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行宫颈锥切术后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营口市妇产儿童医院2011-2015年收治的13例因CINⅡ~Ⅲ实施宫颈锥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锥切范围、妊娠距锥切术间隔时间、妊娠周数、宫颈长度、妊娠结局和终止妊娠方式。结果大锥切组发生宫颈机能不全3例,小锥切组无宫颈机能不全发生。术后6个月妊娠组中1例发生自然流产、1例早产;术后6个月妊娠合并大锥切中有2例发生早产;足月妊娠9例;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7例。3例患者分别在孕14周、16~(+2)周、17~(+1)周产检超声示宫颈管长度不同程度缩短,行宫颈环扎术。术后6个月妊娠组妊娠中期宫颈管长度与6个月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宫颈管长度与妊娠中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大锥切组与小锥切组、妊娠晚期大锥切组与小锥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锥切组妊娠中期与对照组A、妊娠晚期与对照组B宫颈管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锥切术后6个月妊娠、大锥切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要准确掌握宫颈锥切手术指征及手术范围,有宫颈锥切史的孕妇应作为高危孕妇,对于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适时行宫颈环扎术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宫颈锥切术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在治疗宫颈病变后对妊娠及其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因宫颈病变行宫颈锥切术、有生育要求并妊娠者39例,回顾性分析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中异位妊娠1例,胚胎停育行清宫术2例。36例分娩的患者中,3例早产,1例早产剖宫产;宫颈环扎1例住院治疗,宫颈锥切高度为3.0 cm;胎膜早破发生率8.3%(3/36)。33例足月妊娠中25例行剖宫产术,总剖宫产率为72.2%(26/36),7例经阴道分娩。分娩的患者中38.8%(14/36)在不同妊娠时期曾住院行保胎治疗。结论:宫颈锥切术后对宫颈病变患者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但增加了剖宫产率及妊娠期间住院保胎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宫颈锥切术及锥切术后至开始妊娠的时间间隔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8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建档的有锥切术史的足月妊娠初产妇115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6~41岁;随机选择同期无锥切术史的足月妊娠初产妇222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4~40岁。按分娩方式将产妇分为自然分娩组、产钳助产组、剖宫产组。通过回顾性研究,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差异,用Fisher精确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比较两组产妇产钳和剖宫产指征的差异,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宫颈锥切术后至开始妊娠的时间间隔对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使用产钳的病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12.2%vs 5.9%,P=0.043),其中为了缩短第二产程而使用产钳的病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50%vs 7.7%,P=0.033)。观察组中的自然分娩组、产钳助产组和剖宫产组,三组在宫颈锥切术后至开始妊娠的时间间隔的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有宫颈锥切术史的初产妇因第二产程延长导致产钳助产概率增加。宫颈锥切术后至妊娠的时间间隔不影响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探讨宫颈锥切后对生育的影响。方法:将来我院治疗的100例宫颈锥切的患者按其意愿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治疗后,将妊娠情况、妊娠结果以及分娩方式进行进行统计总结并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成功妊娠数为45例,成功妊娠率为90.0%,观察组的成功妊娠数为46例,成功妊娠率为92.0%,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 P>0.05);观察组胎膜早破数30例,对照组胎膜早破数5例,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多,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92,P<0.05);观察组早产数16例,对照组早产数5例,观察组早产数明显比对照组多,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观察组流产数5例,对照组流产数6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 P>0.05)。观察组剖宫产数40例,对照组剖宫产数20例,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多,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 P<0.05)。结论:宫颈锥切不影响患者的妊娠,不会导致流产,但会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的风险,分娩时增加剖宫产率。但总体来说,宫颈锥切术生育的影响并不显著,能达到患者保留生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与宫颈冷刀锥切术(CKC)治疗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138例,其中66例行LEEP,72例行CKC,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随访妊娠结局。结果:LEEP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低于CKC组(P0.05);两组术后出血、切缘阳性及宫颈狭窄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LEEP组的术后感染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CKC组(均P0.05);两组术后宫颈缩短长度和复发率均无差异(P0.05),妊娠、异位妊娠、流产、早产、足月产及低体重出生儿的发生率和分娩方式也未见差异(P0.05)。结论:LEEP和CKC的疗效及术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相当,但LEEP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对不孕症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行IVF-ET治疗的有宫颈锥切术史的不孕症患者共35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本中心行IVF-ET治疗的无宫颈锥切术史、宫颈刮片结果为正常或炎症的不孕症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妊娠早期指标和单胎分娩患者的分娩结局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不孕时间、孕次、产次、不孕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流产率、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颈环扎率高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中单胎分娩者的足月产率、早产率、分娩孕周、剖宫产率、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宫颈锥切术史对不孕症患者IVF-ET术后的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可以通过移植单个胚胎、妊娠早期检查宫颈机能和孕期控制体质量来减少产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患者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至2011年因宫颈高度病变行LEEP术、术后成功受孕并已终止妊娠的妇女10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接受的不同LEEP术式将其分为“一刀法”和“两刀法”组,比较两组的锥切范围及预后.选择同期门诊无宫颈治疗史的健康孕产妇102例为对照组,追踪并比较各组早产率、胎膜早破率、低出生体重率.结果 研究组行LEEP术后,妊娠妇女的早产率(2.00%)、胎膜早破率(3.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刀法”的锥切深度小于“两刀法”,且前者的术后残留/复发率明显高于后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0.034,P<0.05);“一刀法”和“两刀法”的锥切宽度、术后自然受孕率及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残留/复发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401,P<0.05).结论 LEEP对术后怀孕妇女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两刀法”LEEP术作用明显,而且对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率具有明显降低作用,并且未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探讨宫颈锥切后对生育的影响。方法:将来我院治疗的100例宫颈锥切的患者按其意愿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治疗后,将妊娠情况、妊娠结果以及分娩方式进行进行统计总结并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成功妊娠数为45例,成功妊娠率为90.0%,观察组的成功妊娠数为46例,成功妊娠率为92.0%,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观察组胎膜早破数30例,对照组胎膜早破数5例,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多,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92,P<0.05);观察组早产数16例,对照组早产数5例,观察组早产数明显比对照组多,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观察组流产数5例,对照组流产数6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05)。观察组剖宫产数40例,对照组剖宫产数20例,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多,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结论:宫颈锥切不影响患者的妊娠,不会导致流产,但会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的风险,分娩时增加剖宫产率。但总体来说,宫颈锥切术生育的影响并不显著,能达到患者保留生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柯凝卡冷刀自动锥切后射频热凝固与传统冷刀锥切术(CKC)治疗育龄妇女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有生育要求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47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柯凝卡冷刀组(25例)及CKC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追踪术后妊娠和分娩情况。结果柯凝卡冷刀组手术、住院时间以及出血量均少于CK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接受柯凝卡冷刀治疗者的TCT、HPV、阴道镜结果与CKC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柯凝卡冷刀治疗组术后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CKC组(P0.05)。结论柯凝卡冷刀组治疗育龄妇女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较CKC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且对妊娠结局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姚丽萍 《健康研究》2016,(5):576-577
目的 探讨宫颈环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3级女性怀孕、分娩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比较行宫颈环切术CIN3女性(观察组)与健康女性(对照组)怀孕率、自然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剖宫产率、胎膜早破率、早产率、产后出血率、低体重出生儿比例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结果 两组女性怀孕率、自然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剖宫产率、胎膜早破率、早产率及产后出血率,低体重出生儿比例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环切术对CIN3女性怀孕、分娩及围生儿结局均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实施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后妊娠及分娩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120例因CIN行宫颈LEEP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孕前门诊的120例无宫颈手术且曾患宫颈炎的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的妊娠和分娩结局及围产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早产率和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宫颈长度缩短、宫颈管宽度增加(P0.05)。结论宫颈LEEP可引起宫颈松弛,术后可增加孕妇早产、PPROM等不良妊娠和分娩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宫颈锥形切除术对妊娠结局、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及万方、CNKI、CBM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期刊,检索时间至2013年3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 5.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对照试验11篇,包括721例病例组与5565对照组。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行宫颈锥切的正常人群相比,宫颈锥切手术对治疗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分娩时宫颈裂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OR=2.15,95%CI:0.51~9.09,P=0.30),妊娠率无统计学意义(OR=1.02,95%CI:0.59~1.76,P=0.94),分娩方式(剖宫产或阴道分娩)上无统计学意义(OR=1.04,95%CI:0.86~1.27,P=0.06),流产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OR=1.34,95%CI:0.81~2.23,P=0.26)。但在早产率(OR=2.16,95%CI:1.56~2.99,P<0.00001)、胎膜早破的发生率(OR=2.82,95%CI:1.70~4.67,P<0.00001)、新生儿低体重儿的发生率(OR=2.62,95%CI:1.62~4.24,P<0.00001)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未行宫颈锥切的正常人群相比,宫颈锥切手术对术后妊娠率、分娩方式、宫颈裂伤以及流产率无影响,但会增加术后早产、胎膜早破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患者采取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LEEP)治疗对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CIN患者31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打算生育的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妇女采取LEEP治疗,对比两组妊娠结局和分娩方式.结果:两组妊娠率、产后出血、宫颈损伤、早产、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流产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胎膜早破率3.2%、生殖道感染率0均低于观察组16.1%、9.7%,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LEEP治疗CIN妇女虽然不会影响其生育功能和分娩方式,但有可能导致其出现胎膜早破和生殖道感染的情况,进而影响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后是否对妊娠分娩方式存在影响。方法选择98例足月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47例为曾接受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且痊愈的足月妊娠分娩孕妇,选取同期51例正常足月妊娠分娩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曾接受宫颈Leep刀治疗的足月妊娠分娩患者在分娩方式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2,P〉0.05)。结论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后对宫颈机能无明显影响,其操作简单、成本低、治愈率高,对患者妊娠后分娩结局无影响,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冷刀锥切术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后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7月间台州医院收治因宫颈上皮内瘤变而实施冷刀锥切术,术前无不孕症,且有生育要求的妇女50例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时期内产科收住的普通妊娠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妊娠时间、经过、孕周、妊娠结局和胎儿情况。结果:观察组50例妇女术后3~6个月妊娠10例,6~12个月妊娠21例,12~30个月妊娠17例,其中早产4例,过期产2例,足月产42例;对照组50例产妇早产5例,过期产1例,足月产44例,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产妇发生胎膜早破,随后行剖宫产,胎膜早破发生率为4.2%,对照组产妇有1例发生胎膜早破,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0%,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娩出胎儿均存活,体重(3 458±425)g,其中最低出生体重2 750 g,为1例早产儿,最高体重4 300 g,对照组胎儿体重(3 520±470)g,其中最低体重2 700 g,最高体重4 200 g,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刀锥切术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患者术后妊娠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年轻早期(ⅠA1~ⅠB1期)宫颈癌患者行不同入路广泛性宫颈切除术(RT)的预后情况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行RT年轻(<40岁)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行腹式RT(ART)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39例(ART组),阴式RT(VRT)加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43例(VRT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和生育情况,对影响复发的临床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及多因素Cox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淋巴结切除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宫颈切除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VRT组术中出血量、阴道切除长度、宫旁组织切除宽度均明显小于ART组[(282.7±201.0) ml比(429.4±320.8) ml、(2.42±0.51) cm比(2.98±0.11) cm、(2.39±0.37) cm比(2.82±0.2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宫颈癌复发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无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到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β=0.248,95% CI0.077~0.882,P=0.032).结论 对于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保留生育功能的RT是可行的,VRT略优于ART,但术后妊娠结局需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肿瘤直径是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重要且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付文爱 《现代保健》2014,(25):62-65
目的:讨论电刀与冷刀的宫颈锥切术治疗CINⅢ病变中的临床效果比较以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CINⅢ病变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冷刀宫颈锥切术,观察组采用电刀宫颈锥切术治疗,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作为本次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比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进行CINⅢ病变手术治疗的费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50%、2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INⅢ病变治疗中,电刀宫颈锥切术的治疗方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经济负担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冷刀宫颈锥切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优势较为突出,所以在CINⅢ病变治疗中,可以选择电刀宫颈锥切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分娩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孕妇,按照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93、31.130、8.542,均P<0.01),阴道分娩组产褥感染发生率、产后发热率均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889、4.024,均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剖宫产组(t=3.839,P<0.01),Apgar评分显著高于剖宫产组(t=4.674,P<0.01)。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538、0.041,均P>0.05)。结论 在具备阴道分娩指征的条件下进行阴道试产对母婴结局均有利,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温辉煌  刘修恒  王伟  王浩  杨一菲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572-2575
目的比较经尿道钬激光与经尿道冷刀内切开2种术式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经尿道钬激光与经尿道冷刀内切开2种术式治疗尿道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月。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人独立进行随机临床试验(RCT)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372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比较2种术式的相关疗效指标得出,术后疗效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钬激光手术的术后最大尿流率[加权均数差(WMD)=4.70,95%CI(2.91,6.50),P0.01]和术后尿道扩张时间[WMD=-5.00,95%CI(-7.31,-2.69),P0.01]均大于经尿道冷刀内切开术,再术率[OR=0.19,95%CI(0.11,0.33),P0.01]低于冷刀内切开术。结论钬激光治疗男性尿道狭窄疗效优于经尿道冷刀内切开联合电切术。但因原始研究较少,且质量均较低,建议临床上审慎选择使用;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