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及论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痹""心胀""心水"等范畴,其病性当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阳虚、气虚,标实乃血瘀、痰饮、水湿。"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肝、脾、肾之病变均可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病;其中,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脾与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析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与脾主运化水湿的关系。在发病因素方面,从五大病因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认为外邪侵袭,久客经络,脾虚损阳,痰饮内生,发为心衰;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不运湿,心脉不畅,发为心衰;情志失调,损伤脾胃,化血无力,心失所养,发为心衰;劳倦内伤,耗伤脾胃,脾虚湿停,心脉痹阻,发为心衰;失治误治,耗伤脾阳,痰湿积聚,上凌于心,发为心衰。在致病机理环节,从"气""水""血"三个方面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从"气",认为脾气虚弱,气血匮乏,心失所养,气阳两虚,发为心衰;从"水",认为脾失健运,化生痰饮,困遏心阳,水饮上犯,发为心衰;从"血",认为脾气不足,化湿无力,血行不畅,血瘀于脉,发为心衰。为临床从脾从痰湿论治慢性心衰提供重要的辨证思路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法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中的作用。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的相关认识,对慢性心衰与脾胃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慢性心衰合并胃肠道系统障碍进行分析,从理论及临床角度探讨调理脾胃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结果:CHF的胃肠道系统变化越来越引起医学研究者的重视,针对胃肠道系统发生的改变进行相关干预和治疗,有望成为改善心衰症状,延缓心衰进展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而中医药学调理脾胃法在CHF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整体优势。结论:中医调理脾胃法在CHF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疳积是"疳"和"积"的总称."疳"者是指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1].本病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故又称"小儿疳积",曾经是中医儿科四大要证(痘、麻、惊、疳)之一.古时候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对小儿喂养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故当时小儿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盲目喂养甚至错误喂养,加重脾胃的负荷而损伤脾胃,导致疳积的产生故现代的小儿疳积多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中医学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疗效较好,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心与脾胃的关系、调理脾胃的角度论述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康复。试揭示脾胃在慢性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临床取得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2则验案探讨王自立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王自立教授认为脾虚导致水湿痰瘀的形成是慢性心衰的关键病机,治疗应健脾助运,利湿化浊,使心肌宣展,肺气宣降,饮结开散,腑气通降,并创立经验方运脾汤,临床加减应用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肌受损,使心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也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肢体浮肿等.慢性心衰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也有较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四川中医》2021,39(2):26-28
腻苔是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病理性舌苔,是反映脾胃病的重要特征之一。众所周知,慢性复杂性功能性胃肠病与脾胃关系密切,表现为多维度、多层次的慢性肠道损伤。根据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肠道微生态系统与慢性胃肠疾病关系密切,本文围绕"肠道微生物—肠道损伤—腻苔"这一微观与宏观链条探讨腻苔与肠道损伤的关系,为中医辨治慢性肠道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一种免疫损伤的炎症性疾病,可从中医角度的脾胃对其进行治疗,以调节脾胃各项生理功能,改善体内微循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郭维教授从事脾胃系统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多年,对于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颇有体会,现将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简介如下。1病因病机郭维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瘀毒内停关系密切。人体感受外邪,又或汗、下、滥补等长期误治,邪毒由此深入于里,致使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及调节气机升降的功能受损,导致水湿不运,成痰生热。脾胃之气损伤日久可导致脾胃气阴两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作为临床心血管病重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众学者做出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目前慢性心衰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治疗方面还尚有不足,比如忽视了心肾不交这一病机在慢性心衰发病中的重要性,其原因为医者对心肾不交的概念缺乏系统的认识,继而导致无法在慢性心衰的诊治研究中运用这一理论。故文章从广义的"心肾不交"概念入手,探讨慢性心衰与广义"心肾不交"的联系,以拓宽慢性心衰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艳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90-1091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是指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本衰复为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机体血虚或血瘀的病理状态.该疾病多由于心脏疾患的长期迁延、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或感受外邪等引起,进而导致的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亏虚或夹痰夹瘀等为主要病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因心气、心阳亏虚、血脉瘀滞,最终导致痰浊、水饮.血瘀的产生乃脏腑气血运行障碍所致,随着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血瘀之邪贯穿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始终,在心气、心阳亏虚时就已出现血瘀之证.  相似文献   

12.
迟莉丽  刘秀梅 《河南中医》2011,31(8):833-834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脾胃,病机是气机升降失调,特点是虚实错杂、本虚标实,中医通过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利温、活血化瘀、滋阴养胃等"通"法辨证论治,可达到"脾胃健运,气机通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小儿泄泻好发于夏秋季节,多因脾胃素虚,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感受暑湿、时邪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则成泄泻.张景岳日:"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指出泄泻与脾虚关系极为密切.泄泻可分为寒、热、虚、实证.暑热夹湿泄泻严重易耗阴液甚则导致阴损及阳的危重证候.现将小儿泄泻的辨证施护体会总结如次.  相似文献   

14.
杨西强  郭海涛 《光明中医》2013,(12):2556-2557
临床上慢性胃脘痛多由于饮食不调,情志内伤,肝郁脾虚,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慢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工作劳累,饥饱、寒暖失调,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或者经久的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乘辱脾阳,脾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导致胃失和降,引发疼痛,且时痛时止,或与饮食有关,或与情志相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并发症多,是影响多器官的综合症,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肌重塑,是由于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避免导致心衰病情恶化的因素,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娟 《江苏中医药》2015,47(3):27-28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病急性恶化或慢性进展后期出现的危重症之一,西医以减轻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为首要目标,病情易反复。中医药治疗心衰,从整体出发,辨病与辨证结合,多靶点干预,有其一定优势。张培影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心衰病机以虚为主,尤以气虚、阳虚为多,以心衰病情进展分为上、中、下三部,即"心肺"、"脾胃"、"肾"三阳之不足。治疗以益气温阳为总纲,根据"三阳"不足分部遣方用药,临证化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吴焕林教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岭南邓氏内科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吴焕林教授一直从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教、研工作,在邓老"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心脾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调脾护心法"并运用于心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同时还师从全国名中医、薄氏腹针发明人薄智云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针药结合,善用腹针配合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1])。慢性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导致心脏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 脾胃病的病因繁异,病理复杂,治法多般.今综汇共性,摄其旨要,明纲晰目,以俾临床应用.病因有九概分两类脾胃病的病因,可概分两类:一是直接导致脾胃损伤的因素,称第一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不均,六淫所伤等,二是脾胃病的病理产物,反作用于脾胃而重伤脾胃功能,称第二病因.包括痰湿、水气、血瘀、食积、虫积等.一、第一病因:1.饮食不节:包括饥饱失宜,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饥饱失宜,过饥可致脾胃不足而成虚证;过饱可致饮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衰患者的增多,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慢性心衰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大量临床研究报道炎症因子在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心肌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左心室功能紊乱、肺水肿、微循环障碍等等.IL-6、TNF-α是调节免疫功能和细胞代谢过程的炎性因子,其高水平表达对心脏和循环大血管具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心肌细胞损伤后引起细胞因子连锁释放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室重塑过程具有重要影响[1],对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衰,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8):52-54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指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引起心脏收缩射血和或充盈能力受损,心脏泵血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严重疾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终末期阶段,此类患者生存质量差,预后不良~([1-2])。中医药对心衰病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可明显改善心衰病患者的胸闷、憋气、水肿的症状~([3])。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心衰病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郭维琴教授认为当代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者工作压力大、情志焦虑抑郁致情志郁结,二者共同致病,导致心衰病,总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症。此类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郭维琴教授针对该病复杂病因病机,主张在治疗心力衰竭应当在益气活血利水的基础上,从肝脾论治,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治疗大法,临床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