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交锁髓内钉(RT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肱骨下骨折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带锁髓内钉组(A组)和钢板内固定组(B组),每组20例.分别比较两组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桡神经损伤、感染、术后患肢肿胀情况及术后肩关节功能等.结果:术后随访8~28个月,两组的临床愈合时间、放射学骨折线消失时间、术后感染率、肩关节功能评分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患肢肿胀时间、桡神经麻痹发生率均多于A组(P<0.05).结论:变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及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使用肌内效贴布、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理疗、常规理疗、外用药物四种方法。治疗前后参照肘关节功能相关量表评分标准,从疼痛、压痛、握力、关节功能等方面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四组患者疼痛、压痛、握力、关节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理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其余三组。结论:采用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理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优于其他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99-501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8~12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住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干预(耳穴压豆、盐袋冷敷、涌泉穴拍打、中药热奄包药外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3、5 d患肢肿胀值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VAS评分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5 d患肢肿胀值均低于术后3 d者(P<0.05);但两组间患者治疗后患肢肿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χ~2=4.043,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对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折治疗结合下肢可调负重支具辅助功能锻炼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术后的疗效。方法:77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康复组(A组,n=39)和支具康复组(B组,n=38),A组术后采取常规康复锻炼,B组术后采用下肢可调负重支具辅助下康复锻炼。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髋关节Harris评分、Singh指数评价术后疼痛缓解强度、髋关节功能恢复及骨质疏松情况,以及对比两组术后患肢负重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结果:B组术后第3个月VAS评分显著低A组(P<0.001)。B组术后第1和3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1)。B组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显著较A组短(P<0.001),以及患肢负重行走时间显著较A组长(P<0.001)。B组术后2和3个月骨折愈合X线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术后累积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01)。结论: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后,尽早在下肢可调负重支具辅助下规律、系统、适量功能锻炼,可缓解术后疼痛,加速骨痂生长和骨折愈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肢尽早负重行走和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骨折三期治疗方案,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肩关节Ne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后7d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3月时肩关节Neer评分显著改善,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术后患肢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开展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减少患肢肿胀,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荣芳 《吉林医学》2011,(11):2125-2126
目的:比较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同定22例(C组),锁定钢板系统内同定22例(A组),手法复位术22例(B组)。结果:C组患者全部愈合,愈合率为100%,C组的愈合率明显好于A组与B组(P<0.05)。A组与B组术后患肢肿胀时间为10周左右,超过C组,同时桡神经麻痹发生率也多于C组(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率高及功能恢复的特点,是一种比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刘胜平  刘国强 《吉林医学》2014,(36):8023-8024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25例胫骨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3例患者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术进行治疗;B组12例患者使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相关指标恢复情况。结果: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组其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钢板内固定术组75.6%(P<0.05)。结论:应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患者下地锻炼时间短,疼痛发生率低,更有利于术后恢复。术后骨折恢复速度快,踝关节功能恢复快,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经济适用,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的摆放、主被动运动、神经发育疗法、运动想像疗法等。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布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贴扎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评定上肢功能和改良Ba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够有针对性地缓解偏瘫后肩痛,可以作为常规康复训练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方法:收集肱骨外上髁炎的运动员患者59例,将其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CG,n=14)、体外冲击波治疗组(ESG,n=15)、肌内效贴治疗组(TKG,n=15)和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组(ES+KTG,n=15)。CG组采用安慰剂治疗,ESG组仅接受冲击波疗法,KTG组仅接受肌内效贴疗法,ES+KTG组采用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时间1次/周,共3周,其中贴布每周保留时间不少于24h。治疗开始前、每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1周后均评估主观感觉疼痛量表(VAS)、负重现实疼痛状况程度(PPI)和Mills征。结果:经过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疼痛及负重疼痛情况,其中体外冲击波治疗早期缓解疼痛较快,而肌内效贴治疗早期改善负重疼痛更好。而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能持续改善患者疼痛和负重疼痛,且其有效率最高,达86.7%。结论:肌内效贴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持续改善运动员肱骨外上髁炎的疼痛和负重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上肢骨折是临床创伤骨科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在手术治疗后,患者的患肢肿胀和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然而,针对患肢术中肿胀和疼痛,若不及时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延长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患者满意度,这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十分不利[1,2]。因此,如何促进上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及疼痛已成为创伤骨科护理的重点问题。以往临床多采用冰敷、正压循环等康复干预,虽然这些方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长时间的冰敷会在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依从性,难以达到预期的干预效果[3]。肌内效贴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骨折术后干预的一种新型方案,该方法在减轻患者的患肢肿胀及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4,5]。对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肌内效贴在减轻上肢骨折术后肿胀和痛疼效果,对2020年6月至9月在本院接受上肢骨折手术的8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右江医学》2019,(1):19-23
目的探讨无栓病房建立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的300例下肢骨折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下肢骨折围手术护理常规实施护理; 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的30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建立无栓病房及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患肢肿胀的疗效及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患肢周径和疼痛状况。结果术后第7天,观察组患肢肿胀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患肢周径和数字化疼痛评估法(NR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栓病房建立能减轻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和疼痛的程度,提高患肢肿胀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成人肱骨干骨折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带锁髓内钉与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88例,分为带锁髓内钉组39例,钢板组49例.临床评价和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桡神经损伤、感染、术后患肢肿胀情况及术后肩关节功能(Neer 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4~44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髓内钉组12.3周,钢板组13.4周;平均放射学骨折线消失时间髓内钉组9.9周,钢板组11.2周;术后感染率两组均为0;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髓内钉组优秀34例,良好5例,钢板组优秀49例.以上结果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髓内钉组术后患肢肿胀时间(11周)超过钢板组(4周),初次术后及取内固定术中钢板组均有发生桡神经麻痹者(5例),髓内钉组则无.结论 髓内钉及钢板内固定对于治疗肱骨干骨折均能提供稳定的内固定并愈合,但髓内钉内固定对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冷敷对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程度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早期冷敷。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12 h、1 d、2 d及3 d后,观察组肢体周径增加值、视觉模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冷敷有利于促进踝关节周围骨折伤术后患者患肢肿胀消退,且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加压滑动鹅颈钉(DHS)术后早期使用股四针(梁丘、犊鼻、伏兔、足三里)加电促进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试验组(股四针加电治疗组),对照组(非针灸治疗组)各30例,通过对局部疼痛的变化、大腿周径的变化、患肢肌力、首次下地时间、X片变化等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较之对照组在减轻局部疼痛,消除患肢肿胀,促进患肢肌力恢复,缩短下地时间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四周X片变化对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加压滑动鹅颈钉(DHS)术后早期使用股四针加电能明显促进患者减轻局部疼痛,消除患肢肿胀,促进患肢肌力恢复,缩短下地时间,但术后四周X片变化未能提示股四针加电对骨折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带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选取2002年6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成年人肱骨干骨折患者69例,其中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31例,钢板内固定治疗38例。临床及影像学评价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桡神经损伤、感染、术后患肢肿胀情况及术后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8个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髓内钉组11.8周,钢板组12.9周;平均放射学骨折线消失时间髓内钉组9.4周,钢板组10.8周;术后两组均未发生骨感染;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髓内钉组优29例,良2例,钢板组优38例。以上结果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髓内钉组术后患肢肿胀时间(11周)超过钢板组(4周),初次术后及取内固定术中钢板组均有发生桡神经麻痹者(5例),髓内钉组则无;髓内钉组未发生骨不连,钢板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骨不连接。结论:髓内钉及钢板内固定对于治疗肱骨干骨折均能提供稳定的内固定并愈合,但髓内钉内固定对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循环加压冷疗法治疗踝部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效果。 方法将62例踝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采用循环加压冷疗装置进行消肿治疗;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用冰袋进行消肿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估;测量固定点位置(内外踝周径)的肿胀值评估患肢肿胀程度。比较2组患处张力性水泡发生情况和术前等待时间。 结果随时间延长,2组患肢肿胀值、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试验组患肢肿胀值、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张力性水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等待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踝部骨折患者早期应用循环加压冷疗法,有利于减轻患处疼痛及软组织肿胀,降低张力性水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ChineseSherbalSfumigation)结合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40例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中药熏蒸作为对照组,另外20例患者采用中药熏蒸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作为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问卷(daily living ability questionnaire,ADL)和无痛握力值(pain-free grip strength,PFG),进行疗效分析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无痛握力值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肱骨外上髁炎,单纯的中药熏蒸和中药熏蒸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无痛握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但中药熏蒸结合肌内效贴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中药熏蒸。  相似文献   

18.
李翔  陈崔  郑天祥  谢友 《广西医学》2020,(23):3019-3022
目的探讨早期电热艾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电热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红外线照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与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早期电热艾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减轻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早期疼痛,并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在骨折三期实施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42例巩固骨折近端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术后三期开展中医辨证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三期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患肢优良率为85.71%(18/21),其中差的患者占14.29%(3/21)。对照组患者患肢优良率为61.9%(13/21),其中差的患者占38.1%(8/21)。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结论:针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三期开展中医辨证具有显著效果,减轻患者的局部肿胀情况,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循环驱动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及护理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使用循环驱动仪对减轻肢体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 设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在术后固定时间测量患肢大腿周径并与健肢比较。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循环驱动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性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第2、4、6天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应用循环驱动仪行辅助治疗,配合积极的护理,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