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岩  崔霞 《中医学报》2020,35(3):539-542
小儿易被将养过温,进食亦无节制,常恣食肥甘厚味,积久化热,易生热证。根据中医理论,热证实证当需泻之。剌络放血疗法可以祛除瘀血及阻滞经络之病邪,使经络调畅、阴阳调和,主要治疗阳热证、瘀血证等,可广泛应用于儿科。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多因火热毒邪蕴结咽喉所致,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椎穴及少商穴刺血方法,使邪热外出、表邪遂解;邪热闭肺是小儿肺炎的基本病机,在药物治疗之外,可选用大椎穴及肺俞穴刺血拔罐,使热随血出;霰粒肿多因痰热搏结于目胞之上所致,可采用耳尖穴刺血方法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夜啼多因心热、惊恐所致,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泻心火以安神,使睡眠得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全书中共有33条涉及到针灸疗法,明确提出的穴位有风池、风府、期门、肺俞、肝俞、关元和大椎穴。笔者以“期门”穴为例,谈一下其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期门乃足厥阴经的末穴,为肝之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之会。十二经气血运行始出于手太阴肺经之云门而终入于足厥阴肝经之期门,如是循环,故期门穴为气血归入之门户,针刺期门有着泻肝实、清肝热、清血室邪热之功效。《伤寒论》中共有6条原文涉及到应用“期门”穴治疗病证。主要有伤寒病中的肝邪乘脾、肝邪乘肺、热入血室和误用汗法后热邪入于肝经的谵语,以…  相似文献   

3.
委中穴,又名郄中.系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足太阳膀胱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是刺血较为理想的穴位,多年来,我在临床上常以委中穴刺血为主,结合辨证取穴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泄热祛邪治伤暑:例1:史某某,男,35岁,工人,2002年7月27日初诊.患者于盛夏之季,烈日当空,连续电焊作业.今年起渐感四肢乏力,倦怠嗜睡.继则身热无汗,肩背部板滞,头晕且胀,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而少,四肢发冷.苔白腻,脉浮数,辨为伤暑.即刺大椎以重泻不留针,后从大椎穴起沿脊柱两侧拔罐八只,再取三棱针刺委中出血数滴,片刻诸症消失,体力恢复正常.按:伤暑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热病.多由暑热之邪内郁,不得外泄所致.大椎为督脉经经穴 ,又属诸阳之会.重泻大椎穴,并于背部拔罐,以表散阳邪而解郁热.委中乃足太阳经之合穴,取委中刺络出血,以疏通太阳之经气,泄脏腑之里热.本例取穴,上下相配,表里同治,故能奏效于俄顷.  相似文献   

4.
血热病多由邪热入于血分,如外感温热病邪入于血分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所致。另外,若因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久化热伤及血分,亦可导致血热病变。由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或使血行壅聚,伤阴耗液,表现为热盛动血或局部血行壅滞,血热之邪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泛于肌表而发为皮肤病。  相似文献   

5.
孙志教授善以《黄帝内经》为指导,针药结合,因人因病施治,将下腰痛以经络为基础进行分型,临床以辨经络为主,辨证型为辅。治法以毫针选穴留针为主,同时根据病情需要结合温针灸益气散寒,火针温阳通脉,药物补虚泻实,点刺放血祛瘀通滞等。寒证以灸法,多取背腧穴以温针灸益气温阳,或以火针温阳通脉;热证以采血针疾刺;瘀血以三棱针或采血针放血;虚证或湿盛时以中药调之。针灸基本取穴以局部取穴配远端五输,临床疗效较好。整理案例几则以探讨其治则、治法、针灸选穴。  相似文献   

6.
大椎穴为督脉的腧穴,能够治疗本经的病变,但由于大椎穴与诸阳经相交会,又可以治疗太阳、阳明、少阳经的病变,<针灸甲乙经>中始有记载:"为三阳、督脉之会".由此可见,手足三阳经均与督脉相交于大椎穴,因此历代医家、都认为"大椎为诸阳之会"针之泻之可清诸阳经之邪热盛实,通督解痉:补久灸之可壮全身之阳,固卫安营,故此穴为调整全身机能的要穴,其临床应用范围甚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此穴:  相似文献   

7.
<正>冬春季是流感的多发季节,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可引起伴有发热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可分邪袭卫表证(风寒证、风热证)和邪热犯肺证(热毒证、痰热证)。邪热犯肺证中的痰热证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上,热势不退,咳嗽,咳痰量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咳时胸痛,呼吸困难,面赤,口干而黏,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治  相似文献   

8.
认为《内经》所论刺血疗法的目的在于泻血祛邪以复正气,主治病证主要为经络病和脏腑病两大类,刺血方法包括刺瘀血络脉、病变部位和相关穴位三个方面,同时对出血多少的标准和刺血后的反应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内经》刺血疗法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内经》所论刺血疗法的目的在于泻血祛邪以复正气,主治病证主要为经络病和脏腑病两大类,刺血方法包括刺瘀血络脉、病变部位和相关穴位三个方面,同时对出血多少的标准和刺血后的反应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泻络法又称刺血络,为现今所指的刺络疗法或刺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梅花针等器具刺破病人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有关泻络法的最早记载在现存文献中当是《五十二病方》,其颓病类记载:“颓,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石巳)(砭)穿其[隋(睢)]旁。”而详细论述则首推《内经》。《内经》中涉及泻络法的篇章达34处之多,虽有些零乱,但对泻络法的作用、根据、施术工具、施术原则、方法、临床运用及禁忌等均有阐述。《内经》认为许多疾病的生成是由于邪客经络,经气流注受阻,血瘀气滞而致,如《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即然经络瘀阻可以生病,那么去瘀除陈便可治病。正象《素问·调经论》所言:“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