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防止膀胱扩大术后单层回肠浆肌层挛缩及肠粘膜再生,将18只犬分为3组进行了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术后临床观察半年并行尿流动力学、病理学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发现:应用去粘膜技术可完全去除肠粘膜而无再生;双层回肠浆肌层材料及保留膀胱粘膜可较好地克服术后膀胱挛缩。 相似文献
2.
3.
为防止膀胱扩大术后单层回肠浆肌层挛缩及肠粘膜再生,将18只犬分为3组进行了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实验研究。术后临床观察半年并行尿流动力学、病理学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发现:应用去粘膜技术可完全去除肠粘膜而无再生;双层回肠浆肌层材料及保留膀胱粘膜可较好地克服术后膀胱挛缩。 相似文献
4.
三种不同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三种不同术式的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并观察疗效。方法1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膀胱扩大手术。其中7例(10侧)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2例行自体膀胱扩大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扩大术。术后随访1~42月,经B超或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肾功能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与术前比较,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患者肾积水明显缓解或消失;4例血清肌酐明显下降;10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均消失,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明显改善。自体膀胱扩大中的1例脊膜膨出患者,术后1月膀胱容量增加了13 mL,但顺应性改善不明显;另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神经过反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接受输尿管膀胱扩大术的1例隐性骶裂患者,术后膀胱容量增加显著,肾积水状况改善,血清肌酐下降。本组9例患者术后均能掌握并坚持自行间歇导尿术。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仍然是目前神经源性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治疗的金标准。有返流性巨输尿管的患者(尤其小儿)可选择输尿管膀胱扩大术。自体膀胱扩大术的选择要慎重,相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来说其容量扩大有限,疗效尚待大样本长期的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道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该院就诊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膀胱自扩大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肠道膀胱扩大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疗效。方法:6例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患者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及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其中脊髓损伤3例,脊髓栓系3例。术后均自行间歇清洁导尿。结果:6例患者术后B超示肾积水,较术前缓解或消失,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尿动力学示膀胱容量为458.6±37.2m l,充盈期末膀胱内平均压为17.8±4.6cmH2O,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出现泌尿系感染,1例出现肠粘液堵管,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有效地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充盈期末膀胱压力,使患者有一个安全的储尿环境,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最佳选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8.
调节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进行尿流改道。回肠段逼尿肌功能加强术是目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我科自 1990年起先后对 2 0例患者进行此手术治疗。经过细致入微的围手术期处理 ,极大激发了患者的生活信心。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 ,男 15例 ,女 5例 ,年龄最小 9岁 ,最大 70岁。骶椎裂 6例 ,外伤性腰椎骨折 4例 ,糖尿病并发神经炎 2例 ,余为腰骶椎混合裂。1.2 手术方法 游离并保留原膀胱。取回肠 2 0~ 2 5cm ,…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过程中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的疗效。方法:对近几年在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挑选30例经保守治疗失败的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患者,并对其使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参与本次研究的病人需经过尿动力学检查、尿道膀胱镜以及膀胱造影进行确诊后方能进行手术。手术使用15至20厘米乙状结肠扩大膀胱,若患者有膀胱输尿管返流则需先进行相关手术,治疗结束后要定期寻访,对剩余尿量50ml以上或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的辅助治疗。对病人治疗前后输尿管返流、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容量、肾功能以及尿失禁发生率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并对病人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转归以及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30例病人在手术完成后,膀胱安全容量经由膀胱造影反应显示其容量增大,同时病人血清肌酐也恢复其正常水平;同时有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有所减轻。患者经由护理引导下大部分可以自行清洁导尿。结论:针对患者的膀胱容量问题,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以很好的进行解决,使膀胱充盈期的压力得到有效地降低,保证病人储尿环境的安全性,在临床对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进行治疗的有效方式,但治疗后或伴有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求一种理想的肠代膀胱重建的方法,设计并建立腹膜自体移植回肠膀胱重建的小型猪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取封闭饲养的雌性成年实验用小型猪6只,体重28~33 kg,在全麻下行回肠浆肌层腔外直接剥离术+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重建手术(将选取的自体腹膜覆盖于带血供的回肠浆肌层表面制备成复合游离瓣膜,将其与膀胱残垣进行吻合修补重建新膀胱),术后5 d拔除双侧输尿管导管,7 d拔除气囊支撑尿管,观察排尿情况。术后12周在麻醉下行膀胱造影及尿流动力学检查,之后予安乐处死动物,取出膀胱标本进行常规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结果将6只猪进行手术实验,6只动物术后正常存活,无1只死亡,无腹膜炎、肠梗阻或尿瘘等并发症发生。移植腹膜-回肠浆肌复合游离瓣膜均全部成活,术后拔除尿管观察动物排尿可,黄清,与术前对比无差异。术后膀胱形态及功能与术前比较无差异。病理学显示,术后12周可见重建膀胱部位所覆盖腹膜完全被尿路移行上皮取代,未见回肠上皮细胞再生与残留。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重建膀胱部分移行上皮完整致密、排列整齐,吻合交界处膀胱黏膜移行细胞连续,无中断及错位。结论在动物(猪)腔外回肠浆肌剥离与自体腹膜移植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