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及放疗加激素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放疗加激素的疗,结果:62例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率为91.9%,50例有脊髓压迫症状的缓解率为66%,结论:脊柱转移瘤虽然预后很差,但是如能给予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可延缓或防止瘫痪,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对63例早期ANFH患者(一期48例,二期15例)行选择性动脉灌注治疗。结果:1期ANFH患者疼痛缓解率100%,2期ANFH患者疼痛缓解率93.3%,总有效率98.4%。结论:对于早期ANFH患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疗效高的特点,并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尿道电切和保守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治疗方法。方法80例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尿道电切治疗40例,保守治疗40例。随访12月,对症状缓解率及膀胱镜检查治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尿道电切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尿频、尿急缓解率分别为47.4%(18/38)和54.1%(20/37),血尿缓解率分别为81.0%(17/21)和75.0%(15/20),下腹胀痛缓解率分别为64%(16/25)和66.7%(18/27),膀胱镜检查治愈率分别为40.0%(16/40)和32.5%(13/40);两组均无癌变病例。结论早期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就症状缓解而言,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4.
髓核成形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采用ArthroCare 2000射频汽化仪对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髓核成形术。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A组),平均年龄47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B组),平均年龄36岁。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采用症状缓解率(VAS评分)和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A组术后即刻症状缓解率平均为68%,主观满意度优良率达95%,B组术后即刻症状缓解率平均为61%,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A组平均随访17.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49%,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63%。末次随访时B组39例中16例症状接近术前,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3l%,其中5例接受了开放手术。结论:髓核成形术创伤小、安全,治疗包含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欠稳定。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收治的腰椎后路手术患者903例临床资料,男587例,女316例,平均年龄36.7岁(18~78岁),术前诊断均依据患者术前主要症状、体征及相应的影像学结果确定,根据不同诊断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治疗,对其中发生的早期并发症(术后2周内)进行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903例中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者76例78例次(8.6%),其中2例女性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并发症。主要包括神经根刺激症状(占早期并发症的64.1%),多数患者症状经对症处理,于4~30d(平均10.1d)得到缓解;消化道症状(11.5%),除2例给予灌肠外,其他均对症处理3~10d(平均6.8d)后缓解;切口深(浅)部血肿(5.1%)、脑脊液漏(5.1%)、尿潴留(3.9%)、切口深部感染(2.6%)、下肢深静脉血栓(2.6%)、肺栓塞(2.6%)、泌尿系感染(1-3%)及皮下脂肪液化(1.3%)等,所有并发症均获得良性转归。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影响手术疗效,除了注重术中操作外,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重视围手术期临床观察及处理和早期功能锻炼,将有利于腰椎后路早期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和早期疗效。方法 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16例,后路单开门成形术7例,前后路同时进行1例。结果 术后进行7~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20例,占83.3%。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征早期诊断和尽早手术,彻底减压,维持正常椎间隙高度,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马尾神经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改琴 《颈腰痛杂志》2004,25(6):430-431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马尾神经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症状将马尾综合征分为三级。对22例Ⅰ级患者进行手法治疗,按照我院对腰腿痛“疼区”、“疼线”的划分,结合症状确定治疗部位,并辅以牵引及用我院研制的电子透敷器理疗。结果经过25~86次手法治疗,22例患者中腰腿痛、双下肢及鞍区麻木消失,尿道、肛门括约肌及下肢的功能基本正常8例;腰腿痛及双下肢麻木消失,肛门、尿道括约肌功能明显恢复11例;腰腿痛缓解,鞍区仍麻木3例;优良率86%。结论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马尾神经综合征Ⅰ级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吴毅文 《颈腰痛杂志》2004,25(2):97-100
目的阐述早期、中期脊髓型颈椎病(CSM)可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法研究1990年2001年共收治的CSM病人426例,执行严格的诊断、纳入标准,采用颈牵、推拿、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426例CSM患者的近期疗效的优良率为67.11%,好转率为97.67%,并对其中的169例进行1年至7年11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年8个月,优良率78.70%,好转率98.22%,在随访患者中有30例治疗前后颈椎MRI对比,显示15例患者颈椎间盘达到部分还纳,其余15例无明显变化,426例CSM患者中未出现1例并发症。结论非手术治疗早、中期CSM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MPD)所致动脉栓塞性疾病(atheroangitis diseases,AAD)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25例MPD所致的AAD患者,采用中西药物治疗2-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四肢血流及血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显效率44%,有效率56%。结论:MPD所致AAD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电切镜在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早期排尿困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切镜在前列腺增生症(BPH)术后早期排尿困难中病因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 采用电切镜检查并治疗BPH术后早期排尿困难的患者32例。结果 32例患者皆明确病因,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疗效满意,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应用电切镜诊断和治疗前列腺增生术后早期排尿困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体会,探讨其诊断与治疗的有效方法及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1年1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57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57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有胆道病史者38例(66.67%);术前B超诊断符合率为67.58%,CT诊断符合率为87.00%;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肿瘤切除率为58.33%;本组随访率83.33%,Nevin Ⅰ期4例均生存5年以上,Ⅱ~Ⅳ期平均生存25个月,Ⅴ期平均生存15个月,仅行剖腹探查者平均生存期仅4个月。结论 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手术是治疗胆囊癌的首选方法,原发性胆囊癌预后差,对有癌变倾向的胆囊病变行预防性切除,是预防胆囊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海波 《颈腰痛杂志》2004,25(4):256-257
目的 总结前路减压榫状楔形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或混合型颈椎病(本文指脊髓和神经根合并型颈椎病,即CSM CSR)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9例CSM或CSM CSR采用前路减压、榫状楔形增高植骨及固定带锁钢板进行治疗。结果 经平均11个月随访,按照JOA评分及Hirabayrashi恢复率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2.8%。CSM CSR的8例中,7例臂丛神经压迫症状和体症消失或好转。术后3~5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内植物并发症。重建的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无丢失。结论 前路减压榫状楔形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CSM或CSM CSR具有下列优点:前路减压彻底的同时后路间接减压、植骨块固定牢靠且融合率高、有效维持重建的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14例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14例肝胆管癌的发生率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2.1%(14/660),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诊断率为42.9%(6/14),术中诊断率为100%;根治性手术率28.6%(4/14),获随访4例,平均生存18个月;姑息性手术率71.4%(10/14),获随访4例,平均生存4个月。结论 必须警惕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可能,提高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争取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CSM)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和特点。方法对105例CSM术后患者,按JOA评分系统行术前和术后的神经功能分析: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36个月(20~80个月),术后54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患者48例明显改善,而后路椎管成型术51例患者中42例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前后路手术对早期CSM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随时间的延长(即晚期)其手术治疗效果也下降。晚期患者脊髓损害时间愈长手术治疗效果愈差。术前症状持续的时间与术后恢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36例青年胰腺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胰腺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青年胰腺癌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6例青年胰腺癌的临床表现、误诊情况、临床病理、治疗与预后,与老年胰腺癌152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对比分析。结果①青年组胰腺癌首发主要表现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或背部痛;②青年组胰腺癌误诊率为77.78%,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③根治性手术率低、预后差。结论青年胰腺癌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及背部痛或上腹饱胀不适,这些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胰腺癌病人;首发黄疸症状少,误诊率高;根治性手术率低,预后差。故应重视青年胰腺癌的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25例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23例行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和多肢体肌的常规肌电图(EMG)检查,另外还检测上肢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结果CSM组患者三肢体肌、胸段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EMG异常率分别为4.00%、4.00%、8.00%,SEP异常率为80.00%,ALS组三肢体肌、胸段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EMG异常率分别为56.52%、73.91%、91.30%,SEP异常率为8.7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M组有2例合并ALS,2例为A15;A15组有2例合并CSM。结论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和多肢体肌的EMG检查和上肢的SEP检查有助于CSM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颈椎MRI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诊断价值毋庸置疑,但是不少学者发现:多数CSM患者脊髓压迫重,临床症状也重,但有些患者脊髓压迫程度较轻而临床症状较重,也有些患者脊髓压迫程度较重而临床症状较轻.为何出现CS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不一致的现象?纵观国内常规拍摄的颈椎MRI不难发现:传统的仰卧位颈椎MRI不能全面地、彻底的评估脊柱及其内部脊髓正常或异常状态.人类的自然状态包括承重状态下的躯体状态和复杂的动态姿势,目前,常规颈椎MRI的检查设备没有考虑这些因素.而动态或承重颈椎MRI技术能很好的观察颈椎的退行性变:隐蔽的负重性疾病(例如,局灶性椎间盘突出、脊柱椎管狭窄)以及运动依赖性疾病(例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动力性不稳定).因此,动态颈椎MRI相对常规颈椎MRI能较早发现CSM病理性改变,就此,查阅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将动态颈椎MRI对CS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价值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thy,CSM)是各类颈椎病中危害最严重的。CSM约占颈椎病总数的10%~15%.以慢性颈椎间盘退变为基础引起的一种脊髓和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CSM是55岁以上人群中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病因。由于其早期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和发展过程的多样化,往往容易误诊(但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其共性),而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158例患者,男65例,女93例,年龄3—61岁,OssemanⅠ型93例,Ⅱa型38例,Ⅱb型17例,Ⅲ型10例。术前正确处理合并症,使用药物控制肌无力症状,术中完整切除胸腺并清扫前纵隔脂肪;术后联合使用抗胆碱酯酶药、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辅助呼吸,防治重症肌无力危象。结果全组患者均无手术或住院死亡,Ⅰ型MG患者术后早期症状缓解26例,明显改善19例,改善27例;Ⅱ、Ⅲ型MG患者术后早期症状缓解33例,明显改善21例;总有效率为76.6%。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经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安全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规律,评价自然史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综合分析1263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自然史,将其演变方式归纳为5型,I—IV型为起病轻者,其中Ⅱ—Ⅳ型无论是否经过稳定期,最后均出现恶化,I型长期保持稳定,随访期内无恶化倾向或结果,V型为突然严重起病,无法缓解者。结果:I型137例(10.88%),Ⅱ型534例(42.31%),Ⅲ型96例(7.57%),IV型407例(32.24%),V型89例(7.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仅少数长期处于良性稳定状态,该病多数呈相对恶性的发展趋势,其发展结果将造成更加严重的脊髓损害。下胶麻木、行走缓慢、步态异常、手臂麻木、精细动作障碍等可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