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临床工作中,常加用益生菌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但其在UC的治疗中到底发挥多大的作用、在哪一阶段起作用,目前尚无定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益生菌与安慰剂在成人U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益生菌与安慰剂在UC治疗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结果 14项RCTs共计86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关于UC诱导缓解的研究有9项RCTs,关于维持治疗的有5项RCTs.比较其在UC诱导缓解中的作用,发现益生菌对比安慰剂的缓解率分别为45.5%、34.7%, RR=1.36,95%CI:1.11-1.66),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χ~2=11.81, P=0.16, I~2=32%);比较其在UC维持治疗中的作用,发现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9, I~2=72%),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单独应用益生菌较单独应用安慰剂有效(P=0.004),而益生菌联合应用其他药物(5-ASA、美沙拉嗪、激素和硫唑嘌呤)与安慰剂联合其他药物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95);比较益生菌与安慰剂在UC治疗中的安全性,发现二者副作用相近,分别为23.1%、15.3%,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6).结论在UC诱导缓解中,无论单独应用益生菌还是益生菌联合其他药物的作用比安慰剂效果好;在UC维持治疗中,单用益生菌的作用比安慰剂效果好,但合用其他药物时,益生菌无明显优势;二者在UC治疗中的安全性相近.  相似文献   

2.
益生菌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消化科疾病.在对IBD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肠道菌群在IBD中的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有所裨益,益生菌制剂也日益成为IBD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D的成果,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IBD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前后防御素(HNP1-3)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确益生菌对UC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防御素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益生菌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UC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美常安,B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丽珠肠乐,C组口服柳氮磺吡啶,疗程均为1个月。于治疗前后各取病变肠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HNP。的表达水平。结果A、B、ci组治疗前病变肠组织中HNP。均为阳性表达,治疗后均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各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肠组织中HNP。的表达在治疗前后下降幅度比C组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B两组服药前后下降幅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NP。参与UC的发生发展,能反映疾病的炎症程度;益生菌能有效降低UC患者的HNP1-3表达水平;HNP1-3可能与益生菌治疗UC的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肠道菌群紊乱在其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UC的维持缓解治疗方法包括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及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它们具有潜在不良反应、高费用及长期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等缺陷。应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为可行的维持UC缓解的方法,此文就益生菌在UC维持缓解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腹泻、血便、腹痛等症状为主.UC的发病被认为与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有关.与正常人相比,U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主要表现在益生菌数量的减少和条件致病菌数量的增多.本文就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潜在致病菌和益生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诱导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外文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至2018年12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符合条件的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与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U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 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在诱导活动期UC缓解方面优于美沙拉嗪(OR=3. 50; 95%CI:2. 44~5. 01; P 0. 0001)。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在预防UC复发方面优于美沙拉嗪(OR=0. 32; 95%CI:0. 16~0. 68; P=0. 003)。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与单独应用美沙拉嗪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 70; 95%CI:0. 41~1. 18; P=0. 18);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患者其内镜评分显著低于单独美沙拉嗪治疗组(WMD=-0. 61; 95%CI:-0. 74~-0. 48),异质性检验修正后,(WMD=-0. 73; 95%CI:-0. 88~-0. 58);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患者其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低于单独美沙拉嗪治疗组(WMD=-2. 93; 95%CI:-3. 39~-2. 48),异质性检验修正后,(WMD=-2. 66; 95%CI:-3. 17~-2. 16);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患者其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显著低于单独美沙拉嗪治疗组(WMD=-6. 06; 95%CI:-7. 10~-5. 02),异质性检验修正后,(WMD=-3. 81; 95%CI:-4. 92~-2. 70);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患者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单独美沙拉嗪治疗组(WMD=-0. 38; 95%CI:-0. 46~-0. 30),异质性检验修正后,(WMD=-1. 32; 95%CI:-2. 59~-0. 05);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患者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单独美沙拉嗪治疗组(WMD=0. 18; 95%CI:0. 16~0. 21),异质性检验修正后,WMD分别为0. 10,0. 38; 95%CI分析为0. 07~0. 13,0. 33~0. 42。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可有效诱导活动期UC缓解,用药安全,预防UC复发,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指标CRP、IL-8、TNF-α水平及增强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认为,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免疫、肠道微环境改变、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和肠道微环境的改变在发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免疫因素中.目前研究较多且作用比较肯定的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恢因子-κB(NF-κB)及白细胞介素-10(IL-10)。近来文献报道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UC的发病。因此,人们尝试用益生菌治疗UC。我们采用乙酸大鼠结肠炎模型.通过应用不同剂量的益生菌治疗.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学和细胞因子(TNF-α、NF-κB及IL-10)的变化,寻找其最佳治疗剂量,同时进一步阐明益生菌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单独服用益生菌制剂维持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益生菌制剂用于静止期溃疡性结肠炎(UC)维持缓解治疗的疗效。方法以益生菌及其近义词、溃疡性结肠炎等主题词检索Cochrane国际协作网随机对照试验(RCT)注册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所选文献符合缓解期UC的诊断标准,以美沙拉嗪为对照的平行设计的随机、对照和双盲的临床试验并经过Jadad评分。资料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同时进行敏感性和安全性分析。结果(1)共有5项RCT、病例数总计624例的文献分析显示,益生菌制剂单独应用于UC缓解期维持治疗3-12个月,患者维持缓解的比率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比较,无显著性差异(OR=0.97,95%CI:0.68,1.39,P=0.88);(2)使用益生菌制剂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美沙拉嗪组,但两者安全性分析结果相近(OR:1.13;95%CI:0.77,167;P=0.52)。结论单独使用益生菌制剂或美沙拉嗪对于UC缓解期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近,上述RCT研究的Meta分析结论支持单独服用益生菌制剂应用于静止期UC的维持缓解治序;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有大量证据表明患者基因型、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在UC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UC的病因治疗较为困难,目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疾病活动期的快速诱导缓解和缓解期的长期维持,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近20年UC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且一些患者对传统治疗手段不反应或反应不完全,所以对UC的治疗手段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对UC的内科治疗手段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辅助的中草药、抗生素、益生菌,近年新开展的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CO灌肠等治疗手段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UC近年来内科治疗手段的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Toll样受体2和4表达及益生菌治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和分析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意义,并分析益生菌治疗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和益生菌治疗组(PC组).UC和PC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PC组大鼠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悬液(2.2×109 CFU/只)治疗,1次/d,共4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性反应并评分.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2和TLR4蛋白及mRNA表达,分析其变化及益生菌治疗的作用.结果 NC、PC和UC组炎性反应评分分别为4.35±0.88、10.25±1.36和7.94±0.85.PC组炎性反应评分较UC组明显改善(P<0.05),但高于NC组水平(P<0.01).NC、UC、PC组TLR2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26±4.24、47.20±4.62、36.64±3.67和8.16±4.50、25.84±4.46、19.71±3.28.二者在UC组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1)和PC组(P<0.05),PC组高于NC组(P<0.01).NC、UC、PC组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40±140、10 570±2690、6640±1420和210±110、8580±2710、5290±1540.二者在UC组的表达明显高于PC组(P<0.05)和NC组(P<0.01),PC组高于NC组(P<0.01).结论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LR2和TLR4表达明显增高,提示肠腔内抗原摄取增多.双歧三联活菌可明显降低二者的表达水平,提示该益生菌可能通过降低TLR2和TLR4表达减少肠腔抗原的摄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肠愈疡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益生菌的影响.方法:将符合UC中西医诊断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健肠愈疡散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  相似文献   

12.
循证医学证据提示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诱导缓解无效,但对维持缓解有效,然而2009年发表的两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益生菌合剂VSL#3对UC的诱导缓解有效。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尤其是VSL#3诱导UC缓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联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万方数据库,由两名分析人员独立选取与UC诱导缓解相关、比较益生菌治疗组与对照组(安慰剂或阳性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不限语种)并提取数据。应用RevMan5.2.10软件行meta分析,同时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57例UC患者,其中4项治疗组使用VSL#3。Meta分析显示益生菌组总体诱导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OR=2.05,95%CI:1.14~3.70,P=0.02),亚组分析显示VSL#3亚组诱导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OR:2.35,95%CI:1.45—3.80,P=0.0005),其他菌种与对照组间诱导缓解率无明显差异。益生菌组、VSL#3亚组与对照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VSL#3对UC的诱导缓解作用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UC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其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近年研究认为UC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相关性,并就益生菌制剂和粪菌移植(FMT)对UC的疗效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本文就UC中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生菌VSL#3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和对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4、STAT6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益生菌VSL#3治疗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DSS溶液诱导建立UC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益生菌组,每组8只。模型组、美沙拉嗪组、益生菌组均采用5%DSS溶液造模,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益生菌组给予益生菌VSL#3灌胃;采用组织损伤学评分及HE染色检测各组干预疗效,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大肠组织中STAT4和STAT6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组织病理损伤最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美沙拉嗪组和益生菌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益生菌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破坏明显减轻,破坏程度介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美沙拉嗪组STAT4蛋白和STAT6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益生菌VSL#3对大鼠UC有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4和STAT6的表达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消化科疾病。在对IBD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肠道菌群在IBD中的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有所裨益,益生菌制剂也日益成为IBD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D的成果,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IBD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益生菌广泛应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但其诱导和维持缓解的疗效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对IBD诱导和维持缓解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ENTRAL、Embase、Web of Science、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收集益生菌用于IBD诱导和(或)维持缓解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文献资料并交叉核对,以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 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RCTs,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1 870例。Meta分析显示:1UC活动期诱导缓解率:益生菌疗效优于对照组(OR=2.34,95%CI:1.56~3.52,P<0.000 1);2UC缓解期临床复发率:益生菌疗效优于安慰剂(OR=0.15,95%CI:0.04~0.60,P=0.008),与美沙拉秦无明显差异(OR=1.00,95%CI:0.68~1.45,P=0.98);3CD活动期诱导缓解率:益生菌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R=0.92,95%CI:0.32~2.64,P=0.88);4CD缓解期临床复发率:益生菌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R=1.00,95%CI:0.65~1.55,P=0.98);5不良反应发生率:益生菌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R=1.06,95%CI:0.73~1.55,P=0.76)。结论:益生菌在UC诱导和维持缓解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对CD则未显示出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7.
《内科》2017,(6)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UC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联合组患者口服美沙拉嗪及益生菌治疗,对照组仅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便的改善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比较,口服美沙拉嗪及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病程迁延难愈,活动期和缓解期交替,复发率高,且易导致肠道肿瘤,是公认的现代难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美沙拉嗪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之一,目前的治疗策略为维持长期缓解,减少激素的依赖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用益生菌联合黄芪颗粒治疗UC取得良好疗效。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多项证据表明UC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UC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的检查方法以及益生菌制剂对UC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结肠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意义,并分析益生菌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 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和益生菌治疗组(PC组);UC和PC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PC组大鼠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悬液(2.2×10^9CFU/只)治疗,1次/d,共4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性反应并评分;鲎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W 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4和NF-κB 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变化及益生菌的作用。结果PC组炎性反应评分较UC组明显降低(P〈0.05),但高于NC组(P〈0.01);PC组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UC组(P〈0.05),但高于NC组(P〈0.01);UC组TLR4和NF-κB p65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PC组和NC组(P〈0.05、0.01),PC组高于NC组(P〈0.01)。结论内毒素-TLR4-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内毒素的产生、降低大鼠结肠TLR4和NF-κB表达可能是益生菌减轻大鼠结肠炎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