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患者麻醉中应用对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8月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6 h后、术后次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等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 h、术后次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麻醉后6 h、术后次日清晨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2.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可稳定下肢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并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120例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为对象,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n=60)、观察组(椎管内麻醉,n=60).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2/60),低于对照组13.33%(8/60)...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骨科围术期血液保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进行治疗的骨科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例数相等的两组,各45例.采用全身麻醉的一组为对比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一组为研究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保护情况与DVT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麻醉后,在凝血指标上,研究组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均明显低于比较组,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比较组;同时,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比较组的35.56%,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实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而言,连续硬膜外麻醉比全身麻醉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DVT发生率及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术后1 d全麻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均显著较高(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PLT、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高(P0.05),PT、TT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概率为39.02%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7.3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能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且硬膜外麻醉不会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应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时,对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其中全身麻醉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组,椎管内麻醉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试验组,对比手术时间、术后睁眼时间、麻醉药用量、语言陈述时间以及MMSE评分各项指标。结果:对比手术时间、术后睁眼时间、麻醉药用量、语言陈述时间,试验组各项指标均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后1 h、3 h、6 h MMSE(精神状态简易量表)评分,试验组各时间点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老年骨科手术中,椎管内麻醉相较于应用全身麻醉,应用安全性更高,对患者术后精神状态、认知功能影响较小,麻醉药用量也比较少,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折后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增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麻醉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麻醉科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58例7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其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1月本院所收治重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0例行全身麻醉(对照组),40例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术后1周通过下肢彩超检查对患者DVT形成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有利于降低术后血液粘稠度,减少DVT发生风险,对于保证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燕  杜克信 《血栓与止血学》2022,(3):1005-1006+1009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接受手术时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中(T1)、麻醉后30 min(T2)、术中(T3)、术毕(T4)各个时间点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bg)。记录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T2~T4时观察组HR明显低于对照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2~T4时观察组Fbg和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概率15.00(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更能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且能减少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方法 将笔者所在科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间骨科手术患者74例随机分为预防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37例,预防护理措施除常规护理外增加加强观察、早期活动、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否采用彩色超声、血气分析、螺旋CT进行诊断,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预防护理组的深静脉栓塞发生较常规护理组低(P<0 05).结论 骨科手术后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亮 《中外医疗》2014,(21):120-12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手术娩出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82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神经行为评分、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两组产妇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02,P=0.1934〉0.05),两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pH值、PCO2和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 min、5 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3、5 d神经行为评分均在正常范围,且逐渐增加,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无呼吸暂停、病理性黄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剖宫产手术无论采用全身麻醉还是椎管麻醉,均不会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剖宫采用全身麻醉是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曾祥永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37-1538,1532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将52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葛根素治疗组312例静脉注射葛根素,对照组216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2组临床疗效、临床积分、血栓分型、术后刀口引流量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临床积分和术后刀口引流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积分(P<0.01)和减少术后刀口引流量(P<0.01)两方面效果更为显著。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方面葛根素治疗组tPA水平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5),ET-1水平、PAI活性、PL活性、AT-Ⅲ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葛根素治疗组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对照组出现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和注射部位血肿等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注射液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洪  李伟  谢祥仁  张功礼 《医学综述》2008,14(2):275-277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因此怎样有效、安全的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其治疗概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邱冠军  王春 《医学综述》2009,15(5):708-710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骨科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DVT形成的三大因素。DVT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骨科手术患者因为创伤、应激、制动及长期卧床等因素而成为DVT的高危人群。目前的治疗有预防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本文就其治疗概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影响,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该次研究对象从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方便选取58例,通过动态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探究5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不同方法麻醉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结果通过该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0%(2/29﹚,对照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1.03%(9/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53例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非手术组25例,手术治疗组28例。手术组在置放下腔静脉滤器后行患肢取栓、球囊扩张治疗。两组患者均予抗凝、溶栓等治疗,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肢肿胀和胀痛缓解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手术组治疗总有效率89.3%,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的72.0%,且住院时间短于后者,远期并发症少。结论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宣懂 《河北医学》2011,17(12):1589-159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下肢疾病患者198例,随机分为防治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防治组采用综合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中,对照组100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防治组98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5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DVT仍是骨科手术后威胁患者生命中的最危险因素,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18.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脊柱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DVT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静脉炎后综合征,若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病在骨科脊柱围术期至关重要。近年来,脊柱手术量逐年增多,术后DVT时有发生。国内外关于脊柱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临床医师应熟悉脊柱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19.
韦素惠  梁云  陈爱群 《广西医学》2011,33(4):491-492
目的探讨下肢压力系统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62例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采用阶段性的对比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两组下肢静脉栓塞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1/30),对照组为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压力系统可有效减少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