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风水 ,为临床多见之症 ,是属现代医学肾炎急性期的范畴 ,在此时期积极治疗 ,最为关键 ,故略述浅见。  早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篇》曾记载 :“风水其脉自浮 ,外证骨节疼痛 ,恶风 ,风气相击 ,身体洪肿 ,汗出乃愈。恶风则虚 ,此为风水……” ,“寸口脉沉滑者 ,中有水气 ,面目肿大 ,有热 ,名曰 :‘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 ,如蚕新卧起状 ,其颈脉动 ,时时咳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 ,风水。”“太阳病 ,脉浮而紧 ,法当骨节疼痛 ,反不痛 ,身体重而酸 ,其人不渴 ,汗出则愈 ,此为风水……。”“风水脉浮 ,身重 ,汗出恶风者 ,防己黄芪汤主之…  相似文献   

2.
急性肾炎属于中医“阳水”的范畴。古代文献类似肾炎水肿的记载,有见于《灵枢·水胀篇》:“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金匮要略》更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诸名称,并指出其脉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腑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踹。”在此所指风水极相类似急性肾炎初起的症状。皮水,石水似为肾炎水肿较甚者。可见祖国医学对肾炎水肿早有一定的认识,并指出了水肿的治疗方法,如《内经》提出:“去菀陈(艹坐)……开鬼门,洁净府”诸法,《金匮》亦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认识到按水肿的部位,性质不同采用“发汗利小便”等方法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水气篇提出了黄汗论治。水气篇原文二十八条曰:“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本条提出了黄汗的成因和证治。黄汗,即以汗液黄色为主要特征,其发病  相似文献   

4.
黄汗一病,首见于《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病有风水,有皮水,……有黄汗。……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论述了黄汗病的脉证与转归。至于黄汗之病因,如水气篇第68条所言:“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汗出入水中,水从汗孔入得之”。扼要地说明了黄汗病的外感因素。惜无病案可考。再析第29条:“黄汗之病,……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可得出这样的绪论,外感是条件,内因属脾虚而表卫不固。正如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张氏创桂枝加黄芪汤意即在此。然外感之黄汗,临床所见不多,后世医家亦鲜有报告。缘脾虚气衰,水湿不运,郁而化热,薰蒸肌肤,津随热泄,黄汗而出者当属杂证论治,且亦多见。笔者多年来曾遇10数例,皆按脾虚湿遏论治而愈。1975年9月间,曾治一男性王××,四旬有三。诉黄汗逾3年,近月加重。伴有头晕、心悸气矩,乏力、纳呆、腹胀、便溏。观其面色萎黄,肌瘦不华,舌淡胖,边有齿痕、  相似文献   

5.
《金匮·水气篇》第22条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其“脉浮不渴”,后世医家多认为有误。如尤氏在《金匮要略心典》中就校勘“脉浮而渴”,统编教材也作口渴解释。对此,谈点粗浅看法。《内经·评热论》云:“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病名风水。”《金匮·水气篇》第四条又云;“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典籍中尚无此名,但所谓“风水”、“皮水”而颇似本病,如张仲景氏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是对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期之描写,张氏风水之意思是有表证如恶风、发热、脉象浮数及伴有关节疼痛。又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这是对慢性心脏瓣膜病及其引起之充血性心力衰竭之证征描述。  相似文献   

7.
黄汗刍议     
黄汗是以汗出色黄而命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是水气病五种类证的一种,原文论述计有五条,对黄汗的病因、病理、辨证治则作了概要说明。此证现代临床虽然少见,但仍有探讨的必要,今依据原文结合病例探讨如下。一、病因病理原文第1条说:“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说明黄汗是水气病的一种,其病因是水湿之邪。水湿是怎样形成黄汗的呢?第28条说:“……汗出入水中浴,水  相似文献   

8.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沾衣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病因病机乃汗出入水中浴,水入汗孔得之。表虚营卫不和,湿热交蒸,故发热汗出色黄。黄汗应与黄疽之汗出色黄有所区别。黄汗之汗出色黄沾衣染衣,或兼手掌部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原文398条,论脉146条,论浮脉39条。大致可分为浮、浮弱、浮大、浮迟、浮数、浮虚等10种。在辨析病因病机、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现探讨如下:一、浮则为风仲景在《金匮》篇首提出“风令脉浮”,明确地指出浮脉一般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论述了浮脉主邪的几种情况。如《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此为外感风邪水湿所致的水气病。又如《痉湿喝病脉证治》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脉浮虚而(氵啬)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前者为风湿在表属表虚,  相似文献   

10.
黄汗治验     
黄汗一例,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但在临床上却很少报道。笔者偶遇1例,疗效频佳。单××,女,60岁。1990年9月6日诊。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对杏子汤主治及药物组成争论颇多,原条文记载,该方治疗水气病,卫气不足、少阴有寒是水气病初始病机,胃热是病理基础,胃气不足是发病关键。不典型水病有以下特点:(1)脉沉与少阴有关;(2)脉浮与风有关。“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可知杏子汤主治为浮肿且脉浮之症。有喘症仲景未必用杏子,但用杏子时若没有大便难的症状,则必定有喘症或欲发喘症。以药测症,杏子汤主治必有喘症。杏子汤主治症状应有:浮肿,脉浮,喘;而《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全篇只有一条此类记载,即原文第4条:“此为风水……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可见脾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结寒所致的气上冲,病机为外感风寒,触动体内结寒,引发气上冲,出现咳喘症状。故杏子汤主治当属脾胀,其药物组成为麻黄、杏仁、甘草。  相似文献   

12.
“黄汗”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后于“水气病篇”散见三则。前者示黄汗为历节病之并发症,盖由历节病湿蓄关节,郁久化热,湿热郁蒸骨节间,故局部疼痛而渗出黄色汗液,非为黄汗本病。见于“水气病篇”者,乃约言黄汗之病因、证治及与“风水”之鉴别。盖其病因,乃由“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是水湿郁遏,营卫不通,湿热交蒸互郁而成。其证为身体(肿)重,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两胫自冷,胸中痛,不能食,腰髋弛痛,小便不利,脉沉。其治当以调和营卫、益气发散,用芪芍桂酒或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如此,则黄汗之证因脉…  相似文献   

13.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黄汗立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云:"黄汗之为病,……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对此,笔者以知柏地黄汤治疗1例,获效甚佳.  相似文献   

14.
一、风水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以下简称“本篇”)第二条指出“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明确说明风水的病机责之“风气相击”,即外感风邪影响肺气而致。肺主宣降,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与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气  相似文献   

15.
急性腎炎是临床上較为常见的一种内科疾患,其症状以浮肿、头痛和小溲短赤为主,常兼有尿液和血化学的病理改变。这种病首先容易引起患者注意的往往是浮肿症,如不积极加以治疗,就能較快的发展为遍身水肿,但多以面部和下肢較为明显,故在中医的内科杂病书籍大多把它列在水肿門;水肿的类别很多,张仲景氏金匱要略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急性腎炎的症状比较符合其中“风水”的一症。“风水”的病名,最早已见于黄帝内经的水热穴論篇,但述证欠详,金匮中提到:“风水,其脈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又說:“……面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其目裹上微肿,如蚕新臥起状,其頸脈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盖风水由于脾腎虛憊、內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涉肾(膀胱)病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杂病辨治之首书,《金匮要略》论及五脏病机,内容丰富,现就其中涉肾(膀胱)部分探析如下. 1肾元亏虚,肾不纳气 《脏腑经络》:"吸而微数……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脉浮在后……必短气而极".《血痹虚劳》:"男子面色薄者……卒喘悸","男子脉虚沉弦……短气里急","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悸".《肺痈肺痿咳嗽上气》:"上气而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以上诸条,皆言肾虚肾不纳气之证.其中虚喘而脉浮大无根,属肾气衰竭重证,必须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17.
婢汤方出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其方仅用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五味药组成。然越婢汤的方名涵义,千百年来悬作疑案,  相似文献   

1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芝兰 《中医杂志》1997,38(10):592-59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中的“正水”、“心水”所描述的症状极为相似。所谓“正水”,除浮肿外,尚有“其脉沉迟,外证自喘”;所谓“心水”即“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从中医病机分析,多是心阳虚损,水气不化,侵袭于肺,肺气失宣则喘不得卧,流溢肌肤  相似文献   

19.
伍建光 《江西中医药》2010,41(11):16-17
<正>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书中共有两处论及本方。一为《痉湿暍病篇》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另一为《水气病篇》第22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  相似文献   

20.
"水气病"最早出现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水气病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治疗大法。后人也宗仲景"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学习,发现少有人运用"温通三焦"的方法来治疗水气病,本文旨在探讨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在水气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