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呼吸科2004年10月-2009年9月诊断为BO的7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及高分辨率CT(HRCT)、病原学、肺功能及治疗和转归等。结果 7例患儿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喘、气促。病程1.5个月~7 a。查体:双肺均可闻及湿性啰音或喘鸣音。X线胸片:双肺纹理增粗或肺炎表现。肺部HRCT均呈现Mosaic灌注征,其中支气管扩张1例。肺功能:5例均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舒张试验阴性。病原学:5例发病前患麻疹肺炎,1例患肺炎支原体肺炎,1例患肺炎腺病毒肺炎并真菌感染。支气管镜:2例无特殊表现。治疗及转归:1例有明显支气管扩张放弃治疗,1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支气管扩张而放弃治疗,余5例患儿用激素或加服小剂量阿奇霉素,病情均有好转。结论BO的临床表现以慢性咳嗽、喘息为特点,肺部HRCT呈现特异的Mosaic灌注征,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尤其是麻疹病毒感染后可继发BO,肺功能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BO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肺部HRCT和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小儿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8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诊断为BO的7例惠儿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及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 7例均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喘息、气促,2例病程6周以上,其余5例病程均在8~16周以上.查体均有呼吸急促,双肺闻及湿哆音、喘鸣音.X线胸片7例均有过度通气,2例有斑片状影,2例呈毛玻璃样改变.HRCT:斑片影7例,Mosaic灌注6例,支气管壁增厚2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不张1例.肺功能均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气分析显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特异性.7例惠儿均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配合应用吸入激素(普米克令舒).4例随访3~12个月,其中2例病情有改善,呼吸急促及运动不耐受明显减轻,肺内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肺CT有所改善;2例仍有活动后气促,肺CT无明显改善.结论 BO肺功能为不可逆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BO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肺部HRCT和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3.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BO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4月经临床诊断为BO的28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结果:所有患儿均表现有反复喘息及咳嗽。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IBO)23例,其中腺病毒肺炎12例,麻疹病毒肺炎和流感病毒A肺炎各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腺病毒并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并副流感病毒3肺炎、肺结核各1例,病原不明3例;非感染性因素导致BO 3例,即Steven-Johnson 综合征、副肿瘤天疱疮、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BO各1例;病因不明2例。28例胸部HRCT结果示充气不均25例,马赛克灌注征21例,支气管壁增厚15例,支气管扩张12例,气体潴留征6例。21例行肺功能检查,均提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8例行舒张试验,17例阴性。所有患儿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4例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住院期间死亡1例,18例随访4个月~?4年7个月,临床表现好转12例,无好转5例,死亡1例。结论: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BO最常见病因,腺病毒是主要感染病原;BO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喘息、咳嗽,但无特异性;胸部HRCT可显示BO较特征性征象,是BO诊断和病情随访的重要指标;BO肺功能特异性地表现为不可逆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糖皮质激素、阿奇霉素是可能有效的治疗药物;儿童BO总体预后不好,早期诊断治疗、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望改善儿童BO预后。  相似文献   

4.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1年2月至2005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诊断的23例BO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治疗的转归进行了总结.结果 23例中有3例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20例均为重症肺炎后,其中2例为腺病毒肺炎后,3例为麻疹后肺炎.23例患儿均有咳嗽、喘息.19例有三凹征.4例有低氧血症,其中3例呼吸衰竭.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障碍19例,混合性通气障碍4例.22例的肺CT结果为肺通气不均22例.马赛克征21例,支气管壁增厚15例.支气管扩张17例,斑片影14例,黏液栓7例.22例做纤维支气管镜,均为气管支气管的慢性炎症,9例(40.8%)有通气不畅.15例进行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细胞分析.结果 为13例示中性粒细胞增高.2例嗜酸细胞大于0.02.但小于0.20.淋巴细胞均不高.随访无死亡.结论 小儿BO以感染所致者最常见,临床以慢性咳嗽、喘鸣音为特点,肺CT以通气不均匀、马赛克征为特点,肺功能多示阻塞性通气障碍.治疗以激素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特征,总结BO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临床诊断BO的5例患儿临床特点、影像学、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儿中,2例为Steven-Johnson综合征(SJS)后,另3例为重症肺炎后.3例重症肺炎后BO患儿中,1例痰分离出腺病毒,1例3次痰培养均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而2例患儿的肺泡盥洗液培养均阴性;另1例多次痰培养均为鲍曼不动杆菌,其肺泡盥洗液培养为产ESBL-大肠埃希菌.5例患儿均有持续咳嗽、喘息症状,均有三凹症.3例重症肺炎后BO患儿的病程中均有心力衰竭,其中2例有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5例患儿起病后均有反复下呼吸道感染.5例肺CT均提示小气道病变,其中2例重症肺炎后BO患儿同时伴支气管扩张,1例还伴肺不张.4例BO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提示支气管内膜炎症.5例BO患儿均使用泼尼松、阿奇霉素口服治疗,治疗过程中仍有症状持续,无死亡病例.结论 BO患儿临床以持续咳嗽、喘息为特点,肺CT以小气道病变为特点,易发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目前治疗以激素为主,疗效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2001年4月-2007年8月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42例患儿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因、肺功能改变、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随访预后等方面.结果 42例患儿(男31例,女11例)诊断时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12岁2个月,均以持续咳嗽、喘息为主要表现.肺部体征有喘鸣音及湿性啰音.病因为感染后32例(76.2%),其中考虑为腺病毒肺炎者8例(占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25%),考虑为麻疹肺炎者7例(占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21.9%),考虑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2例(占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6.2%).病因为Steven-Johnson综合征的4例(9.5%).骨髓移植后1例(2.4%).肺功能表现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5例(89.7%),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4例(10.3%).肺CT有典型的马赛克灌注征者34例(81.0%),支气管扩张14例(33.3%),支气管壁增厚14例(33.3%),肺不张4例(9.5%),合并Swyer-James综合征2例(4.8%).所有患儿均予皮质醇激素、小剂量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辅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治疗.随访1个月至5年,除2例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肺功能有一定程度好转外,其余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死亡1例.结论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多为感染后起病,其特征性的临床、影像学和肺功能表现基本可以确定诊断.该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一种少见病,但近年来报道明显增多.BO病因众多,但以感染尤其是腺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居多.病理上以小呼吸道病变及小呼吸道阻塞为特征,大多可根据临床特征结合CT检查结果和肺功能检测做出临床诊断.对呼吸道感染或呼吸道黏膜上皮损伤后持续咳嗽、气喘数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者均应考虑到BO的可能.胸部CT可有马赛克灌注征等特征性表现,肺功能以不可逆性小呼吸道梗阻为特点.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可考虑应用激素、大环内酯类药物、支气管扩张剂等,但必须权衡利弊,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病例见本刊2011年第3期彩页)应作检查包括:血过敏原、血免疫球蛋白测定,肺功能,胸部三维CT,纤维支气管镜等。患者检查结果如下:血过敏原测定阴性。血免疫球蛋白测定示IgG、IgA、IgM、补体C3、C4处于正常范围。肺功能示肺潮气呼吸功能异常,存在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肺潮气呼吸功能无改善。胸部三维CT因患儿家长拒绝而未作。纤支镜示支气管炎性变,右上叶、右中叶、右下叶内支和背支及左上叶舌支、左下叶背支的开口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支气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特征, 提高诊疗水平, 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诊断治疗的78例支气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年龄及区域分布、病因、临床表现、肺部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肺功能特点、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78例支气管扩张症患儿中, 男35例(44.9%), 女43例(55.1%), 中位年龄8.7(6.1, 9.0)岁;农村患儿51例(65.4%), 城市患儿27例(34.6%), 农村儿童发病率高于城市儿童。引起支气管扩张症的前3位病因为:感染后40例(51.3%),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9例(11.5%), 吸入因素7例(9.0%)。主要临床表现为湿性咳嗽、咳脓痰、喘息、反复呼吸道感染。肺部高分辨率CT显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症36例(46.2%), 局限性支气管扩张37例(47.4%)。49例(62.8%)存在肺通气功能异常。接受支气管镜检查61例(78.2%), 其中49例(80.3%)镜下存在"鱼骨样"改变。经治疗原发病、抗感染、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祛痰及物理治疗, 67例好转出院并接受...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患儿转归、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的时机及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间116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17例合并肺不张,出院后1.0~1.4年复查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功能,接受随访者共36例。结果 (1)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为10.03%。(2)随访时,36例肺不张患儿胸部HRCT检测仍异常者23例,占随访患儿总数的63.89%。其中马赛克征9例次、支气管扩张12例次、支气管壁增厚11例次、血管细少2例次、小结节或树芽征3例次、黏液栓1例次、单侧透明肺1例次、条索状不张10例次。(3)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在病程 < 20 d与病程≥2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随访27例患儿肺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6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以阻塞为主1例。(5)在随访的36例肺不张患儿中,临床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9例,占25%(9/36)。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合并肺不张的发病率10.03%;远期随访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后肺部后遗症主要为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可能会减少肺部后遗症的发生;肺功能随访,提示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后部分患儿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4例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Liu XY  Jiang ZF  Shen KL  Zeng JJ  Xu SY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1):839-841
目的 了解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近年临床诊断为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4例病例进行临床表现、胸部X线和CT、肺功能特点、治疗转归的分析。结果 2例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后,l例为腺病毒肺炎后,l例在外院诊为重症肺炎。症状:慢性咳嗽、气促、喘息,持续均在6周以上。体征:4例均有双肺湿l罗音、喘鸣音。X线胸片:4例均为过度通气表现。肺CT:均有斑片影、支气管壁增厚,局限性气体潴留3例、小支气管扩张2例、肺不张l例、Mosaic灌注l例。肺功能:4例均有小气道阻力增加、氧分压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及转归:用β2激动剂及其他支扩剂治疗无效,3例使用了激素治疗。对其中2例3—4个月后随访,l例病情改善,三凹征和喘鸣音消失。另l例病情无明显改善,仅喘鸣音消失。2例肺CT均无改善。结论 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以慢性咳嗽、喘鸣音为特点,对β2激动剂治疗无反应。胸X线片为过度通气表现,肺CT可显示更多的病变,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结缔组织病(CTD)患儿肺功能状况,为进一步随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科住院治疗的CTD患儿35例(CTD组),男10例,女25例。常规测定肺通气功能及一氧化碳弥散功能,并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进行比较。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CTD组和对照组的肺功能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D组肺功能异常共19例(54.29%),其中肺通气功能障碍17例(48.57%):分别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14.29%),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14.29%),限制性和阻塞性混合通气功能障碍2例(5.71%),单纯小气道功能障碍5例(14.29%);肺换气功能障碍8例(22.86%):合并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或阻塞性或小气道)6例(17.14%),单纯弥散功能障碍2例(5.71%)。研究组肺功能参数VCmax、TLC、FVC、FEV1、FEV1/FVC、PEF、FEF50、FEF75、DLCOS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CTD患儿肺功能损害较为严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与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均常见,小气道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可能是肺损害的早期阶段。临床医师对于CTD患儿应进行早期系统的肺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13.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 is a chronic airflow limitation caused by bronchial inflammatory injur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persistent cough, wheezing and dyspnea after airway injury. The conventional bronchodilator therapy is invalid for BO. 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for BO is still in lack of uniform standard. The early stage is the key period of clinical treatment. Treatment for children BO includes general supportive treatment, use of corticosteroids, bronchodilators, macrolides??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and other antibiotics??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immunosuppressants??as well as pulmonary physical therapy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4.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感染为最常见原因,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或持续咳嗽、气促、喘息,肺部有湿啰音和喘鸣音.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检查.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以经验治疗为主.该文主要对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辅助检查、诊断、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8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的6年临床随访结果。 方法 对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出生的8例BPD患儿分别在1、3和6岁龄时联系来院门诊随访或以电话随访,以探讨BPD的中远期随访结局。 结果 1岁龄3例电话随访,5例来院随访;3岁龄2例电话随访,6例来院随访;6岁龄均来院随访。因肺炎或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再入院治疗:1岁以内8例22例次,~3岁3例6例次,~6岁1例次。1岁以内4例10例次出现喘息,~3岁3例6例次出现喘息,~6岁2例3例次出现喘息。6岁龄时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5/8例(62.5%)提示小气道功能改变、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等;X线胸片检查显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不规则实变影3例;毛玻璃样改变和囊泡形成3例;局限性肺气肿2例。 结论 BPD患儿1岁龄时明显增加了再次入院风险,学龄前期趋于减少,但6岁时仍有625%病例提示常规肺通气功能异常,部分病例胸部影像学为毛玻璃样改变、囊泡形成和局限性肺气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临床及转归特点。方法对2001—2009年间确诊为MCTD的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例患儿均有雷诺现象,其次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手指肿胀、硬指、发热、乏力、贫血、活动后气短等。血液系统受累4例,其中3例轻度贫血,1例血小板减少。1例肾活检提示符合狼疮肾炎IIA型。实验室指标中红细胞沉降率增快8例,IgG升高7例,C4降低3例,CH50升高5例,CK升高4例(该4例患儿均行肌电图检查,3例未见明显肌源性损害,1例为可疑肌源性损害)。自身抗体ANA阳性9例,抗U1-RNP抗体阳性9例,抗SSA抗体低滴度阳性3例。6例行肺功能检查,4例存在弥散功能障碍。6例行肺部高分辨CT检查,2例示肺间质病变。超声心动图检查示肺动脉高压3例,合并右心增大、主动脉增宽2例,轻度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少量心包积液1例。3例行食管造影检查,未见明显食管蠕动障碍。多数患儿入院前曾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雷诺现象、结缔组织病、发热原因待查等,不规律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例。9例患儿经确诊后予规范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8例病情好转,1例病情控制无明显进展,无死亡病例。结论儿童MCTD为多系统受累,早期以雷诺现象、关节症状、发热多见,在尚未出现肺部症状时可存在肺功能、肺部高分辨CT异常,可伴有肺动脉高压,误诊率较高。早期完善相关免疫指标、超声心动图、肺功能、肺部高分辨CT、食管造影等检查可帮助诊断。规范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病情转归及预后极为重要,需长期对患儿进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data on clinical, chest radiograph (CXR) or pulmonary function sequelae in children with 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 (pulmonary crepitations, abnormalities on CXR, CT, nuclear medicine scans, or bronchography, with a history of past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underlying pathology).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methodology of diagnosis, long-term clinical imaging and pulmonary function sequelae of post-infectious BO in children. Materials and methods. Imaging (CXRs, CT and nuclear lung scans) and clinical histories of 19 children were analysed. Results. Clinical follow-up (mean 6.8 years), revealed a high incidence of continuing problems (asthma and bronchiectasis). Fixed airway obstruc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pulmonary function sequela. The sequelae on follow-up (mean 5.8 years) CXR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patterns which are illustrated: unilateral hyperlucency of an enlarged lung/part of lung; complete collapse of the affected lobe; unilateral hyperlucency of a small or normal-sized lung; bilateral hyperlucent lungs and a mixed pattern of persistent collapse, hyperlucency and peribronchial thickening. Conclusion. Long-term observations in children with post-infectious BO should be undertaken to detect bronchiectasis and obstructive airway disease. Sequelae evident on CXR, other than those previously described, can be found. Bronchography and/or lung biopsy are not usually required for the diagnosis of post-infectious BO. Received: 15 January 1997 Accepted: 23 June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