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因素,评价哮喘评估指标的实用性。方法 选取185例哮喘患儿,采用问卷及肺功能检测的方法,分析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以及评估指标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85例患儿中,完全控制的139例 (75.1%),部分控制的36例 (19.5%),未控制10例 (5.4%)。是否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哮喘控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以及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 (C-ACT)、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 (PAQLQ)得分等哮喘检测指标在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和未控制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哮喘患儿FEV1%与C-ACT、PAQLQ呈正相关性 (r = 0.214、0.312,P < 0.05),而与FeNO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r = -0.18,P > 0.05)。结论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依从性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是儿童哮喘控制的影响因素。联合FEV1%、FeNO水平以及C-ACT、PAQLQ评分等多个指标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更有利于儿童哮喘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与哮喘患儿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273例哮喘患儿,测量肺功能并同时完成C-ACT评分,以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作为通气功能指标与C-ACT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乙酰甲胆碱激发实验将气道反应性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和极轻度4级,比较各级间C-ACT得分及大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的差异,研究C-ACT与通气功能及气道反应性的关系。结果 C-ACT与FEV1%、P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5和0.34(P<0.01),去除就诊前4周患上呼吸道感染和小于7岁的患儿后,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2和0.52(P<0.01);气道反应性重度和极轻度组间C-ACT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和轻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CT评分与哮喘患儿通气功能、气道反应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就诊前4周内是否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龄是影响其相关性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及其纯蛋白衍生物(PPD)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的临床控制等级和肺功能的影响,为BCG/PPD在哮喘中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哮喘门诊随机抽取年龄5~14岁哮喘患儿,使用PPD试验筛选出68例PPD试验阴性的哮喘患儿,入组前评估患儿哮喘严重程度,随机分为BCG/PPD干预组(常规治疗并予BCG/PPD干预)和非干预组(仅予常规治疗)。治疗前检测肺功能、评估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接种BCG,用PPD试验判定接种成功后,每月皮内注射PPD 5 U,共6个月。每月评估并根据患儿临床控制等级予相应治疗,治疗3个月、6个月时评估2组患儿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肺功能、临床症状及临床控制等级的变化。结果 1.临床控制等级:3个月时干预组日间症状、夜间症状、活动受限及临床控制例数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6个月时干预组夜间症状、PEF%改善情况及临床控制例数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肺功能:2组肺功能各指标治疗3个月、6个月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a<0.05);治疗3个月、6个月时干预组PEF%较非干预组改善(Pa<0.05);6个月时干预组肺功能改善较非干预组明显(Pa<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CG/PPD可显著改善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及肺功能,且在6个月内能持续改善患儿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肺功能、哮喘控制测试(ACT)三者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哮喘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哮喘门诊就诊的136例5~15岁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FeNO水平、肺功能和ACT评分,分析三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FeNO水平与ACT评分水平呈负相关(r=-0.251,P<0.005)。FeNO水平与肺功能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呈负相关(r=-0.206,P<0.05),与FEV1及PEF不相关。ACT评分与肺功能FEV1/FVC呈正相关(r=0.242,P<0.01),与FEV1及PEF不相关。结论 针对所有研究对象,哮喘儿童FeNO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与FEV1/FVC呈负相关, ACT与肺功能FEV1/FVC呈正相关,然而分组研究后,三者不具备稳定的相关性。FeNO评估哮喘儿童气道炎症,ACT评估哮喘患儿疾病控制水平,肺功能评价哮喘患儿气道阻塞情况,三者是从儿童哮喘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估,互为补充,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共同应用可提高儿童哮喘控制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符合我国儿童哮喘控制评估的方法。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采用前瞻、多中心、双盲、前后对照试验方法,在厦门、南宁、海口、青岛、成都等5个城市入选有效患儿239例(共700例次),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评估(初诊及随诊)。记录哮喘严重程度分级、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6岁以上患儿检测峰流速(PEF),针对4~12岁患儿采用中文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对7~14岁患儿采用中文版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PAQLQ)。结果中文版C-ACT信度Cronbachα值为0.8546,哮喘严重程度与FEV1%、PEF、C-ACT得分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哮喘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与FEV1%、PEF之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C-ACT得分均值分别为24.46、21.85和15.37。ROC曲线分析得出C-ACT≤19时,为未控制;≥23时为控制,20~22为部分控制。与PAQLQ多元回归分析亦呈高度正相关。结论中文版C-ACT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用来判断哮喘是否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呼气相气道内负压法(NEP)检测呼气流速受限(EFL)在儿童哮喘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及其与常规阻塞性肺通气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加拿大医学研究委员会推荐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分级标准(MRC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6~12月在该院就诊的儿童哮喘患者64例,其中46例稳定期,18例急性发作,给予MRC评分,然后分别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及NEP检测EFL.结果 (1)所有哮喘患儿均能很好耐受NEP.(2)肺通气功能情况:64例哮喘患儿的FEV1均值为(71.33±13.92)% pred,18例急性发作患儿FEV1均值为(52.91±13.87)% pred.(3)MRC评分:64例哮喘患儿中10例MRC评分为2分,其余54例MRC评分为1分.MRC与FEV1的相关系数是-0.635(P<0.05).(4)NEP检测EFL情况:46例哮喘患儿坐位和仰卧位均未出现EFL,8例坐位和仰卧位均有EFL,10例坐位时无EFL,仅仰卧位出现EFL.3分法EFL与FEV1及MR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7、0.964(P <0.05).5分法EFL与FEV1及MR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6、0.966(P<0.05).结论 (1)NEP可用于检测儿童哮喘的EFL情况.(2)NEP检测EFL与FEV1显著相关.(3)NEP检测EFL指标和FEV1均与MRC评分显著相关,但EFL与MRC评分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的临床价值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诊断为哮喘并处于慢性持续期的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进行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得分 > 23分为控制组,20~23分为部分控制组,≤ 19分为未控制组,每组各40例;同时依据哮喘患儿有无合并过敏性鼻炎分为未合并鼻炎组(n=55)和合并鼻炎组(n=65);同期收集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哮喘患儿及对照组儿童均检测FeNO与FnNO水平。结果 不同水平控制组内FeNO值以未控制组最高,部分控制组其次,控制组最低(P < 0.05),其中未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FeNO值高于对照组(P < 0.05);未控制组与部分控制组FnNO值高于完全控制组及对照组(P < 0.05),完全控制组FnNO值高于对照组(P < 0.05)。合并鼻炎组FeNO与FnNO值均高于未合并鼻炎组(P < 0.05)。结论 FeNO可用来评估哮喘控制情况,与FnNO联合可评估上下气道炎症情况,为上下气道联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fractional nitric oxide concentration in exhaled breath, FeNO)测定技术在辅助评价儿童哮喘控制水平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26例哮喘患儿分为哮喘控制组(n=86)、部分控制组(n=63)和未控制组(n=77),9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瑞典尼尔斯(NIOX)呼出一氧化氮测定仪测定哮喘患儿和健康对照儿童FeNO浓度。结果:对照组儿童FeNO浓度为14±6 ppb,控制组为29±26 ppb,部分控制组为32±30 ppb,未控制组为40±32 ppb,3组哮喘患儿的FeNO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未控制组患儿FeNO浓度高于控制组(P<0.05);哮喘部分控制组FeNO浓度与未控制和控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儿FeN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儿童,且与哮喘控制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规范或间断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2012 年9 月至2013 年10 月诊断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112 例患儿分为规范化治疗组(规范组,n=56)和未规范化治疗组(间断组,n=56),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及肺功能主要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身高增长速率及体质指数(BMI)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规范组和间断租的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规范组肺功能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PEF%)、呼气峰流速百分比(FEV1%)及间断组FEV1% 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间断组PEF% 仅在治疗6 个月时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随访1 年时,规范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间断组,PEF% 和FEV1% 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两组患儿身高增长速率和BMI 在治疗后6 个月及1 年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规范比间断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能更好控制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1 年未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3~7 d。观察两组疗效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FVC)、FVC%、峰流速(PEF)、PE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8例,显效率84%;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22例,显效率58%。治疗组治疗后FEV1、FEV1%、FVC、FVC%、PEF、PEF%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2月-2007年8月在本院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制剂(安脱达)治疗2.5~3.0 a、且资料完整的患儿共55例,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分别在3个月、6个月、1.0 a、1.5 a时随访,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时、随访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得分、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呼气峰流速(PEF)值、PEF%,并在治疗结束时由患儿自我评价鼻炎及哮喘疗效.结果 55例完成3个月及6个月随访,39例完成1.0 a随访,25例完成1.5 a随访.55例患儿脱敏治疗前和脱敏治疗结束时C-ACT、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用药评分、PEF、P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55例患儿脱敏治疗结束时和随访3个月、6个月、1.0 a、1.5 a时C-ACT、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药物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治疗哮喘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及其与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的关系,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选取门诊6~14岁初诊哮喘患儿11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6~14岁健康儿童78例为对照组,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中25( OH)D3的含量,检测哮喘患儿呼气峰流速( 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 PEF% pred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pred),对观察组患儿进行FeNO检测。对25( OH)D3与PEF% pred、FEV1% pred、FeNO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维生素 D 缺乏、不足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7.78,P ﹤0.01);PEF% pred、FEV1% pred的值随血清25(OH)D3水平的下降而降低(F=28.12、29.56,P均﹤0.05), FeNO值随血清25(OH)D3水平的下降反而升高(F=15.65,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与儿童哮喘相关,与哮喘患儿肺功能下降有关,且可增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IL-17、白三烯B4(LTB4)水平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在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患儿60例为哮喘组,其中轻度发作组29例,中重度发作组31例;另选择健康儿童24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LTB4、IL-17水平,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其外周血PMN计数,检测哮喘患儿肺功能.结果 1.哮喘轻度发作组、中重度发作组与健康对照组3组间血清IL-17、LTB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0).哮喘轻度发作组、中重度发作组血清IL-17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1);哮喘轻度发作组血清LTB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中重度组血清LTB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哮喘轻度发作组血清IL-17、LTB4水平与中重度发作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1).2.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WBC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N百分比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0).3.哮喘患儿血清IL-17水平与LTB4水平呈正相关,哮喘患儿血清IL-17、LTB4水平与FEV1及PEF均呈负相关,与PMN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 IL-17、LTB4及PMN在哮喘的急性发作、加重中起重要作用,共同参与哮喘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PI3K、NF-κB和STAT1在支气管哮喘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哮喘组,随机选取同期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BMC中PI3K、NF-κB和STAT1的m RNA和蛋白表达,肺功能仪检测两组肺功能,并分析支气管哮喘儿童PI3K、NF-κB和STAT1的m RNA水平与其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的PI3K、NF-κB和STAT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FEV1%、FEV1/FVC、PEF%等肺功能指标均下降(P0.05)。哮喘儿童的PI3K、NF-κB和STAT1的m RNA表达水平与FEV1%、FEV1/FVC、PEF%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哮喘患儿的PI3K、NF-κB和STAT1表达上调并与肺功能呈负相关,三者可能共同参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白三烯E4(LTE4)检测在监测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转归中的作用及哮喘患儿尿LTE4与呼吸道阻力(Rint)、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关系.方法 选取30例1~5岁未服用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的哮喘患儿(哮喘组),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服用孟鲁司特钠1个月)及临床缓解期(服用孟鲁司特钠3个月);另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竞争性ELISA法检测4组儿童尿LTE4水平,并测定Rint与EOS.结果 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患儿尿LTE4及Rin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3个哮喘组尿LTE4,Rint及外周血EO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0.08、496.58、195.98,Pa<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的尿LTE4水平与Rint无相关性(r=0.11,P>0.05).与EOS亦无相关性(r=-0.12,P>0.05).结论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尿LTE4水平明显升高,随着哮喘症状的好转,尿LTE4水平也逐渐下降;动态监测哮喘患儿尿LTE4水平,可以为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断,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哮喘的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不同严重程度及控制水平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儿科门诊和住院的儿童哮喘患者80例,分为2组:40例为非激素治疗组(非激素组),40例为吸入性激素治疗组(激素组).测定患儿hs-CRP水平和经校正年龄和性别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的预计值,并进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同时纳入8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哮喘患儿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非激素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激素组.激素组与非激素组患儿血清hs-CRP水平均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结论 尽管肺功能检查和临床分类作为哮喘分级的金标准,但hs-CRP可作为评估哮喘严重程度及控制水平的新指标,其可在哮喘患儿中用来间接监测呼吸道炎症、疾病严重性和对激素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方案与 GINA 方案联合口服槐杞黄颗粒治疗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共收集1128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采用 GINA 方案联合口服槐杞黄颗粒治疗,GINA 方案治疗组患儿按 GINA 方案治疗。分别于用药后的第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临床评价及 C-ACT 评分。临床评价指标为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应用急救药次数、因喘息住院次数。比较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的第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较 GINA方案治疗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次数及喘息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5),C-ACT 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5)。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16例(轻度腹泻),其中观察组7例(1.15%), GINA 方案治疗组9例(1.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INA 方案联合口服槐杞黄颗粒治疗哮喘患儿,能明显减少其呼吸道感染及喘息发作的次数,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更好地达到哮喘控制的目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