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HIV/SIV感染后的免疫机制及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成为近几年艾滋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中发现,伴随HIV/SIV的感染,NK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改变同时伴有功能缺陷,这种变化与HIV/SIV慢性感染阶段病毒复制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由于归巢受体表达的改变引起NK细胞在HIV/SIV感染者体内不同组织间的重新分布.NK细胞表面的受体KIR3DL1和KIR3DS也表现出对HIV感染的抵抗作用.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NK细胞的抗HIV/SIV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LIGHT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20只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17.90 ±0.91)g]和20只8周龄雌性LIGHT-/-C57BL/6J小鼠[体质量(17.55 ±0.93)g]分为4组(n=10):①野生小鼠常氧组(WT-C组)、②野生小鼠低氧组(WT-H组)、③LIGHT KO小鼠常氧组(LIGHT KO-C组)、④HGHT KO小鼠低氧组(LIGHT KO-H组).WT-H组和LIGHT KO-H组小鼠置于模拟6000 m低压舱内连续低氧饲养30 d,WT-C组和LIGHT KO-C组小鼠舱外(海拔308 m)常规饲养.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和右心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结构;免疫组化检测LIGHT及其受体HVEM、LTβR表达;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LIGHT、HVEM和LTβR、IL-6的mRNA和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各类炎症细胞的比例.结果 与WT-C组相比,WT-H组肺组织中LIGHT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WT-H组RVSP和RVHI明显升高(P<0.05),肺小动脉明显增厚;与HGHT KO-C组相比,LIGHT KO-H组小鼠的RVSP、RVHI和肺小动脉厚度显著增加(P<0.05),但与WT-H组相比,LIGHTKO-H组的RVSP、RVHI和肺小动脉增厚程度明显降低(P<0.05).与WT-C组相比,WT-H组LIGHT受体HVEM表达增加,LTβR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IGHT KO-H组与WT-H组相比,肺组织IL-6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流式细胞检测发现,与WT-C组相比,WT-H组小鼠肺组织中单核细胞比例降低[(3.88±0.87)% vs (11.03±1.71)%,P <0.05],间质巨噬细胞比例升高[(15.56±2.69)% vs (8.57±2.17)%,P <0.05];与WT-H组相比,LIGHT KO-H组的肺组织单核细胞增加[(6.55±1.01)% vs (3.88±0.87)%,P <0.05],而间质巨噬细胞的比例降低[(10.87±1.68)%vs.(15.56±2.69)%,P <0.05].结论 慢性低氧诱导肺组织中HGHT表达增加与HPH发病机制密切相关.LIGHT可能通过HVEM信号途径促进细胞增殖、上调肺组织IL-6表达、促进肺间质巨噬细胞产生,参与HPH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金屏汤(JP)对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继发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匹多莫德(0.3 g·kg-1)组,金屏汤高剂量(55.2 g·kg-1)组、中剂量(27.6 g·kg-1)组、低剂量(13.8 g·kg-1)组,每组15只。通过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构建免疫力低下小鼠模型,分别以生理盐水,匹多莫德以及高、中、低剂量金屏汤灌胃7 d后,滴鼻感染RSV,空白组滴鼻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小鼠体质量,拍照记录脾脏体积,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中免疫细胞亚群CD4+T、CD8+T、NK、DC比例;qPCR法检测肺部病毒载量,干扰素(Interferon, IFN)-β、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ing gene, ISG)15 mRNA表达水平;HE染色评估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淋巴细胞浸润及肺组织中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青鹏胶囊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抑制作用和对感染FM1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1.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在传代细胞上进行青鹏胶囊抗流感甲3和乙型病毒的抑制试验;2.观察青鹏胶囊对感染FM1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3.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测定青鹏胶囊对51株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 1.青鹏胶囊对流感甲3型病毒有明显的中和、治疗作用,对乙型病毒中和、治疗作用不明显;2.中剂量青鹏胶囊能降低感染FM1动物的死亡率(P〈0.05),延长生存时间(P〈0.05),能降低大、中、小剂量组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青鹏胶囊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表皮葡萄球菌(10/10)、甲型链球菌(2/6)、乙型链球菌(5/5)、双歧杆菌(2/3)、肺炎杆菌(6/6)、绿脓杆菌(3/4)、致病性大肠杆菌(7/7)等革兰氏阳性球菌、阴性杆菌抑菌作用较好,其多数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在(6.25~100)mg/mL之间。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结论青鹏胶囊对流感甲3病毒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不同品系青年细胞间NK细胞活性差异,以及细胞因子,r-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II对青年鼠NK细胞的激活作用,讨论了衰老与肿瘤发生的免疫学因素,结果表明,在青年C57BL/6,C3H,Swiss,DBA/2及昆明鼠的NK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而在老年鼠差异非常显著,特别是C3H和C57BL/6老年鼠在1年龄时基本丧失NK细胞活性,病毒感染老年鼠未见象青年鼠那样的NK激活,现象,而老年鼠的NK细胞对细胞因子应答正常,提示老年鼠的免疫调节(细胞(TH细胞)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稳定的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敲除MSTN基因对哺乳期幼鼠骨骼肌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Cre-LoxP系统建立MSTN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通过PCR法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比较MSTN基因敲除后小鼠体质量及腿部骨骼肌质量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野生型小鼠与MSTN基因敲除小鼠腿部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qPCR法检测MST基因敲除小鼠Atrogin-1和MuRF-1 mRNA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显示:子代小鼠的基因型符合MSTN-loxP+/+MCK-Cre+/-;与野生型小鼠(WT)相比,MSTN敲除小鼠(KO)体质量及骨骼肌质量显著增加,在出生第7、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部骨骼肌纤维显著增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STN基因敲除后小鼠Atrogin-1和MuRF-1的mRNA表达较野生型小鼠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Cre-loxP系统成功建立稳定的MSTN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该小鼠腿部骨骼肌纤维增粗,其质量以及小鼠体质量显著增加,其机制可能与泛素连接酶Atrogin-1和MuRF-1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全基因合成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的8个基因节段,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从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同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为下一步研究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传播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基因合成和反向遗传技术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全基因组测序验证拯救病毒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序列的一致性。将拯救病毒以105EID50的攻毒剂量人工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变化、生存率、肺脏病毒复制等方面进行致病性分析,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 成功从体外拯救出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命名为B-S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B-S9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公布序列一致。B-S9能够人工感染BALB/c小鼠,但不致死,对BALB/c小鼠呈现低致病性;攻毒后第3天,B-S9感染小鼠体重出现下降,攻毒后第8天,小鼠体重开始回升;攻毒后第3天和第6天,B-S9感染小鼠的肺脏内均能检测到病毒复制,且攻毒后第3天的小鼠肺脏病毒滴度比攻毒后第6天的小鼠肺脏滴度高132倍。结论 成功搭建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目前国内外对B型流感病毒的研究比较少,该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包括B型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在内的新型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2):2963-2967
目的 观察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骨量的变化,并探讨其骨量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28周龄雄性ApoE-/-鼠6只和野生型C57BL/6J(WT)鼠10只,颈脱臼法处死动物,应用显微CT测定小鼠右侧股骨远端松质骨和皮质骨的骨微结构参数,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左侧股骨骨密度.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的护骨素(OPG)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的水平.分离鼠左侧胫骨,脱钙后置4%多聚甲醛固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胫骨中OPG和RANKL的表达情况.结果 28周龄ApoE-/-鼠股骨松质骨体积骨密度(294±38)mg/mm~3、组织骨密度(627±23)mg/mm~3、骨矿含量(0.57±0.08)mg、骨体积分数(20.38±4.74)%、骨小梁数量(6.67±0.78)mm~(-1)、骨小梁厚度(0.03±0.01)mm明显高于WT鼠,而骨面积分数(69±18)mm~(-1)、骨小梁间隔(0.12±0.01)和结构模型指数(1.73±0.24)明显减低.DXA测定显示ApoE-/-鼠的总体骨密度[(0.063±0.004)g/cm~2],比WT鼠[(0.056±0.004)g/cm~2,P=0.01]增加了12.6%.ELISA结果显示ApoE-/-鼠OPG水平[(4.98±0.97)ng/ml]明显高于WT鼠[(3.54±0.65)ng/ml],而RANKL水平在两组鼠中无显著变化[(575±83)pg/ml比(591±87)pg/m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PG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OPG/RANKL比率失衡使得骨动态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功能减弱可能是造成ApoE-/-鼠骨量增加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上感颗粒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小鼠肺组织TLR3及PKR mRNA表达的影响,来探讨其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抗病毒口服液组、利巴韦林组、上感颗粒大、中、低剂量组。病毒滴鼻后给药,观察其肺组织TLR3及PKR mRNA的表达。结果:抗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上感颗粒可降低小鼠肺组织TLR3及PKR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感颗粒可抑制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小鼠肺组织中TLR3及PKR mRNA的表达,可能为其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品系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内血栓形成的情况。方法使用H1N1病毒A/California/7/2009(CA7)株和H3N2病毒A/Brisbane/10/07株,对BALB/C小鼠、Scid小鼠、NOD/LTJ小鼠、BALB/C-nu小鼠、NOD-Scid小鼠和icosl-KO小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滴鼻攻毒。检测小鼠感染后肺组织病毒拷贝数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H1N1和H3N2滴鼻攻毒的各组小鼠均染毒,病理表现为程度略有差异的间质性肺炎。13只H1N1病毒感染小鼠和6只H3N2感染小鼠在肺组织中观察到多个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栓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血小板。结论各品系小鼠感染H1N1和H3N2流感病毒后均可能出现肺组织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全基因合成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的8个基因节段,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从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同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为下一步研究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传播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基因合成和反向遗传技术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全基因组测序验证拯救病毒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序列的一致性。将拯救病毒以105EID50的攻毒剂量人工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变化、生存率、肺脏病毒复制等方面进行致病性分析,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 成功从体外拯救出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命名为B-S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B-S9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公布序列一致。B-S9能够人工感染BALB/c小鼠,但不致死,对BALB/c小鼠呈现低致病性; 攻毒后第3天,B-S9感染小鼠体重出现下降,攻毒后第8天,小鼠体重开始回升;攻毒后第3天和第6天,B-S9感染小鼠的肺脏内均能检测到病毒复制,且攻毒后第3天的小鼠肺脏病毒滴度比攻毒后第6天的小鼠肺脏滴度高132倍。结论 成功搭建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目前国内外对B型流感病毒的研究还较少,该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包括B型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在内的新型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对流感病毒H7N9的免疫保护效力。方法 用我国2012~2013年度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免疫模型组,末次免疫14 d后以5 LD50 A/Anhui/1(H7N9)进行攻试验。感染后观察记录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并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肺组织和鼻甲骨测病毒滴度和载量。结果 感染后疫苗与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疫苗组存活率为10%,模型组全部死亡。感染后第4天疫苗组鼻甲骨滴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实验表明免疫小鼠血清无中和H7N9病毒抗体。结论 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小鼠中对于H7N9流感病毒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C-Mpl对骨骼代谢平衡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6月龄野生型(WT)小鼠和C-Mpl敲除小鼠(C-Mpl-/-)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icro-CT扫描,进行股骨远端骨小梁参数分析,包括骨密度(BMD)、骨体积与组织体积比(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SMI).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记录股骨生物力学强度,Von Kossa及茜素红矿化染色观察骨矿化水平,微板法检测血清钙、磷水平变化.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量,体外流式细胞仪检测破骨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破骨细胞的ROS含量,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p38、p-p38、FoxO1和Nrf2表达变化.结果 Micro-CT扫描结果提示,与WT小鼠比较,C-Mpl-/-小鼠股骨干骺端松质骨明显增多,BMD、BV/TV、Tb.N显著升高,而Tb.Sp和SMI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T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C-Mpl-/-小鼠断裂负荷和刚度明显低于WT小鼠(P<0.05).C-Mpl-/-小鼠股骨Von Kossa染色和成骨细胞茜素红染色均弱于WT小鼠,且血清中钙、磷含量亦明显低于WT小鼠(P<0.05).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WT小鼠相比较,C-Mpl-/-小鼠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8.667±1.202 vs 18.000±1.732,P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C-Mpl-/-小鼠破骨细胞凋亡率较WT小鼠明显增加[(14.54±1.17)% vs (5.38 ±0.56)%,P<0.05],且C-Mpl-/-小鼠破骨细胞的ROS水平明显低于WT小鼠破骨细胞(6 833.0±176.4 vs 12 933.0±202.8,P<0.05).qPCR结果显示C-Mpl-/-小鼠破骨细胞中FoxO1和Nrf2表达水平较WT小鼠破骨细胞明显降低(P<0.05),Westem blot结果也证实C-Mpl-/-小鼠破骨细胞中p-p38、FoxO1和Nrf2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C-Mpl基因对骨骼代谢存在一定影响,C-Mpl敲除显著加速小鼠体内破骨细胞的凋亡,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最终可能导致C-Mpl-/-小鼠的骨骼衰老速度和骨质疏松程度均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LPO与NK细胞活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过氧化脂质(LPO)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125IduR释放法及MDA-TBA比色法,分别测定23只柯萨奇9Coxsackie)B3病毒接种BALB/c小鼠(模型组)和10只健康小鼠(对照组)脾脏的NK细胞活性及以及组织中的LPO含量。结果:模型组小鼠的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LPO明显谪于对照(P〈0.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野生型和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 NTR)敲除小鼠股骨骨质的改变,探讨p75 NTR敲除对小鼠股骨矿化发育的影响.方法 取同窝p75 NTR+/+(野生型)和p75 NTR-/-(敲除型)雄性小鼠,出生后8周龄时行股骨Micro-CT扫描,检测股骨松质骨的骨量(BV)、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表面积/骨量(BS/BV)、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皮质骨的骨量(Ct.BV)、骨皮质厚度(Ct.TbTh)、骨皮质的骨表面积/骨量(Ct.BS/BV);出生后40 d分别取同窝两种基因型雄性小鼠行钙黄绿素荧光双标实验,以检测股骨的矿化沉积速率;提取4周龄大小鼠股骨总RNA及蛋白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LP、Runx2的表达.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p75 NTR--小鼠股骨的BV、BV/TV、Tb.N、Tb.Th、Ct.BV、Ct.TbTh明显低于同窝p75 NTR+/+小鼠(P<0.05),同时,p75 NTR-/-小鼠的BS/BV、Tb.Sp、Ct.BS/BV明显高于p75 NTR+/+小鼠(P<0.01);钙黄绿素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p75 NTR-/-小鼠股骨的矿化速率明显低于同窝p75 NTR+/+小鼠(P<0.01);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75 NTR--小鼠的ALP、Runx2表达均明显低于p75 NTR+/+小鼠(P<0.01).结论 p75 NTR敲除对小鼠股骨的矿化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清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对成年小鼠高压注射20μg pGEM4Z/HBV1.2质粒建立HBV急性排斥小鼠模型,采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定量检测不同时间点(1、2、3、4、5周)小鼠血清中HBsAg、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中HB-cAg来评估模型的建立.流式细胞术分析对照小鼠和HBV小鼠肝脏中NK细胞比例和绝对数量变化,进一步分析两种小鼠NK细胞活化情况和分泌干扰素(IFN)-γ的能力变化.通过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以及谷丙转氨酶检测判断小鼠肝脏损伤状况.最后,通过PK136抗体清除小鼠NK细胞以及IFN-γ中和抗体进一步证实NK细胞分泌的IFN-γ是否参与HBV的清除过程.结果 小鼠高压注射20μg pGEM4Z/HBV1.2质粒后,第1周血清中HBsAg和肝脏组织中HBcAg表达量都较高,但呈降低趋势,在4~5周后几乎转阴,很好地模拟了临床上急性感染HBV的病例.与对照组相比,HBV小鼠肝脏中NK细胞比例和绝对数量明显增高;进一步研究显示HBV小鼠NK细胞活化分子CD69表达也显著上升,同时IFN-γ分泌增加.与此同时,小鼠肝脏呈无损伤状态.预先清除NK细胞或阻断IFN-γ 的功能能显著增加HBV小鼠中相关抗原的含量,延缓HBV的排斥.结论 在HBV急性排斥模型中,NK细胞通过分泌IFN-γ促进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为研究流感病毒致病性、研发抗病毒药物提供模型动物。方法将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在鸡胚尿囊腔扩增后,滴鼻接种小鼠,4 d后将小鼠处死,挑选感染体征严重者进行实时荧光PCR(FQ-PCR)检测肺中的流感病毒,将检测阳性的肺上清在鸡胚尿囊腔扩增,接种于下一代小鼠。比较各代小鼠对流感病毒的适应情况,直至小鼠出现明显的感染体征,取肺研磨制成匀浆,获得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并检测其半数致死量(LD50)。将10 LD50的病毒液接种于小鼠,建立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的一般活动状态、体质量变化、肺部病变,HE染色观察肺部病理切片,计算肺指数,FQ-PCR检测病毒RNA。结果人季节性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传代4次后,鼠肺适应株制备完成,其经鼻的LD50为10-2.41/0.05 mL。人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一般状态差,体质量明显减轻,肺指数增大,70%出现死亡。病理切片观察病变明显,FQ-PCR显示流感病毒阳性。结论成功建立了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重症死亡病例呼吸道及外周免疫器官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细胞的变化。方法收集2009年北京甲型H1N1流感重症死亡病例8例,其中2例为系统尸体解剖标本,6例为床旁穿刺标本,以手足口病1例作为对照。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脾和淋巴结免疫细胞变化。结果 实验组表现为坏死性支气管炎和周围炎,弥漫性肺损伤、肺出血、纤维化,巨噬细胞明显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和核蛋白抗原主要表达于呼吸道上皮及巨噬细胞。免疫细胞计数:CD68+巨噬细胞显著增多,CD20+B淋巴细胞、CD3+、CD4+、CD8+T细胞减少,CD56+细胞偶见,各类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和淋巴结病变基本一致,灶状组织细胞增生,"噬红现象"明显,淋巴组织萎缩,残留滤泡内以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FDC)细胞为主。免疫细胞计数:CD68+巨噬细胞显著增多,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B淋巴细胞、CD3+、CD4+、CD8+T免疫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56+细胞在脾脏明显低于对照组,淋巴结内两组均偶见。结论 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外周免疫器官明显萎缩,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其中细胞免疫反应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内丝蛋白水解酶Cathepsin S(CS)对小鼠面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CS基因敲除(CS-/-)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一侧的面神经在茎乳孔处离断,术后2、4、7、14、30、50 d取出含面神经核(FMN)的脑干进行切片,以Iba-1、Tenasin-R(TNR)、chAT抗体分别染色胶质细胞和面神经元并计数。以CS、CystanC(CysC)、Iba-1或者F4/80抗体结合反应进行胶质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术后7 d,取两组含FMN的脑干,用HBG标记的CS、CysC和TNR抗体作Westernblot分析。术后7 d取两组含FMN的脑干,用Quickprep mRNA套装进行CS、CysC的RT-PCR定量分析。结果面神经离断后7 d,野生型胶质细胞包绕神经元,但CS-/-胶质细胞仅仅接触而不包绕神经元。免染结果提示,CS出现在野生型胶质细胞,而极少出现在CS-/-胶质细胞,CysC在两组均增加,同时,CS-/-胶质细胞对TNR的降解能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胶质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显示,神经离断后,CS在野生型FMN内明显增加,但CysC在两组中均增加。TNR在野生型FMN内明显减少。对chAT染色的面神经元统计显示,术后50 d,CS缺失造成了神经元存活率降低,与野生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面神经离断后,CS的缺失会使神经元容易死亡,CS在激活的胶质细胞内的表达对损伤的神经元的保护及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