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1例、多发9例;其中17例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位于小肠、5例位于直肠。19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8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恶性GIST 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16层螺旋CT定性准确率为83.3%(25/30)、定位准确率90.0%(27/30)。结论:CT 增强扫描有利于GIST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运用64排螺旋CT机检查的图像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GIST患者纳入研究,给予64排螺旋CT扫描,同时结合患者的病理学资料作对比评估。结果本组45例GIST病例均由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良、恶性各有13例和32例。统计学处理提示GIST的良恶性与其形态、边缘及密度等存在相关性,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操作简单、显像清晰,对早期鉴别诊断GIST的良恶性有重要价值,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表现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4例GIST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4例GIST组织中MMP-9及Hpa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组化。结果 MMP-9和Hpa在GIST中的表达在肿块大小(〈5 cm和≥5 cm)、肿块边界(清楚和不清楚)、中心有无坏死、有无转移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MP-9和Hpa在GIST中的蛋白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r=0.337,P〈0.05)。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准确率为:胃部病变为84.30%,小肠病变为80.20%,直肠病变为100.00%。术前定位准确率为82.40%,术前定性准确率为78.50%。结论胃肠间质瘤中MMP-9的高表达与Hpa高表达呈一致性,提示二者在胃肠间质瘤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对肿瘤的形态、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螺旋CT和病理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螺旋CT的诊断结果准确可信。螺旋CT征象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宏观结合微观,将有可能提高GIST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诊断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根据其病理诊断结果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危险性分级,并分析不同危险性分级肿瘤的CT特点。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51例患者经CT扫描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有48例,诊断准确率为94.1%。结论: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胃肠间质瘤的患者进行诊断能获得更为清晰直观的图像,对高度怀疑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具有很高的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64排螺旋 CT 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5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64排螺旋 CT 影像学诊断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根据其病理诊断结果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危险性分级,并分析不同危险性分级肿瘤的 CT 特点。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51例患者经 CT 扫描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有48例,诊断准确率为94.1%。结论:利用64排螺旋 CT 扫描仪对胃肠间质瘤的患者进行诊断能获得更为清晰直观的图像,对高度怀疑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具有很高的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的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横结肠系膜2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在发现GIST病变时,应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灶与胃肠道的关系,而CT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25例,十二指肠6例,空回肠13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回盲部1例。良性11例,恶性23例,交界性14例。CT诊断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7.5%(42/48),定性准确率为83.3%(40/48)。结论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和良恶性判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最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比飞利浦64排螺旋CT与常规X片对胃肠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进行诊治的拟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0例,均进行飞利浦64排螺旋CT与常规X片诊断,观察诊断的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效果。结果:X线造影均能清楚显示病变大小、形态与范围,表现为病灶部位息肉状;而CT表现为胃壁均质不规则增厚,强化后扫描病灶呈均质或者层状强化。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常规X片与飞利浦64排螺旋CT对胃肠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78.7%和97.8%,特异度为74.2%和10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X片与飞利浦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都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其中飞利浦64排螺旋CT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更高,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和增强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进行CPR和MPR处理,评价患者的胆管梗阻定位以及定性诊断结果,并将其与手术病理诊断和ERC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CT诊断均符合手术病理诊断和ERCP结果;其中有47例患者为良性病变,45例患者为正确诊断;33例患者为恶性病变,30例患者为正确诊断。64排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为100%(90/90),定性准确率为93.8%(75/80)。结论64排螺旋CT的处理功能非常强大,能够对梗阻性黄疸进行准确的定位,且定性准确率高,是一种无创且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飞利浦64-MS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疑似GIST患者48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均行飞利浦64-MSCT检查、MRI检查,探讨64-MSCT、MRI检查的诊断效能及不同分级肿瘤的64-MSCT表现。结果 48例疑似GIST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31例,飞利浦64-MSCT检出30例,MRI检查检出25例;飞利浦64-MSCT检查准确度(89.58%)高于MRI检查(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危、危险肿瘤比较,低危肿瘤主要发生在胃部[76.47%(13/17)],直径≤5 cm[76.47%(13/17)]、形态规则[70.59%(12/17)],均匀强化[70.59%(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飞利浦64-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可通过影像表现评估GIST危险度,有助于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胃间质瘤的CT图像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病灶情况显示清楚,对肿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3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GIST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8例,小肠10例,大肠3例,肠系膜4例。恶性GIST20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cm 17例,12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5例。良性15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1.4%(32/35),定性准确为85.7%(30/35)。结论 GIST有一定的影像特点。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 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郭建榕  蔡美花  蒋铭 《四川医学》2012,(11):2040-204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且术前行多层螺旋CT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47例间质瘤中病理诊断良性11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27例。经统计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等指标与其良恶性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病灶的各项特征,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为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照病理结果,对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资料,对照病理结果,评价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肿瘤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其中良性者5例,潜在恶性者10例,恶性者17例。良性者肿块大多小于5cm,恶性者大多大于5Cm:增强后扫描良性者强化多较均匀,境界清晰,潜在恶性及恶性者多强化不均,边界不清,可有邻近脏器肿瘤侵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最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与核磁共振(MRI)在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固始县中医院收治的64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进行螺旋CT与MRI检查,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MRI总检出率[93.75%(60/64)]高于螺旋CT[75.00%(4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螺旋CT比较,MRI在胃肠道淋巴瘤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18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血管添加技术(AV)显示肿瘤及其供血动脉,从而判断肿瘤的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8例GIST患者中,肿瘤起源于胃8例,空肠2例,回肠5例,结肠2例,1例来源于肠壁或肠系膜,未能明确其具体起源。MSCTA均清晰显示肿瘤主要供血动脉,显示率100%(18/18),定位诊断准确度为94.4%(17/18)。结论多层螺旋血管造影(MSCTA)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高,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是判断GIST起源的主要依据,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检查资料。结果螺旋CT扫描初诊检出肿瘤21例,术前定位准确21例(100%),定性准确19例(90.5%),15例准确判断良恶性(75%)。小肠间质瘤在螺旋CT中主要表现为小肠腔内、外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内常伴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有明显强化。结论螺旋CT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的46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资料,总结良恶性胃间质瘤的CT表现以及与其他胃部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46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14例,胃体28例,胃窦4例。良性13例,交界性15例,恶性18例。螺旋CT扫描初诊检出肿瘤46例,检出率和定位准确率均达100%;诊断准确率80.4%(37/46),判断良恶性准确率为63.0%(29/46)。恶性间质瘤的主要征象为:肿瘤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直径>5cm,密度不均(坏死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侵犯胃周结构及出现转移灶,其中胃周侵犯及远处转移是恶性间质瘤的特异性征像。结论:螺旋CT检查在胃间质瘤定位、定性、分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