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娩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60例临产妇(分娩组)与8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TT、Fbg及D-D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分娩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9.44±0.90)s、(29.86±6.20)s、(13.41±1.86)s、(3.28±0.87)g/L、(1.08±2.23)mg/L,对照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12.24±1.08)s、(30.18±3.19)s、(16.31±1.03)s、(2.55±0.53)g/L、(0.27±0.08)mg/L。与对照组比较分娩组PT和TT均明显缩短(P<0.01),D-D和Fbg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应建立孕妇分娩前凝血各项指标和D-D的正常值参考区间,并常规检测分娩前的凝血功能和D-D,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对严重创伤患者D二聚体(D-D)的变化与凝血功能进行探讨。方法以51例健康人(R1)组为对照与152例严重创伤患者(R2)组比较,又将152例患者组分为车祸、多发伤(R3)组,外伤性脑出血(R4)组,外伤性骨折(R5)组,分别监测其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D-二聚体(D-D)。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2、R3、R4、R5组分别与R1组比较:各组T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bg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除R5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除R4、R5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2、R3组中D-D、Fbg、PT、PLT含量明显升高(P〈0.01);R4组中Fbg、PT含量明显升高(P〈0.01)、D-D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5组D-D含量明显升高(P〈0.01)、Fbg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T、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的异常以及Fbg的升高对各类严重创伤性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判断均具有参考价值,而PT、PLT的改变在不同类型的严重创伤性疾病中的变化不同,提示在严重创伤疾病中D-D和Fbg的检测可以作为首选筛查试验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时选择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检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分析两组PT、TT、FIB等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研究组研究组PT(14.84±0.82)s、TT(18.83±2.11)s、FIB(4.35±1.90)g/L、D-二聚体(2.39±0.04)mg/L、APTT水平(18.8±4.21)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较高,对观察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脂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按病程分为进展型脑梗死组(43例)和完全型脑梗死组(5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胶体金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PT、TT、APTT水平均低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D-二聚体水平则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PT、TT、APTT水平及Fib、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均高于完全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完全型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型脑梗死组患者血脂TC、TG、LDL-C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凝血指标、D-二聚体与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病情相关,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变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回顾性分析78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血浆D-二聚体及NT-proBNP水平测定,观察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表达。结果: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UA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血浆D-二聚体及NT-proBNP水平不仅能发现早期ACS,还可以反映冠脉损伤程度,对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在胃癌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胃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上述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确诊。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本文所选对象均取清晨空腹抗凝血浆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胃癌组PT、APTT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T较对照组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发生紊乱,检测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对其病情观察和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伤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创伤骨折患者受伤部位血管组织损伤,受炎症、水肿、凝血等的影响容易导致严重的血液淤滞,术后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创伤骨折患者非预期死亡的主要因素[1].因此对创伤骨折患者机体凝血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2],同时D-二聚体(D-D)水平可有效预测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以6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按照病情将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n=15)、慢性肝炎组(n=26)、肝硬化组(n=10)、重症肝炎组(n=9).检测四组凝血四项指标及D-D水平,分析其与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 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D-二聚体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urie-Salmon(DS)分期系统判定患者疾病临床分期,并分为Ⅰ期、Ⅱ期及Ⅲ期三组,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值及其他实验室指标,采用双变量Kendall的tau-b(K)直线相关性分析凝血四项、D-D值与MM患者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根据DS分期法,70例MM患者中临床分期Ⅰ期31例(44.29%),Ⅱ期24例(34.29%),Ⅲ期15例(21.43%);Ⅰ期MM患者FIB、D-D、β2-MG、CRP值低于Ⅱ期、Ⅲ期MM患者,且Ⅱ期患者FIB、D-D、β2-MG、CRP值低于Ⅲ期M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Kendall的tau-b(K)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FIB、D-D、β2-MG、CRP值与MM患者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P<0.05)。结论FIB、D-D与MM患者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经心血管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平均年龄(63.40±5.70)岁;体检者150例,平均年龄(47.40±7.60)岁;健康志愿者30例,平均年龄(20.30±3.50)岁。SIEMENS 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L水平,>3.12 mmol/L为阳性;SYSMEX CA7000血凝仪测定D-D水平,>0.6 mg/L为阳性。结果 LDL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237,P<0.05);冠心病组与体检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LD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D水平同时明显升高(P<0.05)。冠心病患者中LDL水平的阳性率为75.3%;而D-D水平的阳性率为97.3%。体检组中LDL水平的阳性率为18%;LDL阳性体检者中D-D水平的阳性率为48.1%;LDL阴性体检者中D-D水平的阳性率为1.63%。结论 D-D的检测可以提高LDL水平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的血浆D-D水平。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病程演变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体积大小、病程演变的一种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探讨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机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室凝血功能指标.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CA6000全自动血凝仪对2010年7月一2011年6月我院48例脑梗死与45例正常体检的标本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均存在动态变化,观察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治脑血管疾病提供客观实验室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凝血系列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50例在我院进行产检的孕妇,按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期:早孕、中孕、晚孕,严格按照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集、分离和分析血液。比较不同孕期凝血系列和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在不同孕期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期组分别与早孕期组和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孕期组分别与中孕期组、早孕期组及对照组比较,PT和APTT缩短明显,FBG和D-二聚体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妇女在妊娠期间进行凝血系列四项和D-二聚体的动态检测,有利于预防血栓性疾病及产后大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联合D-二聚体(D-D)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1年6月三明市第二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乙型肝炎未肝硬化的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D水平,比较观察组凝血四项及D-D水平正常和异常患者的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D-D、PT、APTT、FLB及TT均高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FIB低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P<0.05);D-D、PT、APTT、FLB及TT指标正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低于异常的患者(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未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代偿性肝硬化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其凝血四项与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凝血四项与D-D水平异常的患者出血率显著高于凝血四项与D-D水平正常的患者。通过凝血四项与D-D水平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出血风险,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D-二聚体(DD)、血小板体积数目(MPV)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枝江市中医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体检的10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DD、凝血功能指标(FIB、TT、APTT、PT)以及MPV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血清DD、MPV及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对ACI患者的病情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浆FIB、DD及MP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照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的ACI患者FIB、DD及MPV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MPV、FIB及DD截断值分别为7.79 fL、3.51 g/L及0.80μg/mL,MPV、FIB及DD对于ACI患者病情预测效能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0.883、0.968,以DD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 DD、FIB及MPV在AC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显著,三者对预测ACI的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康医学》2017,(19)
目的:分析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和临产期,采用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四项指标,比较不同妊娠时期D-二聚体含量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D-二聚体从妊娠早期到临产期逐渐升高(P<0.05);Fbg水平在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明显大于妊娠早期(P<0.05),妊娠中期和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明显高于晚期(P<0.05);TT水平在整个妊娠期间无显著变化(P>0.05);PT水平从早期到临产期进行性缩短(P<0.05);APTT水平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均明显低于早期(P>0.05),临产期明显低于晚期(P<0.05)。结论:观察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及时预防孕妇血栓、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