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电图T波及QT离散度(QTd)变化对判断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的价值。方法:56例AMI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情况及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组冠脉再灌注率62.7%,未倒置组冠脉再灌注率31.6%,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溶栓成功组QTd与溶栓前及失败组比较,显著缩短(P〈0.01)。结论:AMI静脉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及QTd明显缩短可作为冠脉再灌注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旨在探讨ST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2005-02-2009-07住院的42例AMI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ST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9例,其中22例溶栓治疗成功,7例溶栓治疗失败)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组13例,观察P-选择素的变化.结果 ST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与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选择素水平在发病6、12、24、72 h、7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病12、24、48 h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再通组在发病6h左右P-选择素水平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24 h基本恢复正常;而溶栓失败组在12h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在24 h时水平仍较高,72 h恢复基线水平.结论 P-选择素的变化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P(s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及早期抗栓治疗对它的影响。方法: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作6 h内入院患者18例,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发作6、12、24、48、72 h的sP选择素,并同时测定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浓度。所有患者在入院时进行阿司匹林加噻氯吡啶联用低分子肝素抗栓治疗,另选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1例及非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结果:(1)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sP选择素的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患者组(167.4±18.1 ng/ml vs 75.4±6.8 ng/ml vs 67.9±7.7 ng/ml,P<0.001);症状发作12 h、24 h sP选择素浓度仍维持在高水平(180.2±16.6 ng/ml,160.4±14.5 ng/ml);发病48 h、72 h.sP选择素浓度与对照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C反应蛋白即升高,24 h达高峰,72 h后仍高于正常。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6 h 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早期抗栓治疗使P选择素在24 h后下降,第48小时达基线水平,但不能完全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溶栓治疗对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264例首次Q波AMI患者按有无接受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1例、非溶栓组145例;溶栓组根据溶栓治疗成功与否又分为溶栓成功组68例和溶栓失败组51例。264例均在起病14日后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和HRV分析。结果:(1)溶栓成功组HRV时域分析指标24小时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24小时内每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24小时内每5分钟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差值超过50ms的R-R间期在一定时间内的百分比及频域分析指标总能谱、低能谱、高能谱均大于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P<0.01),溶栓成功组频域分析指标低能谱/高能谱比值小于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P<0.01);(2)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所有HRV分析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早期溶栓治疗成功能改善病人的HRV,提示AMI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35例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张燕  伍卫  张旭明  胡晖 《新医学》1998,29(1):18-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Q篱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观察了溶栓、非溶栓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溶栓成功组(12例)溶栓后2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8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15例)治疗后7天-14的QT离散度较治前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天-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探讨QTcd与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静脉溶栓的AMI患者63例,分别测量溶栓成功组与失败组QTd,QTcd;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对并发各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QTcd进行对照比较。结果63例接受静脉溶栓患者中,39例溶栓成功,24例溶栓失败。成功组治疗前后比较,QTd,QTcd明显减小(P<0.05);失败组治疗前后比较,QTd,QTcd增加(P<0.05)。溶栓治疗后共有34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各型室性心律失常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溶栓治疗成功,可使AMI后QTd、QTcd显著降低。QTcd越大,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机会也越大。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小时、24小时、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观察脑内及其它系统有无出血并发症.结果溶栓后2小时瘫痪肢体肌力提高3级4例,2级8例,1级7例,无变化4例,其中4例24小时内临床症状反复;1个月时,发病4小时内溶栓组与4小时至6小时内溶栓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ESS)升高更明显,前者P<0.01,后者P<0.05,本组有1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后出现非症状性出血性脑梗死,3例于溶栓结束后出现轻微齿龈出血,无1例死亡.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其疗效较肯定,溶栓开始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应用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及心梗相关动脉再通后对QTd的影响。方法 :回顾 12 5例成功接受PTCA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的心电图测量 ,对比分析10 6例不适合或因各种原因未行PTCA或溶栓患者 (对照组 )不同时间QTd的变化。结果 :PTCA再通组同对照组比较术前QTd、QTcd均明显延长 ,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TCA组术后 2 4小时、3天QTd、QTcd同本组术前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5 ) ,同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对于AMI患者 ,成功PTCA后QTd和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65例,随机分为支架取栓治疗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其中支架取栓治疗组35例,静脉溶栓治疗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线资料、血管再通率、治疗后24小时、14天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90天神经功能恢复评分(mRS)、治疗期间颅内出血转化、临床死亡率等,评估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支架取栓组治疗后24小时、14天NIHSS评分较静脉溶栓组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90天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mRS 0~2分)支架取栓治疗组(54.28%)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24.33%)(P<0.05),支架取栓治疗组血管再通率(85.7%)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16.67%)(P<0.05);两组间的总颅内出血转化风险及各亚型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效果较静脉溶栓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发病6h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抽取血标本送检,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溶栓2h后,评估溶栓成功率,基线Lp-PLA2水平溶栓成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前壁心肌梗死48例,下壁心肌梗死32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2例,右室和后壁心肌梗死共1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Lp-PLA2均升高;溶栓2h后,共有38例(35.8%)溶栓成功,其余68例(64.2%)溶栓失败,两组患者基线hs-CRP和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提示hs-CRP与溶栓成功率不相关(r=-0.17,P=0.084),而Lp-PLA2与溶栓成功率呈负相关(r=-0.36,P=0.013)。结论血浆Lp-PLA2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前后炎症反应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男36例,女24例,分为3组:①溶栓治疗24小时内NIHSS评分减少大于或等于4分为溶栓治疗成功组,共有36例;②溶栓治疗24小时内NIHSS评分改善小于4分为溶栓治疗不成功组,共有11例;③采用改善循环、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为常规治疗组,共有13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炎症反应指标(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与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溶栓治疗成功组与其他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炎症反应指标与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相关.治疗前NIHSS评分越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越多,在发病后第2、3天明显(P<0.05);体温升高在第3天明显(P<0.05).与其它两组比较,溶栓治疗成功组在治疗后1d、6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下降;在治疗后第2d体温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白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越严重,炎症反应越明显,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超早期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显著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诊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阿替普酶组32例和尿激酶组30例,阿替普酶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心电图ST段回落率等。结果:阿替普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比尿激酶组的70.0%更高,P<0.05;阿替普酶组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两组溶栓后30 min的血管再通率差异不明显,P>0.05,阿替普酶组溶栓后60 min、90 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尿激酶组,P<0.05;阿替普酶组治疗7 d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尿激酶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的效果更优,有助于快速开通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促进心功能改善和ST段回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联合尼可地尔的治疗方案是否能够提高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入选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行溶栓治疗的急性 STEMI 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尼可地尔组在确诊后即刻口服尼可地尔20 mg,之后5 mg 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常规进行溶栓治疗,观察两组住院期间的心肌损伤程度,ST 段回落,急性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功能状况,以及随访6个月的心功能状况及随访期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121例患者,尼可地尔组64例,对照组57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溶栓后4、12、24小时监测的肌钙蛋白 I(cTNI)水平显示,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尼可地尔组 cTNI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溶栓后监测的患者心电图 ST 段回落情况显示,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尼可地尔组 ST 段回落明显大于对照组;急性期 Curtis-Walker 评分≥3分的比例尼可地尔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尼可地尔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口服尼可地尔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急性 STEMI 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减少心肌损伤,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首次AMI患者 ,7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6 2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和住院期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3.2 % ,梗塞相关血管 (IRA)达到TIMIIII级血流者为 6 4 .3% ;直接PTCA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均达TIMIIII级血流。AMI后 2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溶栓组为 5 0 .4± 13.3% ,直接PTCA组为 6 3.8± 9.4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2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TCA组 (5 4 .3± 8.2vs 6 3.8± 9.4 ,P <0 .0 5 )。溶栓组中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者其AMI后 3、6个月的LVEF始终低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PTCA者为 18.3%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2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TCA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组因IRA未能开通或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T 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 (32 .4 %vs 0 % ,P <0 .0 5 )。结论 :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TCA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院内死亡率。补救PT  相似文献   

15.
周小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09-1711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27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再灌注治疗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 h、2~7d测量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再灌注治疗组QTd差异有显著性(P<0.01),PCI组与静脉溶检再通组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静脉溶栓未通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BNP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接受急诊冠脉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患者,于入院即刻及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之间BNP的差异,BNP与ST段回落、出院时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PCI组与溶栓治疗组相比,12~24h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ST段回落更好(P0.05);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患者12~24h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较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及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再灌注治疗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1)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BNP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72例接受急诊冠脉介入(PcI)或溶栓治疗的患者,于人院即刻及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之间BNP的差异,BNP与ST段回落、出院时心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PCI组与溶栓治疗组相比,12-24h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ST段回落更好(P〈0.05);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患者12~24h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PCI较溶栓治疗能显著降低发病12-24h测定血浆BNP水平及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王燕 《全科护理》2013,11(21):1937-1938
[目的]总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式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本院进行静脉溶栓的病人47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病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针对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临床症状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对照组实施一般的护理。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溶栓成功率为95.8%,对照组为78.3%,观察组的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让病变血管的血栓溶解后再通,使濒死的心肌恢复功能。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增加临床疗效,大大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对于评价溶栓效果及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78例首发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分为rhBNP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 h血浆NT-proBNP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的心功能和左室重构变化.结果 治疗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rhBNP组血浆rh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hBNP组LVEF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出院后1个月时,rhBNP组LVEF值较对照组仍明显升高(P<0.05),而rhBNP组LVEDV及△LVEDV%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rhBNP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延缓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ST改变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使用过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溶栓治疗的对照分析。结果:对溶栓后ST段回降率分析发现P〉0.05,表明两组溶栓药物对ST回降率影响差异不大。t-PA溶栓治疗46例ST段2小时回降率54.35%,略高于UK治疗组47.37%,6小时ST回降率以UK疗效优于t-PA,12~24小时后ST回降率以t-PT疗效稳定持久。结论:t-PA与UK对早期(24小时内)ASTEMI溶栓治疗均有效,t-PA的溶栓作用显效快,疗效确定,并发症少。UK6小时内静脉溶栓效果肯定,是目前基础医院无法开展介入治疗、选择溶栓方案时简便有效的方法,UA溶栓时间窗局限,远期效果较t-PA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