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陈家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76-1878
了解大一学生手淫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手淫频度、心理负担、手淫动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问卷和心理量表对河南某高校2 340名大一学生的手淫行为及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 男、女生频繁手淫发生率分别为22.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P<0.01);对手淫危害的认识、体育锻炼、季节是频繁手淫的影响因素(P值均<0.01);手淫频度与健康受损相关(C男=0.56,C女=0.29,P值均<0.05);情绪动机组偏执、敌对、人际敏感得分高于性欲动机组(t值分别为4.38,5.40,6.43,P值均<0.05);有负担组焦虑、抑郁、强迫得分高于无负担组(f值分别为6.52,5.14,4.73,P值均<0.05).结论 频繁手淫已危害到大一学生的身心健康.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频繁手淫.  相似文献   

2.
了解男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制定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干预策略和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记名方式,对全国46所高校的全日制大学生通过分类整群非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均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较男生更为宽容、理性(P<0.01);男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有33.37%,女生有1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婚前性行为中采取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分别为47.17%,4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认为不该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女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对感染者的态度及婚前性行为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大学生社会性别特征开展性健康教育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庆吉  涂叶满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42-1644
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东莞某高校2011年入学的329名贫困大学生和2 339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连续3a的追踪调查.结果 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人校3a的纵向比较显示,在UPI量表区分的3类人群的人数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44,368.60,P值均<0.01),心理健康者比例在逐年上升,贫困生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数比例依次为大一年级学生(41.3%)、大二年级学生(58.1%)和大三年级学生(60.2%);非贫困生为大一年级学生(47.1%)、大二年级学生(65.7%)、大三年级学生(68.7%);横向比较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大一年级学生测试时UPI区分的3类人群的人数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二年级学生和大三年级学生测试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46,9.311,P值均<0.01),贫困生中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大于非贫困学生.结论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校后,心理健康程度均在逐年提升,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提升更高.  相似文献   

4.
了解藏族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藏某高校学生1 90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58.8%,藏族大学生知晓率(55.2%)低于汉族大学生(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8.655,P<0.01);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82.3%)高于藏族大学生(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533,P<0.01);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58.4%)高于藏族大学生(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519,P<0.01);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水平比较,汉族大学生知晓率(69.6%)高于藏族大学生(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418,P<0.01).结论 藏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总体程度不高.应结合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藏族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比较藏汉大学生结核病知信行,为开展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西藏某高校学生3 032名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总体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64.8%,藏族与汉族大学生也均为64.8%,藏族与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结核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93.1%,汉族大学生(94.4%)高于藏族大学生(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09,P<0.05);结核病正确行为形成率为84.3%,藏族大学生(87.7%)高于汉族大学生(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67,P<0.05).结论 藏、汉族大学生均接受过结核病相关知识教育,但深度欠缺,且传播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主动性不强.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多种方式,并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及与性行为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广州地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为制订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广州市4所高校8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的比率明显高于女生(P<0.01);高年级大学生明显高于低年级(P<0.05),且赞同比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在只要不怀孕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性行为是对爱情的承诺方面,农村及城市大学生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7%的学生认为只要双方相爱有感情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51.6%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55.3%认为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性欲;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的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赞成者.结论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呈现多元化,婚前性行为客观存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应根据性别、年级不同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情绪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从郑州大学文、理、工、医、体育5个学科门类中抽取大一、大三学生共957人.采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78份,有效回收率91.75%.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31%,其中男生11.59%高于女生4.30%,不同性别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一学生为7.33%大三学生为9.42%,年级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学生比较,在应对方式各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抑郁、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得分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络使用状况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及抑郁、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呈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呈负相关.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且成瘾者呈现出较高的抑郁与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8.
于琪  田秀荣 《中国校医》2008,22(2):185-187
目的了解医学院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CSMHS对2209名某医学院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在冲动、依赖、焦虑、抑郁、躯体化和社交退缩6个维度高于男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生源学生在社交退缩、自卑、焦虑、强迫、性心理、躯体化6个维度高于城镇生源学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四、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大三、大二学生。结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女性、农村生源和大三、大二本科生的心理卫生指导。  相似文献   

9.
了解大一新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现状,为开展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自编的“大学新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调查问卷”对江苏省10所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试验高校的8 388名2013级新生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大一新生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8.43%,不同性别、民族、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及省内外生源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2.192,6.909,21.574,6.072,2.642,P值均<0.01).大一新生总体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6.36%,不同性别、民族、省内外生源之间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8.653,2.649,2.779,P值均<0.01).20个健康知识点知晓率在45.39%~98.35%之间,15个健康行为形成率在38.11%~95.59%之间.结论 大一新生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尚未达到国家规定要求.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较为薄弱,大学生健康知识教育与健康行为的培养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为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进行性行为预防与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方法在2018年1—6月使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城市-东莞市8所高校的1 500名大一至大五的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用SPSS 20.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16.9%学生在"性观念"方面认为自己属于传统型,65.3%属于中间型,17.8%属于开放型,不同性别、恋爱经历的性观念自我评价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同时,恋爱经历不同的大学生性观念自我评价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0,P0.0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85,P0.0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避孕措施的采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75,P0.01)。结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大学生性知识认识不足,学校性教育课程普及程度不够,家庭和学校的性知识教育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泸州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泸州医学院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 7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 787份,有效1 705份。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大学期间性健康教育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2.4%的大学生回答大学期间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程,仅33.5%认为效果很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性"以及"母婴"三个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高,分别为97.7%、97.4%和96.0%;对"目前有无检测艾滋病的可靠方法"、"献血/输血者"是否为易感人群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这3个问题的知晓率较低,依次为65.7%、57.0%和51.3%。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16分:农村占62.8%,城镇占6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5);大一占44.3%,大二占60.1%、大三占73.0%,大四占86.4%,大五占7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5);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3.5%,初中占63.6%,高中(中专)占66.2%,大专及以上占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P<0.05);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62.8%,初中占63.5%,高中(中专)占73.0%,大专及以上占7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4,P<0.05)。0.9%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数为0种,3.5%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9种,70.2%来源于医学书籍。结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待提高,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艾滋病校内传播,为今后正确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价值取向,为探索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本校1~3年级大学生1838人,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仅有3.0%的学生赞同同性恋行为,46.2%的人反对,其他持无所谓态度。女性赞成婚前性行为的占3.1%,低于男性的14.5%,反对婚前性行为的占65.3%,高于男性的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占6.7%,男生占4.0%,明显高于女生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从未用过或偶尔用安全套者占43.2%。结论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渐趋于开放,并存在一定比例的婚前性行为及不使用安全套的高危性行为。应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并大力提倡正确使用避孕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为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云南省某大学8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对性法律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其中对"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实施的淫秽行为可能构成违法或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知晓率最高,为87.3%。男生对"青年人容易长痘的原因"及"女性初潮后就具备了怀孕能力"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对"发生了无保护性行为后应采取的措施"的知晓率明显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学生对"精子和卵子形成受精卵的地方"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对"女性最容易怀孕的时期"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怀孕、避孕以及人流的相关知识;90.0%的大学生希望所在的学校开设专门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并愿意接受专门的性健康教育。结论大学生对于性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还需提升,尤其是女性、少数民族、农村及无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开展高校性健康教育活动中应更加关注这些特定群体,设计符合其特点的教育内容,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变化及其教育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首批调查于199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取方法进行;第二批调查于2004年进行.在开展性健康教育前和教育后,分别进行一次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x2分析.结果 女大学生恋爱比例由1997年的34.4%上升至2004年的56.7%,初恋年龄由1997年的(18.9±1.9)岁下降为(17.1±2.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她们对待恋爱、失恋和恋人越来越宽容;恋爱中"可抚摸身体最敏感部位或隐蔽处"和"可性交"的比例由1997年的2.0%上升到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后,恋爱观得到一定改善.亲昵行为趋于保守和自重,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女大学生中谈恋爱的比例不断增加,初恋年龄提前,恋爱中的亲昵行为和性行为越来越开放.性教育对改善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开展恋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了解大学生有关手机辐射的知识、信念、行为现状,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高校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大一、大二各1个班学生共345名,现场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结果 98.84%的学生知晓手机可以产生辐射;对于信号弱时、刚接通时以及通话时手机辐射大的知晓率超过70%;多数医学生和大二学生对手机辐射危害知识的知晓率更高(P<0.05或P<0.01);80%以上的学生介意手机辐射危害并关注手机辐射危害防护知识;女生(73.53%)较男生(62.62%)更喜欢打电话时走动(P<0.05);60.00%的学生睡觉时把手机放枕边,非医学生高于医学生(P<0.01).结论 应加强健康宣教,让大学生了解手机辐射危害,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大学生改变不正确的手机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16.
探讨学校性教育课程对小学流动儿童性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影响,为在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提供参考.方法 在北京市1所开展基于课程的性教育的流动儿童学校,选取三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学校教师对学生开展每学期6课时,全学年12课时的性教育课程.使用《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年级上册和下册作为教学材料.通过每个学期教育前后问卷调查,评价性教育课程对学生性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影响.结果 三年级上册教育前和教育后流动儿童的性健康知识总分均值分别为25.97分和30.22分(满分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8,P<0.05).三年级下册教育前和教育后的性健康知识总分均值分别为12.14分和16.07分(满分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4,P<0.01).教育后,学生的健康行为有明显改善(t=-5.701,P<0.05),教育前后的得分平均分分别为29.69分和33.69分.结论 小学性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性健康知识水平,改善流动儿童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7.
了解青岛市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为进一步在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青岛市12所学校的9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10.21±3.63)分,小学生得分最低(9.05±3.27),大学生最高(11.53±3.20),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品安全行为平均得分为(4.75±1.48)分,小学生得分最高(5.31±1.31),大学生最低(3.88±1.47),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0%的学生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较差.电视新闻(81.2%)、报纸杂志(53.7%)和网络(47.7%)是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 青岛市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较低,应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性健康教育指导课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课题组统一编制的封闭式无记名问卷对选修大学生性健康指导课程的东北某大学工科和文科的31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学生选修大学生性健康指导公共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学习性知识、接受性教育(占77.6%);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正确认识、对婚外性行为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贞洁观的正确认识在选修后均明显高于选修前(P<0.01);认为性健康教育指导课对大学生的性观念有一定影响(占61.8%);大学生对性健康教育指导课的评价主要是能了解一些性知识,但收获不大(占35.5%)。结论性健康教育指导课对大学生规范性行为、性观念及其他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应大力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  相似文献   

19.
了解家庭因素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减肥行为的影响,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减肥提供支持.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南京4所高职院校抽取4 17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及人口学特征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健康减肥行为中呕吐、不健康节食、擅自吃减肥药的学生报告率分别为2.35%,3.04%,2.37%;健康减肥行为中锻炼和控制饮食报告率分别为25.31%,25.60%.女生采用控制饮食的健康减肥行为报告 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8,P<0.01);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健康减肥行为报告率越高(P值均<0.01).不同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学历和父母职业间大学生不健康减肥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城市和独生子女大学生比县城及乡村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更容易发生不健康减肥行为(OR值分别为1.495,1.536);母亲学历层次高是发生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保护因素(OR=0.748);母亲职业为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是学生发生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保护因素(OR=1.288).结论 家庭因素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减肥行为影响较大.应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减肥.  相似文献   

20.
某高校大学生性知识和性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仙梅  林佳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31-732,734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性知识和性行为,为进行有针对性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自行设计问卷,对浙江师范大学968名大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结果]性知识来源于影视、报刊杂志、同学朋友、健康教育及其他的男、女大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2.63, P值均>0.05).来源于老师、网络和家庭的男、女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9.41, P值均<0.05).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15.19%.50.72%的大学生认为相爱就可以发生性行为.大学生最希望获取性知识的渠道:性健康教育课与心理咨询、报刊杂志和书籍、同伴教育、家庭和其他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27~698.26, 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性态度较开放和自由,而获取的性知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应根据学生需求及时开展性健康教育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