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燕萍  俞云 《全科护理》2023,(24):3451-3453
总结1例多发伤伴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病人行静-静脉体外膜氧合(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V ECMO)及长时间俯卧位(prone position, PP)通气治疗的护理经验,包括ECMO护理、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心理护理等。通过全方位计划、团队合作和针对性护理管理,本例危重多发伤病人经V-V ECMO支持,并在ECMO期间行俯卧位通气治疗37 h余,6 d后成功撤机,20 d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血管超声及腹部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围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 ECMO)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拟行V-V ECMO支持治疗的ARDS患者13例,分析超声在插管前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评估结果,以及在插管过程中、V-V ECMO支持治疗期间和脱机后对心脏及血管相关并发症监测情况。结果行V-V ECMO支持治疗的13例ARDS患者中,12例存活至脱机,8例存活至康复出院。V-V ECMO插管过程中,7例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套管末端位置;V-V ECMO支持治疗期间,2例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套管末端位置。并发症发生情况:V-V ECMO支持治疗期间血管超声提示2例套管周围血栓形成,腹部超声提示1例腹腔出血;脱机后超声心动图提示1例下腔静脉附壁血栓形成,血管超声提示1例插管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V-V ECMO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超声在V-V ECMO插管过程中、支持治疗期间及监测并发症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雁平  李春芳 《护理研究》2013,(28):3080-3082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又称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将病人的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氧合器)氧合后再输回病人动脉或静脉的中短期心肺辅助治疗,使心肺得到充分休息,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1]。随着技术不断的改进,已形成了静脉-静脉模式(V-V ECMO),静脉-动脉模式(V-A ECMO)两大应用模式。V-V ECMO可部分替代肺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采用V-V 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主要措施包括了俯卧位通气管理、镇静镇痛管理、ECMO管路管理、抗凝和凝血功能监测、桡动脉置管的管理、营养支持的管理、防治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以及材料技术学科的进步,其临床适应证逐步扩大,但循证医学证据并未明确该技术能带来患者的生存益处,对ECMO应用时机把握不准确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要想把握好ECMO的应用时机,充分理解适应证和禁忌证是基础,最优的常规治疗是前提,个体化评估是保证。本文将结合静脉静脉(vein-vein,V-V)ECMO和静脉动脉(vein-artery,V-A)ECMO的常见临床适应证,初步回顾与探讨ECMO的应用时机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指将病人的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膜式氧合器氧合后再用驱动泵将血液灌入体内,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支持,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1]。随着技术不断的改进,已形成了静脉-静脉模式(V-V ECMO),静脉-动脉模式(V-A ECMO)两大应用模式。V-V ECMO可部分替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静脉-静脉转流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及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3日—4月30日在本院(COVID-19定点医院)住院的11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采用V-V ECMO联合CRRT及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8.
总结1例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在静脉—静脉(VV)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基础上行静脉—动脉—静脉(VAV)ECMO的观察与护理,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监测,严密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合理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严密观察外周灌注,防止肢端循环障碍,该病人运用VAV ECMO治疗期间运作良好。  相似文献   

9.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当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导致心脏和(或)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时,予以维持生命的机械循环装置,主要分为静脉-动脉(V-A)和静脉-静脉(V-V)两种辅助模式[1]。V-V ECMO模式主要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辅助支持治疗。研究指出,ECMO治疗的非肺部原发性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存活率及3个月以上存活率均有明显提高[2]。  相似文献   

10.
丁迎新  赵娟 《护理研究》2007,21(7):1969-1970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nation,ECMO)是将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膜肺氧合后再灌注体内,通过长时间的转流,对呼吸或循环系统衰竭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支持,维持机体适当的氧供和去除俸内的二氧化碳以保证机体代谢。随着技术不断的改进,已形成了静脉静脉模式(V-V ECMO),静脉一动脉模式(V—A ECMO)两大应用模式。V-V ECMO可部分替代肺脏功能;V—A ECMO不仅可支持肺脏功能,还可替代心脏功能。我科收治CABG术后呼吸衰竭病人1例,应用V—V ECMO治疗,使呼吸衰竭及时得以改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5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在呼吸机辅助吸入氧浓度(FiO2)1.00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70~0.85.男3例,女2例.5例患者分别经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采用V-V模式ECMO转流进行肺功能辅助,膜肺氧流量与血流量比为2~1∶1,吸入氧浓度0.21~1.00;呼吸机氧浓度0.30~0.70,呼吸末正压(PEEP)5~10 cm H2O;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60~250 s;在ECMO撤离观察期间关闭膜肺气体,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无明显变化后即可停ECMO并拔管,继续呼吸机辅助.结果 5例患者辅助时间48~330 h,平均178.2 h;ECMO辅助流量2.4~4.0 L/min;ECMO撤离观察时间4~24 h.4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过渡到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V-V模式ECMO转流可以为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肺功能辅助,为患者过渡到适宜呼吸机辅助的状态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指机体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急性损伤因素影响下,24 h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与原发病损有或无直接关系的系统或器官的可逆性功能障碍[1]。相关文献报道[2],MODS的病死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生命安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原理是将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之后再回到静脉(V-V ECMO)或动脉(V-A ECMO),V-V ECMO是迄今为止最前沿的辅助肺脏治疗手段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移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ICU实施PICC置管病人的资料,对病人的一般资料和置管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92例ICU实施PICC置管病人中18例PICC导管尖端发生移位,PICC导管尖端移位发生率为19.6%。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4种药物同时泵入、俯卧位治疗、术侧肢体活动是PICC尖端移位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CU使用PICC的病人,当实施ECMO治疗、多种药物同时泵入、俯卧位治疗且病人术侧肢体自由活动时,医生和护士应高度警惕PICC尖端移位发生,适当增加X线导管尖端显影检查,以及时发现尖端移位,及时校正尖端位置,确保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4.
急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eraneOxygenation,ECMO)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危重患者采用动脉-静脉(A-V)模式或静脉-静脉(V-V)模式进行ECMO救治的护理资料。结果:成活27例,死亡21例,死因主要为原发病不能控制及治疗(4例)、脑死亡(3例)和并发症(14例)。结论:ECMO是救治严重呼吸、循环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严密的监护和有效的护理是保证ECMO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是一种当疾病或器官功能障碍导致心脏和(或)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时, 予以维持生命的机械循环装置, 主要分为静脉-动脉(V-A)和静脉-静脉(V-V)两种辅助模式[1]。V-V ECMO模式主要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 A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的辅助支持治疗。研究指出, ECMO治疗的非肺部原发性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存活率及3个月以上存活率均有明显提高[2]。由于ECMO技术操作复杂、医疗成本较高, 且存在出血、血栓、医院感染等严重并发症[3], 临床医务人员在选择患者时应谨慎考虑ECMO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时重点考虑和评估患者可能的预后。近年来, 国外学者关于ECMO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预后预测研究较多, 而我国在此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围绕ECMO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基本内容、预测因素、效果、局限性等内容展开综述,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症呼吸衰竭患儿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应用ECMO治疗的重症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因素、置管方式及机械通气方式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12例患儿中重症肺炎5例,原发病为肺炎合并高碳酸血症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毒物中毒合并肺部感染及肺出血1例,ECMO前机械通气时间0.5~476 h;采用静脉-动脉(venoarteria, VA)-ECMO治疗10例,静脉-静脉(venovenous, VV)-ECMO治疗2例,ECMO运行时间5~354 h;6例联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6例联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及间断俯卧位通气;治疗后死亡5例(41.7%),好转7例(58.3%)中5例(41.7%)发生ECMO相关并发症。结论重症呼吸衰竭患儿应用ECMO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结合多种预后影响因素可更好地把握适应证,联合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本院应用静脉-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V ECMO)救治各类危重症患者的指征及切换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重症医学科(ICU)于2016年4月至2022年4月应用V-A-V ECMO救治的8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0.25±15.02)岁。8例患者行ECMO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30.75±10.50)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13.75±2.92)分;ECMO时长(89.00±72.43)h; 4例患者死亡。8例患者中有3例V-A模式转换为V-A-V模式,1例V-V模式转换为V-A-V模式,4例患者初始即选择了V-A-V模式。结论 V-A-V ECMO作为一种特殊ECMO策略,可以用于治疗同时存在呼吸循环衰竭的患者,V-A-V模式的转换应根据患者需要的支持情况而定,而在特定的患者中,尤其是初始病因不明者,V-A-V模式也可以考虑作为初始设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肺移植术治疗对终末期肺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我院开展的87例ECMO辅助肺移植术治疗的终末期肺病患者,其中44例行静脉-动脉(V-A)转流为VA-ECMO组,43例行静脉-静脉(V-V)转流为VV-ECMO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影响终末期肺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VA-ECMO组平均肺动脉压及重度动脉压占比显著高于VV-ECMO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高于VV-ECMO组,ECMO流转时间显著低于VV-ECMO组(P<0.05);两组术后PGD率、术后72 h内休克率、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术后6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动脉压、ECMO转流时间、术后PGD、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是影响终末期肺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CMO辅助肺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肺病采用V-A转流和V-V转流患者短期预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肺动脉压、ECMO转流时间、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护理流程表。方法通过查阅指南和文献,设计ICU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联合俯卧位通气患者标准化护理流程表,将标准化护理流程表应用于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患者中,对比该标准化护理流程表使用前后的护理操作情况。结果标准化护理流程表能规范护士操作流程,护士实施俯卧位通气用物准备时间、翻身时间都低于标准化流程操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流程表应用于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有助于规范静-静脉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20.
体外膜肺(ECMO)目前已成为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通过体外设备,较长时间全部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使心肺得以充分休息,以争取心肺病变治愈及功能恢复的时间,是恢复呼吸循环的一种有效治疗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已形成了静脉-静脉模式(V-V)和静脉-动脉模式(V-A)两大应用模式[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