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肠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点,提高SIST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SIST50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病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0例SIST主要临床表现:贫血39例(78.0%),消化道出血30例(60.0%),腹痛22例(44.0%),腹块17例(34.0%)。各种诊断方法的阳性检出率:B超32.0%(16/50)、胃镜38.4%(10/26)、钡造影75.0%(9/12)、多层螺旋CT91.8%(22/24)、双气囊小肠镜(4/4)。病理:低度以下恶性程度11例(22%),中高度恶性39例(78%);免疫组化:CD117:阳性89.4%(42/47)、CD34:阳性63.8.%(30/47)。术前转移20.0%(10/50),术后发生转移7例。同时存在或再发其他肿瘤共5例。结论 SIST常见临床表现为贫血、消化道出血、腹痛、腹块;腹部螺旋CT结合消化内镜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水平;SIST多为恶性,容易转移及合并其他肿瘤,需终身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X线钡剂透视检查和多层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观察40例经肠镜、手术和病理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的X线钡剂透视检查和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结果 40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70.0%(28/40),裂隙状、尖刺状溃疡60.0%(24/40),卵石征67.5%(27/40),肠腔狭窄57.5%(23/40),假憩室样改变40.0%(16/40),窦道或瘘管37.5%(15/40).多层螺旋CT表现为:肠壁增厚97.5%(39/40),肠腔狭窄47.5%(19/40),肠壁强化95.0%(38/40),肠系膜血管增多呈"梳状征"55.0%(22/40)、窦道或瘘管17.5%(7/40),肠外脓肿和炎性肿块12.5%(5/40).X线钡剂透视有助于全面显示肠管内病变,CT更多的显示了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结论 X线钡剂透视和多层螺旋CT对于显示小肠Crohn病的肠内、肠外病变各有优势,结合两者各自的特征性影像表现,更有助于提高临床及影像诊断的正确率,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老年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原发完全切除的中老年SIST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纳入90例SIST病人中,男53例(58.9%),女37例(41.1%),平均年龄(61.41±9.68)岁。肿瘤平均直径(5.72±3.05)cm,其中位于十二指肠36例(40.0%),空肠41例(45.6%),回肠13例(14.4%)。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共51例(56.7%)。危险度评估中,高度危险性33例(36.7%),中度危险性16例(17.6%),低度及极低度危险性33例(36.7%)。所有SIST病人接受完全切除手术,术后随访中,12例出现肿瘤复发,随访过程中无病人死亡。所有病人1年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RFS)为98.9%,3年RFS为95.7%,5年RFS为77.6%。结论 SIST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各异,核分裂象、危险度是影响本组病人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患者的内镜、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表现、生物学危险程度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31例胃间质瘤患者均为术后病例,术前完善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胃间质瘤诊断,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31例(100%)、CD34^+ 28例(90.3%).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有无破裂确定肿瘤生物侵袭危险程度: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例(19.4%),低度侵袭危险性11例(35.5%),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4例(13%).结论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CT仿真内镜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肠CT仿真内镜(CTV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pro 16或V64型螺旋CT扫描机对全腹行薄层容积扫描,并同时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GE公司的图像分析软件中的Navigator软件包进行影像后处理,形成小肠三维重建图像,结合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做出诊断.共对46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CTVE检查.结果 46例患者中CTVE检出小肠病变27例,其中间质瘤10例,恶性间质瘤1例,血管病变1例,血管脂肪瘤3例,结石2例,淋巴瘤1例,黏膜水肿、糜烂1例,肠腔狭窄1例,假性梗阻1例,憩室2例,息肉3例,克罗恩病1例;检查结果为正常小肠7例,以上均经手术或双气囊内镜检查证实;另有12例病变CTVE未能检出.CTVE的诊断正确率73.9%(34/46),对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90.9%(20/22).结论 小肠CTVE是安全、无创性检查小肠病变的有效方法,可适用于那些不能耐受小肠镜的患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S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为SIST的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52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特征。结果术后6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伤口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经抗炎、止血及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显示,肿瘤生长方式为腔内型或腔外型,组织形态均为小肠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显示,DOG-1及CD117阳性率最高。结合术后病理结果进行生物学危险度分级显示,中-低度危险性有20例,高度危险性有32例。42例中、低度危险性及部分高度危险性患者因个人原因术后未接受进一步药物治疗,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10例高度危险性患者术后给予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IM辅助治疗,4例因病程较长、瘤体直径大、肿瘤出现破裂出血或坏死等原因于术后6~36个月出现复发转移;余6例患者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另22例高度危险性患者因经济原因仅行术后动态CT观察。结论 SIST临床上以消化道出血和腹痛为首发症状;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是术前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如术前合理选择联合腹部CT小肠造影(CTE)或胶囊内镜,能够降低小肠镜操作难度,提供其发现率;DOG-1、CD117、CD34均为特异性病理标志物;外科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可对生物危险度进行分级,高度危险者应追加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7.
刘军  罗和生  崔凝 《临床内科杂志》2012,29(11):736-73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镜下特点及内镜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6月间我院6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其病理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等.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内镜(超声内镜)或影像学检查(CT平扫及增强),治疗方法为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男女发病率相似,以中老年患者居多,45岁以上者55例(82.1%).病程长短不等,以黑便,血便(27例,40.3%)、腹痛(18例,26.9%)、腹部不适(8例,11.9%)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病变部位位于胃(38.8%)及小肠(40.3%)者居多,结肠(13.4%)者亦不少见.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53例(79.1%),其中行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者1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14例(20.9%).内镜下治疗45例(67.2%),外科手术治疗22例(32.8%),6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随着双气囊小肠镜的开展及普及,小肠间质瘤诊断率明显提高.超声内镜辅助下行内镜下治疗,是诊治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Lu XH  Qin MW  Wen XH  Liu W  Shi JH  Qian JM  Li JN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9):746-749
目的 比较4种影像技术方法在小肠克罗恩病(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经临床病理诊断为小肠CD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腹痛、消瘦、腹泻或发热、大便潜血阳性等症状体征,进行回结肠镜、CT小肠成像(CTE)、胶囊内镜(CE)、小肠造影(SBFT)检查,发现异常患者则具体记录病变部位、性质,并对单项检杳及两项检查联合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57例CD患者中50例完成了回结肠镜检查,33例发现回肠末端溃疡(66.00%),17例回肠末端正常;CTE 34例,发现小肠病变29例(85.29%);CE 27例,其中1例发生CE在胃内潴留未达小肠,发现小肠病变26例(96.30%);SBFT 39例,发现小肠病变26例(66.67%).CE诊断CD的阳性率最高(96.30%),而回结肠镜最低(66.0%),4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种检查方法联合的诊断CD的阳性检出率:CE+CTE为92.86%(13/14),SBFT+CTE为90.91%(20/22),CE+回结肠镜为95.65%(22/23),CE+SBFT为100%(17/17),回结肠镜+CTE为89.66%(26/29),回结肠镜+SBFT为77.78%(28/36),两种检查联合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0).结论 CE、CTE诊断轻度、中度CD的阳性率比SBFT高,CE发现早期黏膜病变较好,CTE发现肠壁及肠外病变较好,最重要的是CE及CTE可应用于非梗阻性小肠CD患者,传统技术如SBFT或回结肠镜阴性或不能明确诊断时,CE还可用于解释临床症状、随访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小肠间质瘤19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间质瘤(stromal tumor of small intestine,SIST)是消化道少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由于小肠解剖结构、位置及生理功能的特性,早期无特殊表现,当肿瘤较大或转移时才出现症状.因小肠的检查手段有限,早期诊断较困难,易延误诊治~([2,3]).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60岁以上小肠间质瘤患者19例,占同期住院SIST患者的44.2%.  相似文献   

10.
对58例外伤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横轴位、多层面重建(MPR)、三维图像(3D)重建及X线检查.结果X线平片骨折显示率(55%)明显低于CT横轴位(93%)、MPR(95%)、3D(85%),3D重建对骨折碎片的显示率(100%)高于X线(27%)、CT横轴位(74%)、MPR(82%).提示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有助于外伤骨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33例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CT、胃肠镜、超声内镜(EUS)等辅助检查资料,免疫组化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结果。结果 3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2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6例,直肠2例;术后病理诊断9例危险程度为极低度,7例危险程度为低度,8例危险程度为中度,9例危险程度为高度;免疫组化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9%,87.9%。结论 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发病的一般情况和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4月-2013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诊断的137例GIST的内镜、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GIST的发病年龄集中于45~65岁,男女比例为1.1∶1,就诊时表现腹痛52例(38.0%),腹部包块40例(29.2%),消化道出血27例(19.7%),其他症状18例(13.1%)。本组患者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67.2%。内镜检查的符合率为88.31%,CT检查的符合率为93.28%。结论 GIST好发于中年患者,男女无明显差异,以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GIST的诊断有赖于胃镜、CT、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GIST应采取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may arise in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extragastrointestinal locations are extremely rare.Only a few cases of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rising from the pancreas were reported.None of the reports described a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patients.METHOD:This report describes an interesting and unusual case of GIST arising from the pancreas.RESULTS:A 74-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a palpable abdominal mass.CT scan showed a large mass 1...  相似文献   

14.
35例小肠间质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小肠间质瘤的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术前确诊较为困难。目的:了解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探讨如何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和合理的手术方式,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04年6月仁济医院收治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病理学特点和预后,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脐周隐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和小肠梗阻是本组小肠间质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小肠间质瘤多好发于十二指肠和空肠;80.0%的良性小肠间质瘤瘤体直径<5cm,93.3%的恶性小肠间质瘤瘤体直径>5cm;小肠间质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良、恶性间质瘤在生长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空肠、回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率显著低于十二指肠间质瘤(P<0.01)。胃镜、增强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30例恶性间质瘤中20例(66.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8例(26.7%)行小肠肿瘤减瘤荷手术,2例(6.7%)行姑息性手术。30例恶性间质瘤切除标本中9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5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合理应用辅助检查方法可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确诊率,术中对间质瘤的良、恶性判断有困难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高频超声与螺旋CT对甲状腺癌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甲状腺癌的高频超声(HFUS)与螺旋CT影像学检查结果,探讨HFUS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7-2009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手术或细胞学穿刺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病例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从中筛选出均进行HFUS和螺旋CT检查的病例,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共筛选出均进行HFUS和螺旋CT检查的病人35例,其中应用HFUS诊断甲状腺癌为27例,诊断率为77.1%(27/35);应用螺旋CT诊断甲状腺癌25例,诊断率为71.4%(25/35);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P>0.05).应用HFUS与螺旋CT共诊断甲状腺癌33例,诊断率为94.3%(33/35),诊断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HFUS或单独使用螺旋CT(与HFUS比较,x2=4.2,P<0.05;与螺旋CT比较,x2=6.4,P<0.05).结论 同时应用HFUS和螺旋CT,可明显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背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预防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诊断和分级中的价值。方法:纳入肝硬化患者50例,在4周内分别行内镜和多层螺旋CT检查。由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读片,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性,确定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关联性和差异性。结果:以内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两位放射科医师以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性分别为95.1%和97.6%,AUC分别为0.913和0.717。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有关联性(P〈0.001),无差异性。多层螺旋CT检查的依从性优于内镜检查(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诊断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具有较高的价值,可指导临床选择预防和治疗方案,且较内镜检查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D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总结经验,以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7例PD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常见症状表现为上腹痛、黄疸、发热、呕吐、消化道出血、纳差、消瘦等。肿瘤好发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尤其是乳头周围居多,占62.1%,病理以腺癌为主,占64.9%。各种检查方法确诊率分别是胃镜44.0%、GI 40.0%、CT 56.3%、MRI+MRCP 41.7%、B超16.0%、ERCP 66.7%、超声内镜100%。29例行手术联合化疗,5例化疗加ERCP支架术,2例动脉血管造影下止血、化疗。结论 PDT以恶性肿瘤为主,早期症状隐匿,误诊率高,诊断首选内镜检查,联合GI、CT等检查可提高检出率,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瘤诊断价值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73例GIST的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阐述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本组GIST好发于胃(74%)及小肠(14%),特别是胃底(44%)及胃体(39%)。恶性程度较低的间质瘤容易出现腹痛,胃底间质瘤较易发生呕血。外科手术是根治GIST的主要方式,内镜下切除有望成为新的重要治疗方式。结论对GIST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