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绝经后子宫肌瘤发病的影响因素,为绝经后非萎缩肌瘤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7例绝经前后子宫肌瘤及其相应肌壁中Bcl-2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1)绝经前肌瘤组Bcl-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绝经后肌瘤组(P<0.05);绝经前分泌期肌瘤组高于增生期肌瘤组,绝经后非萎缩肌瘤高于绝经后萎缩肌瘤(P<0.05)。(2)绝经前增生期肌瘤组及分泌期肌瘤组、绝经后非萎缩肌瘤组Bcl-2表达强度高于其相应肌壁(P<0.05);绝经后萎缩性肌瘤组Bcl-2的表达强度与其相应肌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绝经前肌瘤组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绝经后肌瘤组(P<0.05);绝经后非萎缩肌瘤高于绝经后萎缩性肌瘤组(P<0.05)。(4)绝经前增生期肌瘤组及分泌期肌瘤、绝经后非萎缩肌瘤组PCNA表达强度均高于其相应肌壁(P<0.05);绝经后萎缩性肌瘤组PCNA表达强度与其相应肌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非萎缩肌瘤同萎缩性肌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凋亡失调及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析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9月~2013年9期间诊治的258例生理性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23%绝经后阴道出血由良性疾病引起,其中以炎症为主;19.77%绝经后阴道出血由恶性肿瘤引起,其中以宫颈癌最多;绝经年限与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由良性疾病引起为主,绝经后妇女应加强妇科和身体检查以减少恶性肿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前和绝经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318例,根据是否绝经将患者分为绝经前和绝经后组,对其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绝经前与绝经后组代谢综合征和肥胖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绝经前组脂代谢异常发病率高于绝经后组(P <0.05);绝经后组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均明显高于绝经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在绝经前后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以是否有代谢综合征分为两组,两组间FIGO分期、病理分级、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样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相当,代谢综合征患者肿瘤侵袭性强,与子宫内膜样癌预后不良相关。绝经前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代谢综合征以肥胖、血脂紊乱为主,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低,临床应重视代谢紊乱的纠正、雌激素的拮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PTEN和P63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EP)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EP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存档石蜡标本180例,其中绝经前EP 54例,绝经后EP 40例,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46例,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子宫内膜4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PTEN和P63在94例EP组织及8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细胞胞浆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绝经前、后EP组织中PTEN表达率均低于正常EP组织(P<0.05);绝经后EP组织中PTEN表达水平低于绝经前EP(P<0.05);绝经前、后EP组织中P63表达率均高于正常EP组织(P<0.05);绝经前、后EP组织中P6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N表达缺失或降低及P63高表达可能是EP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PTEN可能与绝经后EP恶变率增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42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因生殖器官炎性病变引起的绝经后出血占47.08%;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占26.03%;恶性肿瘤占10.23%;其他良性病变占9.06%;放置宫内节育器,占7.06%.结论 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最多的原因是生殖器官炎症,发病年龄越大,距绝经年限越长者,恶性肿瘤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分析12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2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病人中,非器质性病变12例,占9.52%;良性病变92例,占73.02%;恶性肿瘤22例,占17.46%。患者年龄>60岁,绝经年限>10年,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病变,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与绝经前女性相比,锻炼对改善绝经后女性的身体影响更大、受益更多。研究人员调查了630名绝经前女性以及274名绝经后女性的情况,计算了她们进行各种形式运动和静坐的时间,并了解了两组女性体重指数(BMI)、腰围和体脂肪百分比。研究结果发现,绝经后女性的运动量明显少于绝经前  相似文献   

8.
<正>绝经后阴道出血是指绝经后1年以上的阴道流血,是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类型的变迁,绝经后因卵巢功能基本消失,各器官功能逐渐衰竭,表现为月经完全停止,性器官完全萎缩,机体活力衰退,生物效能、适应环境和器官应激能力减退  相似文献   

9.
苏斌  秦勤  李杨 《天津医药》2015,(3):292-295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前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危险因素的变化。方法将283例女性按是否患CHD分CHD组154例,对照组129例;按绝经与否分绝经前组78例(绝经前CHD组34例,绝经前对照组44例),绝经后组205例(绝经后CHD组120例,绝经后对照组85例)。记录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基础病史和月经情况。检测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 LDL-C)、载脂蛋白(Apo)AI、Apo B、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结果 CHD组的年龄、CHO、TG、LDL-C、v LDL-C、Lpa、Apo B、hs CRP水平,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绝经前、后CHD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例,CHO、TG、LDL-C、v LDL-C、Lpa、Apo B、hs CRP水平均分别高于其对照组;绝经后CHD组HDL-C低于绝经后对照组。高血压、糖尿病、LDL-C是绝经前CHD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CHO是绝经后CHD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绝经后CHD组高血压比例、CHO、LDL-C高于绝经前CHD组。结论绝经后女性CHD患者血压异常和血脂紊乱较绝经前更为普遍,应积极控制上述因素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347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47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感染性疾病引起流血203例,占58.50%;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9例,占17.00%;恶性肿瘤31例,占8.93%;子宫肌瘤14例,占40.3%;宫内节育器13例,占3.74%;宫颈息肉及子宫内膜息肉22例,占6.34%;其它原因者5例.结论 绝经后阴道流血多发生于绝经后5年内,感染性疾病引起流血占首位,年龄越大,出血距绝经时间越长特别是10年以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386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86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非器质性病变47例,占12.18%。良性病变288例,占74.61%。恶性病变51例,占13.21%。患者>60岁,流血距绝经时间>10年,子宫内膜厚度>7mm,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病变。年龄越大,出血距绝经时间越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绝经后宫腔出血的病因,分析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探讨诊治方法。方法分析316例绝经后宫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性疾病192例,占60.75%,功能失调子宫出血38例,占12.0%宫内节育器30例,占9.49%,子宫肌瘤15例,占4.7%,恶性肿瘤41例,占12.97%。患者年龄>60岁、流血距绝经时间>10年、子宫内膜厚度>7mm者,恶性肿恶瘤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疾病,以感染性疾病最多。随年龄增长,绝经时间延长,绝经后阴道出血中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绝经后取环患者的临床症状,探讨绝经后取环的方法.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73例绝经后取环患者,根据患者取环时间和宫内节育器(IUD)的位置等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61例取环患者绝经年限短,子宫变化小,正常取环;其他患者因绝经时间长子宫萎缩需经予药物后方可取环.结论基层医院经常会遇到绝经后多年因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来院就诊,妇科医生丰富的经验是正确诊断的关键,建议带环女性绝经后及时取出节育环.  相似文献   

14.
性博士信箱     
绝经后就没有性欲了吗 重庆王××:我是一个步入更年期的妇女,与朋友闲聊时,有人提到绝经后的性欲问题,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绝经后性欲肯定会消失。请问性博士,这种观点正确吗?  相似文献   

15.
李玉娟  谢静燕 《安徽医药》2018,22(5):918-920
目的 讨论冷刀锥切在绝经后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诊治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CIN Ⅲ行冷刀锥切的患者259例,分为绝经组78例,未绝经组181例,将阴道镜活检与锥切术后病理以及再次手术后的病理进行比较.结果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与宫颈冷刀锥切术后病理相符率比较:绝经组相符率为66.66%,未绝经组相符率为70.16%;切缘情况比较:绝经组切缘阳性率为14.10%,未绝经组切缘阳性率为10.49%;追加手术后病灶残留率比较:绝经组残留率为10.25%,未绝经组残留率为8.33%.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刀锥切适用于绝经后妇女CIN Ⅲ级,可避免漏诊和过度治疗,对于想保留子宫的绝经后患者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但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00-401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诊断方法及其病因,为绝经后阴道出血的防治提供数据资料。方法对320位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病因病理分析。结果本组320例病例中引发阴道出血的原因如下:宫颈炎39例,占12.19%;阴道炎88例,占26.88%;子宫内膜炎18例,占5.63%;恶性肿瘤55例,占17.19%;宫内节育器38例,占11.88%。结论生殖系统感染是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绝经时间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原因。方法对本院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122例阴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经后阴道出血122例患者中,妇科炎症引起出血57例,占46.72%;功能性子宫出血26例,占21.31%;恶性肿瘤21例,占17.21%;宫内节育器10例,占8.20%;子宫肌瘤4例,占3.28%。2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绝经年限〈5年组有3例,占该组出血例数的7.50%;绝经年限6~10年组有3例,占该组出血例数的9.09%;绝经年限11~20年组有6例,占该组出血例数的20.00%;≥20年组有9例,占该组出血例数的47.37%。结论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患者中,源于妇科炎症者居多;恶性肿瘤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和绝经年限呈正比关系,应及时诊断、治疗;绝经后宫内节育器应及时取出,以免对自身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分析。方法 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诊治的绝经后阴道出血320例,进行常规妇科检查、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阴道镜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宫腔镜下行分段诊刮、宫颈活检,了解造成绝经后阴道出血原发疾病及所占比例。结果 32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经系统检查后明确诊断,其中良性疾病227例,占总病例数70.93%;非器质性疾病58例,占总病例数18.12%;恶性肿瘤20例,占总病例数6.25%。结论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绝经后妇女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阴道、宫颈、子宫、子宫内膜、卵巢情况,早期发现病变,防范疾病变化。  相似文献   

19.
对58例绝经前后妇女测定了血脂及三种激素,以了解和研究绝经与性激素对妇女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血脂:绝经后妇女的TC、TG和LDL-C值升高而HDL-C值下降。与Ⅰ组比较,TC除Ⅲ组外(绝经5—9年),Ⅱ组(绝经1—4年)Ⅳ组(绝经10—14年),V组(绝经15年以上)均显著升高。生殖激素结果与绝经前相比,绝经后各组E2值显著下降,FSH则明显升高,与绝经后各级比较,雌二醇(E2)除Ⅱ组低于其它各组外,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提示上述三种激素与绝经年限无内在联系。雌二醇与TC、TG、LDL-C和HDL-C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0.056、0.054、0.036和0.327除E2与HDL-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外(P<0.05)其余均无相关关系(P>0.05)说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下降是血脂紊乱,冠心病发病危险性增加的原因之一。并提出对绝经后妇女补充雌激素(ERT)进行了研究,ERT能降低LDL-C及提高HDL-C水平,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32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生殖器官炎性反应78例,占59.09%;功能性子宫出血19例,占14.39%;节育环引起出血8例,占6.06%;生殖器官恶性肿瘤15例,占11.36%;其他12例,占9.09%。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为良性病变,年龄越大,绝经时间越长的阴道出血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灵活应用B超、宫腔镜及分段诊刮3种诊断方法,既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