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乳腺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被确诊为双侧乳腺孤立性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骨髓常规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在发病前无白血病病史的62 岁女性患者体检发现双侧乳腺无痛性肿块。组织病理学可见肿瘤细胞呈列兵样排列或弥漫性分布,肿瘤细胞形态及大小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少,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及核仁易见,可见未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提示MPO、CD45、CD34、CD68、CD117和CD43呈阳性,CD20、CD3、CD30、CD10和CKpan呈阴性。结论:双侧乳腺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罕见。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通常被误诊为淋巴瘤或其它良性肿瘤。肿瘤局部切除、系统化疗及放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为育龄期女性,25岁,因怀孕期间偶然发现左侧乳房无痛性肿块而住院诊治。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形态多样的原始细胞组成,弥漫浸润,其间夹杂幼稚嗜酸性粒细胞。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粉染颗粒状,胞核偏位,呈圆形或折叠核、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纤细透亮、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阳性表达MPO、CD34、CD117、CD15、CD99、CD56、TIA1和S100;部分表达LCA、CD45RO和PAX-5;Ki67增殖指数40%~60%;余抗体阴性。结论发生于乳腺的粒细胞肉瘤罕见,预后差。组织学上需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小细胞性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伴基因断裂的小圆细胞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 3例小圆细胞软组织肉瘤穿刺组织,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1~ 7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实性肿块.例1为存在FKHR基因断裂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镜下瘤细胞主要为未分化的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被不规则的纤维血管分割成巢状、腺泡状、管状或裂隙状,无基膜,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CD56、Desmin、MyoD1和Myogenin(+);例2为存在CHOP基因断裂的黏液样脂肪肉瘤或圆形细胞脂肪肉瘤,镜下瘤细胞由形态较为一致的小圆细胞组成,排列紧密,背靠背,呈片状或团块状,有时呈梁索状或腺样排列,瘤细胞核质比大,核仁不明显,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S-100(+);例3为存在EWSR1基因断裂的尤文氏肉瘤,镜下瘤细胞由紧密成片或呈小叶状分布的小圆细胞组成,小叶间为宽窄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瘤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细致,呈粉尘状,核仁小而不明显,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CD99、CD56、SCLC、D2-40和FLI-1(+),AE1/AE3(部分+).以上病例均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证实.结论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等分子手段检测特异性标记为小圆细胞软组织肉瘤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判断其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D31、CD34、CD99和Vim等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以乳腺无痛性肿决为首发症状,术前B超、钼靶检查缺乏特异性.镜检瘤细胞呈腺泡状.裂隙状,绕血管放射状排列,多样性表现是乳腺血管肉瘤组织学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1、CD34、CD99和Vim均阳性.结论: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形态学多样,预后差,易复发转移.CD31和CD34对乳腺血管内瘤的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1例妊娠合并肝脏血管肉瘤破裂,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妊娠合并肝血管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肝血管肉瘤无特殊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镜下肿瘤组织由大小不一、互相吻合管腔构成,部分区域瘤细胞沿肝窦浸润性生长,管腔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表达CD31、CD34、FACTOR VⅢ。结论:肝血管肉瘤为罕见疾病,合并妊娠未见报道。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进行化疗及放疗,胎儿应结合孕期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脾脏血管肉瘤临床资料、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患者,女,76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天加重1小时入院。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镜下脾正常结构消失,肿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组成,血管腔相互吻合成复杂的筛网状结构,其内见红细胞,瘤细胞呈梭形、立方形或不规则形,胞浆少,核深染异型,排列呈腔隙状或不规则血管样结构沿血窦分布,突向血窦腔内,瘤组织出血明显。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SMA(+),CKpan(-),EMA(-)。结论: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少见,临床病史、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胃肠外上皮样GIST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似圆形、卵圆形,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呈细颗粒状,核呈圆形、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免疫组化:CD117(+++),Dog1部分(+),CD34(+),Vimentin(+)。结论:胃肠外上皮样GIST是一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结外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的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脾脏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并随访.结果: 肿瘤原发于脾脏并累及肝脏,于确诊4月后死亡.镜检:肿瘤组织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杂乱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梭形,胞质少,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少,部分有核仁,分裂象多见.瘤细胞S-100、CD68散在阳性、Vimentin和LCA阳性;CD21、CD35、CD1a等均阴性.结论: 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极为罕见,容易漏诊和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特点,依靠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xtrauterine stroma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子宫外ESS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例子宫外ESS光镜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组织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一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5/10HP,其中1例伴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化:CD10+、Vimentin+、CK-、SMA-、desmin-.结论 子宫外原发性ESS 非常少见,瘤细胞形态类似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伴上皮样及间叶分化,CD10是其较为特异的抗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1例妊娠合并肝脏血管肉瘤破裂,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妊娠合并肝血管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肝血管肉瘤无特殊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镜下肿瘤组织由大小不一、互相吻合管腔构成,部分区域瘤细胞沿肝窦浸润性生长,管腔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表达CD31、CD34、FACTOR VⅢ。结论:肝血管肉瘤为罕见疾病,合并妊娠未见报道。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进行化疗及放疗,胎儿应结合孕期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分析2例男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特点,观察其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年龄56岁、60岁,临床表现为乳腺肿块。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中等大小,排列成梁状、巢片状,梭形细胞排列成栅栏状、流水状,偶见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yn、CgA、NSE、34BE12、CK5/6、E-Cadherin弥漫(+);例1 CD57弥漫(+);例2 CD56弥漫(+)、ER、PR(++),GCDFP-15、PS2部分(+)。结论男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罕见,易发于老年人,依据肿瘤细胞形态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5例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BNHL)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镜下肿瘤细胞均弥漫分布,2例瘤细胞中等大,圆形、卵圆形,胞质中等量,核大,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2例瘤细胞呈空泡状,核仁明显;2例瘤细胞内可见浆细胞样淋巴细胞,5例核分裂均多见。免疫表型:4例肿瘤细胞均CD20、CD79a和LCA弥漫阳性,CD3和CD45RO灶性阳性。1例仅LCA阳性,而CD20、CD79a、CD3和CD45RO均阴性。结论: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较罕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特点: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或纵横交替呈编织状结构,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浆中度,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核分裂相较多见,可见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SMA(+),Desmin(+),Myoglobin(-),Ckpan(-),MDM2(-),S-100(-)。结论:膀胱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膀胱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周细胞瘤发生颅外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9例发生颅外转移的脑膜血管周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年龄32~59岁,男性3例,女性6例。转移部位有肝、肺、骨、腹腔、皮下等。转移间隔时间0.5~10年不等,光镜下瘤细胞为形态大小较一致的短梭形细胞,瘤细胞间富于小血管,呈裂隙状或“鹿角状”,核卵圆形,具有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多少不等,WHOII级或III级。免疫组化瘤细胞波形蛋白均呈强阳性表达,CD34阳性程度不等,弥漫阳性或局灶阳性。结论脑膜血管周细胞瘤临床呈侵袭性,易复发和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外,鉴别诊断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脑膜瘤及间叶性软骨肉瘤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xtrauterine stroma sarcoma,ES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子宫外ESS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4例子宫外ESS光镜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组织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一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5/10HP,其中1例伴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化:CD10+、Vimentin+、CK-、SMA-、desmin-。结论:子宫外原发性ESS非常少见,瘤细胞形态类似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伴上皮样及间叶分化,CD10是其较为特异的抗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3例乳腺血管肉瘤进行观察.结果 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弥漫增生的异常血管组成,但不同分化程度组织学变化大.免疫组化示3例均表达CD31、CD34和Ki-67.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结论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少见,预后与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钱震  邢传平  刘斌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7):1333-1335
目的:探讨脾脏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的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脾脏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并随访。结果:肿瘤原发于脾脏并累及肝脏,于确诊4月后死亡。镜检:肿瘤组织呈席纹状、旋涡状或杂乱排列,瘤细胞卵圆形、梭形,胞质少,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少,部分有核仁,分裂象多见。瘤细胞S-100、CD68散在阳性、Vimentin和LCA阳性;CD21、CD35、CD1a等均阴性。结论: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极为罕见,容易漏诊和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特点,依靠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软组织内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例原发性软组织内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 本病临床上无特异性,2例患者平均年龄57岁.证实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B细胞性,1例为T细胞性.组织学上见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表型LCA、CD43、CD3、CD20、CD79α阳性;Vimentin、Actin、Myoglobin、Myosin、EMA、CK、CgA、Syn、NSE、Melon A和S-100 2例瘤细胞均不表达.结论 原发性软组织淋巴结外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中老年患者出现软组织内弥漫性肿块,应考虑到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本病的明确诊断依赖病理学,而免疫组化染色在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例原发于胰腺体部的淋巴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密集,弥漫分布,核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规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CD79α、Vimentin,不表达CD45RO、CK、EMA、NSE、Syn、CgA、CD99、CD3.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极为罕见,临床诊断应排除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转移或白血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巨细胞血管纤维瘤(G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GC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预后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结果:该肿瘤多发生在眼眶,也可以发生于眼眶外其他部位。常为境界清楚的无痛性包块,其形态上介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之间。瘤组织主要由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构成,无一定排列方式。细胞无异型,并见特征性不规则分布的血窦样或裂隙样假血管性腔隙,内衬一层多核巨细胞,呈不连续分布。周围的间质内易见出血,并见多少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示Vimentin、CD34、CD99、Bcl-2均(+)。结论:巨细胞血管纤维瘤系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必要时结合免疫组化。局部完整切除后很少复发,但仍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