,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特性,易造成炎性反应扩散及器官功能损害,对产毒型感染患儿要进行正规抗病毒和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色素失禁症在新生儿期的表现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色素失禁症在新生儿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 1998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在我科收治的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预后进行分析 ,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  1)其中 3例为少见的男性患者 ;2 ) 4例出生时、1例生后 6d出现皮疹 ;4例有特征性三期皮疹 :红斑水疱期、疣状增生期和色素沉着期 ,但各期之间有重叠现象 ,1例主要表现为红斑水疱期和色素沉着期 ;3 ) 4例伴神经系统受损 (2例智力、运动发育落后、2例为一过性改变 ) ;2例出现眼受损 (1例左眼视神经萎缩、失明 ,1例双眼视网膜严重病变 ) ;4)特异性检查 :5例皮肤病理符合色素失禁症 ,1例行基因分析 ,但未发现Xq2 8的核因子 κB要素调素基因突变。结论 色素失禁症是一种少见的X连锁的显性的累及多系统疾病 ,病初易误诊 ,其诊断除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外 ,皮肤病理和X染色体的基因分析是确诊方法。早期发现和干预神经系统和眼部损害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小肠闭锁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肠闭锁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收治的新生儿小肠闭锁80例就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62例(77.5%),死亡18例(22.5%),30%伴畸形,随访6个月~3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早期诊断、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产前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对于单发小肠闭锁,肠切除肠单层吻合术为理想术式,多个肠端端吻合术 长胃肠减压硅胶管是治疗多发肠闭锁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肺出血6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早期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新生儿肺出血死亡病例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及病理资料。结果早产、低出生体质量、严重缺氧、感染是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肺出血早期临床表现为在原发疾病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肺部出现湿音或湿音明显增加;双肺野透亮度广泛、均匀降低伴小斑点状影,肋间隙增宽为早期X线征象;尸体解剖病理表现为肺水肿伴少量出血。结论对有肺出血高危因素及早期临床表现的患儿,应及早诊断,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先天性CMV感染新生儿73例分为试验组(n=32)、对照组(n=41)。二组患儿均给予茵栀黄退黄、蓝光照射、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加用更昔洛韦[7.5mg/(kg.次)]治疗;对照组未使用更昔洛韦。观察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二组转归情况。结果1.临床特征:73例患儿均有症状性感染,以全身性感染为主(80.8%);消化系统受累最常见(95.89%),病理性黄疸是其主要首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95.89%);病程中可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以机会菌败血症最常见(14.1%);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4%。2.临床疗效:试验组治疗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原学检查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01,0.005)。3.转归:试验组痊愈26例(81.3%),显效6例(18.7%);对照组进步14例(34.1%),未愈27例(65.9%),二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主要表现为有症状性全身性感染,及时予更昔洛韦正规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