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目前放射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是提高胸部恶性肿瘤治疗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IL-6、ACE及肺受照体积等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IL-6、ACE及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新的放疗技术(如适形放疗和影像引导的放疗等)的应用减少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射线下正常肺组织的暴露,但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仍是提高肺癌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β,TGF-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细胞因子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关系密切。放疗前血浆TGF8、IL-6和剂量体积参数V20、V30和MLD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几种药物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已经在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如皮质醇激素、氯磷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在预测放射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常规给予60例不能手术切除或者不愿意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分别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第1周至第6周)、放疗后(放疗第8、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6及ACE的含量。 依照美国放射肿瘤学协作组(RTOG)放射性肺损伤标准进行放射性肺炎诊断及分级,以出现放射性肺炎组为观察组,未出现放射性肺炎组为对照组,统计两组血浆中IL-6、 ACE、DVH参数V20、V30、平均肺剂量(MLD)及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结果 60例患者中16例发生放射性肺炎,其中5例发生于放疗中,10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1例发生于放疗结束后2个月内;包括Ⅱ级11例,Ⅲ级5例。放疗前、中、后血浆IL-6水平变化在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E在放疗中第3周至第6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20、V30、MLD及NTCP在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6.2±4.5)%比(30.5±7.5)%、(37.5±5.6)%比(20.5±5.6)%、(20.4±2.3)Gy比(15.5±3.5)Gy、(25.2±8.2)%比(9.9±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中IL-6、ACE水平、V20、V30、MLD及NTCP指标均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联合DVH参数预测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肺癌胸部放疗前及照射40~50 Gy时血浆中TGF-β、IL-6及ACE含量变化、肺受照射剂量体积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方法67例肺癌患者按治疗常规给予放疗或(和)化疗;男60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26~81岁)。放疗前、照射40~50 Gy时采血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中TGF-β、IL-6及ACE含量。放射性肺炎根据CTC AE3.0标准评价,评价终点为≥2级放射性肺炎。结果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6个月。2级以上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5.4%。自放疗开始至发生放射性肺炎的中位时间73天。放疗前、放疗40~50 Gy时血浆中TGF-β、IL-6含量以及其在放疗期间的变化与放射性肺炎无明显相关性。发生放射性肺炎组患者的疗前、疗中血浆ACE含量明显低于未发生肺炎者(P=0.033、0.004)。发生放射性肺炎组的全肺接受10 Gy照射体积(V10)为44%,高于未发生肺炎组的39%(P=0.029)。健肺MLD、V10、V15、V20分别高于未发生肺炎组(1931 cGy:990 cGy、52%:35%、48%:23%、37%:10%,P<0.05)。将生物因素ACE含量和DVH参数联合分析发现疗中血浆ACE含量和全肺V10组合是放射性肺炎最强的预测因素。疗中ACE含量ACE>506 ng/ml且全肺V10≤40%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最低,13例中无一发生;但如果ACE≤506 ng/ml且全肺V10>40%时,放射性肺炎风险达50%(6/12);其他情况疗中ACE>506 ng/ml且V10>40%或疗中ACE≤506 ng/ml且V10≤40%时,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6.7%(P=0.008)。结论(1)放疗前、放疗中血浆ACE含量低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2)血浆ACE联合DVH参数V10有望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随着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严重时甚至会加速患者的死亡,成为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剂量限制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中TNF-α、IL-6、ACE水平及DVH参数与RP发生的相关性,评价其在预测RP中的价值.方法:123例胸部肿瘤患者按常规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或调强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前及照射45~50 Gy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TNF-α、IL-6及ACE的含量.RP的评价依照RTOG急性RP分级标准,观察终点为出现Ⅱ级以及以上RP.DVH参数包括平均肺剂量(MLD)和V10、V20、V30(Vx指照射总剂量高于xGy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数).结果:123例接受三维适行或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中有18例患者发生了RP,其中Ⅱ级16例,Ⅲ级2例.血浆中TNF-α、IL-6、ACE水平在放疗前中位数分别为66.3 pg/mL、32.1 pg/mL、19 ng/mL,照射45~50 Gy时中位数分别为125.5 pg/mL、109.3 pg/mL、3.0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0).放疗前后血浆中TNF-α、IL-6、ACE水平变化在未发生RP组与发生RP组间无明显差别.V10、V20、V30、MLD在未发生RP组与发生R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1,0.029,0.009,0.006).将上述指标与RP的发生作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其中与RP发生有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照射45~50 Gy后血浆中TNF-α、IL-6、ACE水平均较放疗前有明显变化,但与RP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V10、V20、V30、MLD、是否合并化疗均与RP的发生有关.上述指标中未发现与RP有关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沙莎  王茂玉  高志位  高鹏  赵永利 《癌症进展》2018,16(7):862-865,86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剂量学参数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RIL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ILI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RILI组(n=32)和未发生RILI组(n=74).分别于放疗前和放疗中(照射45~50 Gy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ET-1、IL-6、TNF-α水平,通过放疗计划系统调阅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获得V5、V10、V15、V20及平均肺剂量(MLD)等剂量学参数,分析上述细胞因子及DVH参数与RILI发生的关系.结果 106例患者中,32例患者发生RILI,发生率为30.2%.放疗前肺功能异常患者的RILI发生率为42.1%,明显高于肺功能正常患者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RILI组患者放疗前的血浆IL-6水平高于未发生RILI组(P<0.05).发生RILI组患者的V5、V10、MLD均高于未发生RILI组(P<0.05);其中,V5≥60%患者的RILI发生率为42.0%,高于V5<60%患者的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血浆IL-6≥46.95 pg/ml且V5≥60%患者的RILI发生率高达45.5%,明显高于放疗前血浆IL-6<46.95 pg/ml且V5<60%患者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放疗前血浆IL-6水平较高、V5≥60%是RI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24、3.393,P<0.01).结论 放疗前血浆IL-6水平较高和V5≥60%是RILI发生的高危因素,放疗前血浆IL-6水平联合V5有望作为预测RILI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下段食管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中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为食管癌放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 法  选取本院2011 年 5 月至2014 年 5 月治疗的72 例食管癌患者,应用美国瓦里安直线加速器Ix-6074、Eclipse 11 放疗计 划系统制作计划,处方剂量(60~68)Gy/(30~34)F,95% 计划靶区达到处方剂量前提下,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肺组 织受照射时剂量体积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并探讨临床因素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发现1 年总生存率为 94.44%。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肿瘤病变长度、伴有 COPD 及放疗总剂量与IMRT 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相关。72 例患者中9 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12.50%),V10、V15、V20、V30、肺Dmean 在放射性肺损伤与未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患者中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 V5、V25、V35、V40、肺 Dmax和肺Dmin在两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结论  V10、V15、V20、V30、肺Dmean 剂量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关键因素,食管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中放射剂量学因 素可较好预测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放疗计划的制定,避免或减少放射性肺损伤,提高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4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肺癌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应用6MVX-线照射,剂量50~70Gy/25~35f。制定放疗计划,生成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得到物理参数V20及MLD,分析以上参数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放疗计划要求V20≤30%,脊髓总量≤45Gy。放疗结束后定期行胸片及CT复查,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依据RTOG分级标准评价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结果 47例中有15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31.9%(15/47)。当V20≤25%和>25%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MLD≤15Gy和>15Gy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有相关性,对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肺癌放疗所致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癌三维适形放疗中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的各种因素,并探讨预测价值。方法:对70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放射性肺损伤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将放射性肺损伤相关临床因素大致分为患者一般情况与系统病变、肿瘤自身因素、放疗除外其他治疗和放疗相关因素4类,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仅大体肿瘤体积(P=0.009)和部分剂量体积参数如患者平均肺受量(P=0.017)、患肺V20(P=0.036)和全肺平均肺受量(P=0.034)对放射性肺损伤有显著影响,而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多因素分析显示:剂量体积参数中仅平均肺受量(P=0.019)为放射性肺损伤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参考剂量体积参数和大体肿瘤体积有助于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放疗计划的制定,避免或减少放射性肺损伤,提高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自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4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肺癌患者人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应用6MVX-线照射,剂量50—70Gy/25—35f。制定放疗计划,生成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得到物理参数V20及MLD,分析以上参数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放疗计划要求V20≤30%,脊髓总量≤45Gy。放疗结束后定期行胸片及CT复查,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依据RTOG分级标准评价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结果47例中有15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31.9%(15/47)。当V20≤25%和〉25%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MLD≤15Gy和〉15Gy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4.3%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20、MLD与放射性肺损伤有相关性,对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虽然目前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是肺癌治疗靶区剂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剂量体积参数V 20、V 30和平均肺受量、NTCP等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关系密切,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血浆内皮素-1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癌放疗前、中、后血浆内皮素-1(ET-1)的水平和肺剂量体积因素V20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4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总照射剂量62~66Gy,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计划控制V20≤30%,脊髓剂量≤45Gy。ELISA方法对每位患者放疗前、放疗40Gy及放疗后血浆ET-1的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全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7.1%(13/48)。放疗40Gy时,ET-1升高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41.7%,高于ET-1水平正常者12.5%(P=0.023);放疗结束时ET 1水平升高者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44%,显著高于ET-1水平正常者的8.7%(P=0.006); V20≥25%,放疗结束时ET-1升高,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69.2%,明显高于其他组别;而V20<25%,放疗结束时ET-1正常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5.9%,明显低于其他组别。结论放疗中及放疗结束后血浆内皮素-1水平升高与放射性肺损伤密切相关。V20≥25%同时放疗结束时血浆ET-1升高者,属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危人群,可作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胸部肿瘤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物理和生物学因素,为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优化放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对84例胸部肿瘤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相关分析。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放疗前、后的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从剂量体积直方图上获取放射物理数据。结果:84例患者中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19例,其中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1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2.62%(19/8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相关的因素有放疗前的肺功能(基础肺功能)、肺V20、化疗和放疗后的血浆TGF-β1升高,P<0.05。结果显示,放疗后总体血浆TGF-β1水平低于放疗前的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肺V20和基础肺功能(OR值分别为3.094、3.94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胸部肿瘤时肺的V20和基础肺功能可能是引起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因素。放疗后血浆TGF-β1水平升高还不能作为预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扫描与PET-CT扫描在勾画食管癌靶区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的差异。方法:利用PET-CT影像与同机的CT影像分别勾画14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靶区体积,并利用Pinnacle3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计算出肺V20、V30和平均肺剂量;同期另15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由CT影像勾画靶区体积;并计算出肺V20、V30和平均肺剂量;29例患者放疗结束后3月、6月行CT扫描,计算放射性肺损伤的体积。结果:14例利用PET-CT勾画均小于利用同机CT勾画的靶区体积、肺V20、V30和平均肺剂量较小,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21%;另15例利用CT勾画的靶区体积、肺V20、V30和平均肺剂量较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40%,且放射性肺损伤体积大于利用PET-CT扫描在勾画食管癌靶区的患者。结论:利用PET-CT勾画食管癌放疗靶区优于CT,可减少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后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的关系.方法 将3D-CRT治疗后CT随访6个月以上的169例Ⅰ~Ⅲ期NSCLC患者,按随访CT放射性肺损伤的表现分级(0~4级),并分为CT阳性组(2~4级)和CT阴性组(0~1级).从放疗计划中获取患者的DVH参数,分析DVH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CT分级的关系,评价DVH参数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同CT分级的全肺及患侧肺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CT分级的增加,NTCP相应增大.不同CT分级的全肺及患侧肺平均肺受照剂量(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CT分级的增加,全肺及患侧肺MLD相应增大.不同CT分级的全肺及患侧肺V20、V30和V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CT分级的增加,全肺及患侧肺V20、V30、V40相应增大.不同CT分级患者健侧肺的DVH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肺、患侧肺DVH参数与患侧肺CT分级联系紧密,其中患侧肺NTCP与CT分级关联度最强(η=0.522).结论 NTCP、MID、V20、V30、V40等DVH参数与NSCLC 3D-CRT后放射性肺损伤的CT分级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价及优化放疗计划的指标,以减少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胸部钟瘤、放射性肺损伤"为关健词,检索1998-01-2009-01有关放射性肺损伤的文献.纳入标准:1)放射性肺损伤的分子生学机制;2)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影响因素及防治.根据纳入标准分析34篇文献.结果: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剂量体积参数V20、V30、MLD和基础肺功能等成为预浏放射性肺损伤的因素,阿米福汀、还原型谷脱甘肽及中医中药对放射性肺损伤均有一定防治作用.结论:期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减轻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放疗前后血浆TGF-β1的水平和V20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受三维适形放疗的53例肺癌患者,肿瘤总照射剂量40~70Gy,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计划控制V20≤35%,脊髓剂量≤45Gy。应用ELISA方法对患者放疗前后血浆TGF-β1的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全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32.1%(17/53),其中Ⅱ级或Ⅱ级以上发生率为13.2%。放疗结束时,TGF-β1水平升高者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51.9%,明显高于TGF-β1水平正常者(11.5%)(P=0.002),而放疗前TGF-β1水平升高或在正常范围,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15)。V20>25%,放疗结束时TGF-β1水平升高,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62.5%,明显高于其它组别;而V20≤25%,放疗结束时血浆TGF-β1正常的患者没有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结论放疗结束时TGF-β1水平升高与放射性肺损伤密切相关。V20>25%,放疗结束时TGF-β水平升高者,属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肺炎的相关性因素,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标准。方法 78例未经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在放疗开始前1周进行肺功能检测,应用χ2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剂量体积参数及肺功能指标与放射性肺炎的关系。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否化疗、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否合并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放疗方式及肿瘤位置;剂量体积参数包括双肺V10、V15、V20、V25、V30、V35、V40,肺Dmean、Veff、GTV大小、射野数。肺功能指标分析Fvc、Fev1.0、DLco。结果 ①放射性肺损伤2级以上有18例(23.08%);②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因素是放疗前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GTV大小、V30,DLco(P〈0.05);③经过Bi-nary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放疗前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V30〉18%为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独立因素(P=0.018和0.037)。结论 放射性肺损伤是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肺部有慢性疾病患者和基础肺功能异常(弥散功能为主)的患者应优选治疗方案,且肺V30控制在18%以下。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针对其分子学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deukin,IL)、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等与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其中IL-6 及IL-8作为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因子 IL-10在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肺低剂量-体积与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三维适形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6例.男性39例,女性7例. IIIa期6例,IIIb期18例,IV期22例.鳞癌22例,腺癌24例.初治37例、术后复发9例.单纯放疗8例,放化综合治疗38例.放疗剂量60Gy~79Gy,中位值70Gy.60Gy~69Gy 10例,≥70Gy 36例.剂量-体积(Vx)通过计划系统DVH图计算获得.肺损伤的评估根据CTC3.0标准评价.化疗方案采用紫杉类+铂类一线方案.结果:(1)V5为37.4%~80%,中位值62.0%;V10为27%~66%,中位值43.1%;V20为17%~39%,中位值29.8%;V30为9%~30%,中位21.1%.(2)急性肺损伤:Ⅰ级12例(27%),Ⅱ级18例(40%),Ⅲ级4例(9%),无Ⅳ级急性损伤.晚期肺损伤:Ⅰ级29例(71%),Ⅱ级5例(12%),无Ⅲ级及以上级晚期损伤.(3)V5、V10、V20、V30与大于Ⅱ级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均具有显著相关性.V5、V10还与大于Ⅰ级的急性肺炎有显著相关性.(4)V5、V10与大于Ⅰ级的晚期肺损伤有显著相关性.V5、V10、V20、V30与大于Ⅱ级的晚期肺损伤无显著相关性.(5)在Vx的分层分析中,V5、V10、V20、V30分别大于62%、43%、30%、22%时,大于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增高.V20、V30分别大于30%、22%时,发生大于Ⅱ级的晚期肺损伤的几率有统计学差异.(6)性别、年龄、病理、临床分期、处方剂量、GTV体积、PTV体积与各级放射性肺损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低剂量-体积参数V5、V10与V20、V30一样,均是Ⅱ级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有效的预测因素,V5、V10可能在预测轻度放射性肺损伤中有着独立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