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Herbst功能矫治器引导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对其髁状突组织中Ⅲ型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明确Herbst矫治器对成年大鼠髁状突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 60只1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全天佩戴自制Herbst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不佩戴矫治器.于时间点3、7、14、21和30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取右侧髁状突组织,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髁状突中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较低;3 d实验组髁突后部Ⅲ型胶原表达较相应对照组强(P〈0.05),其余各实验组均明显强于相应对照组(P〈0.01).实验组Ⅲ型胶原在30 d时表达最强.结论 Herbst矫治器能够诱导成年大鼠髁状突发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在功能性下颌前伸后大鼠髁突后部软骨骨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4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建立SD大鼠下颌前伸模型,随机等量分为2组,实验组24 h/d佩戴自制下颌前伸斜面导板矫治器,对照组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X射线能谱分析仪检测功能矫治大鼠前伸下颌后髁突前、中、后部Ca、P元素的代谢情况,以Ca/P的动态变化评价矫治过程中的骨改建情况及功能矫治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5周龄 SD大鼠30只建立下颌前伸动物模型。实验组(15只):戴用矫治器2周组,戴用矫治器4周组,戴用矫治器6周组;对照组(15只):自然生长2周组,4周组,6周组。实验结束后取髁突标本检测 Ca、P元素的能谱曲线及 Ca/P变化。结果加力2周时实验组髁突Ca/P较对照组降低(P<0.05),随后逐渐升高。4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部Ca/P接近(P>0.05);6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后部Ca/P接近(P>0.05);而前部Ca/P在实验结束时尚未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功能矫治过程中髁突改建呈动态变化趋势,改建速度不尽相同,前部较慢,中后部较快。  相似文献   

4.
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髁突内源性前列腺素E_2对下颌骨的影响包柏成,赵美英,饶跃等。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5;30(6):365应用X线片测量法探讨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髁突内源性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  相似文献   

5.
功能矫形大鼠下颌前伸后髁突胰岛素分布规律的研究赖文莉,赵美英,罗颂椒。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2)91本实验通过功能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ABC法在原位上确定髁突软骨胰岛素(insulin,Ins.)...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雌激素与髁突软骨增生、分化等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实验组雌性SD大鼠(配戴自制上颌斜面导板式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和对照组大鼠髁突软骨中雌二醇(E2)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在髁突软骨中,E2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胞浆中分布很少;髁突软骨各层细胞中都有E2的分布,以生发层细胞分布最多;髁突软骨增生旺盛时,E2分布较多;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后,髁突软骨中E2的分布较对照组明显增加,阳性程度增强。结果表明,E2对髁突软骨的增生及适应性生长改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髁突软骨雌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白玉兴,罗颂椒。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7;32(3)∶161为了深入探讨功能矫治的机理,了解雌激素与髁突软骨增生、分化及适应性生长改建的关系,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大鼠青春期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改良Twinblock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类错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21例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1类错病例,分别在治疗前(T_1)、戴用矫治器后1周(T_2)、治疗结束时(T_3)拍摄双侧闭口薛氏位X线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戴矫治器后1周关节前后间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矫治前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改建,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矫治结束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不受矫治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下颌前伸定位方法确定的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主、客观疗效,并对两种方法作出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对10例男性OSAHS患者分别使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与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位系统(CAMRS)进行下颌前伸测定,然后患者先后分别戴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与根据CAMRS测定结果制作的"测定式"口腔矫治器治疗3个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者的最适下颌前伸量以及主、客观疗效。结果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测定的最适下颌前伸量大于CAMRS的测定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主、客观疗效显著,"测定式"口腔矫治器在缩短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及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可调式口腔矫治器(P<0.05)。结论两种下颌前伸定位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其测定结果制作的口腔矫治器对OSAHS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功能矫形治疗是口腔正畸学中一种重要的矫治方法,通过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姿势位前移。改善口颌系统肌群的功能状态,利用肌收缩力刺激颌骨发生适应性生长改建,从而矫治错颌畸形。研究表明,下颌前伸时,肌肉变化早于骨组织;牙颌畸形矫治后,面颌肌肉的改建尚未完成,只有肌肉的适应性改建完成后,并与硬组织协调平衡后,才能保持疗效防止复发。因此,面颌肌肉在牙颌畸形的矫治和疗效维持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下颌侧方偏位对成长期大鼠髁突及下颌骨形态的影响,阐明下颌侧方偏位与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48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于实验组大鼠上颌切牙上黏固有侧方诱导斜面的超硬树脂冠,并于下颌切牙上黏固自制的金属冠,大鼠咬合时下颌被诱导向左侧约2 mm(偏位侧)。于实验开始2、4、8和12周后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游离大鼠双侧下颌骨。用游标卡尺测量髁突的长度和宽度,通过软X线片定点进行下颌骨形态的测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偏位侧髁突软骨长度明显大于对侧(P<0.05),而髁突软骨宽度两侧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大鼠下颌骨不对称,偏位侧下颌骨长度明显小于非偏位侧,高度大于非偏位侧(P<0.05)。实验组大鼠下颌骨的生长方向也受到影响,偏位侧更向前上方生长。结论:下颌侧方偏位导致双侧髁突形状及生长方向的不同,进而导致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不同垂直面型与下颌骨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骨密度吸收仪测量3 组不同垂直面型(高角组、正常组和低角组) 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结果:面部基本对称的个体其下颌骨左右两侧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分布基本对称,3 个不同垂直面型组之间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下颌骨骨密度与颅面垂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双能骨密度吸收测量仪为下颌骨骨密度的定量测定提供了精确、简便而实用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髁状突切除术和髁状突软骨全层削刨术对生长期大鼠下颌骨发育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儿童发育期髁状突病变提供理论指导。方法:36只大鼠平均分为3组,髁状突切除组、髁状突软骨全层削刨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12周处死后测量下颌骨大体标本并做髁状突中份软骨组织学观察。结果:同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6、12周髁状突切除组下颌升枝高度(H)、下颌体高度(M)、下颌体长度(L)都明显缩短;两手术组间H和L差异显著(P<0.01);两手术组的修复组织大部分为纤维软骨样组织。结论: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是内部生长中心发育和外部功能刺激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口咽气道形态特征,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筛选CBCT资料,按纳入标准分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上颌前突组,以骨性Ⅰ类错牙合为对照组(各40例),采用Invivo 5软件测量相关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气道各段截面积、体积、矢状径、冠状径、气道角度及舌骨位置等测量项目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相对于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及骨性Ⅰ类组有较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明显呈现狭长、向后倾斜的口咽气道形态,而骨性Ⅰ类患者气道形态更为直立,且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口咽气道截面最狭窄。结论:成人不同骨性错牙合畸形口咽气道三维特征不同,下颌骨矢状位置、长度较上颌骨对口咽气道形态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cNamara分析法评价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III类错𬌗畸形患者21例,正颌手术术式均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和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McNamara分析法分析测量结果。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上颌长度、上颌突度增大,下颌长度、下颌凸度、下切牙凸距及下面高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严重的骨性畸形在矢状向及垂直向均得到了有效矫正,患者骨面型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观测了33具(66例)成人尸体标本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神经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位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6%,双干型占257%;合干型占167%;面神经下颌缘支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者占766%,走行于骨下缘的下方者占234%;分别走行于骨下缘的上、下方15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926%和74%;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cm交点附近,神经与面动脉交处距于颌支后缘约4cm,距下颌骨下缘约1cm。笔者建议:在颌下区手术时,切口应在下颌骨下缘下方2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郭三萍  李晓红  戴晓霞  王治伦  崔琦 《医学争鸣》2004,25(24):2248-2250
目的: 研究镓盐对维甲酸引起的下颌骨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用维甲酸复制颌骨骨质疏松大鼠动物模型,将大鼠分为4组: 正常对照组、骨质疏松组、氯化镓治疗组及雌激素治疗组.应用镓盐、雌激素治疗60 d,采用生化检测、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等方法研究镓盐对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镓盐可降低大鼠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增加骨钙素的水平;可使颌骨的平均骨小梁宽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增加,骨小梁间距变小.结论: 镓盐能降低骨转换率,减缓颌骨骨量丢失,对颌骨骨质疏松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4-6岁儿童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研究4-6岁儿童下颌骨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选取深圳市市属幼儿园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连续观察3年,每年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计算机头影测量分析。结果:4-6岁儿童下颌骨的各角度测量指标中,除了颌角有所减小外,其余各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颌角、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线距方面,下颌体长度和下颌升支高度都有显著性生长,而且,下颌升支逐年的生长量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角、Y轴角及面角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6岁儿童下颌骨有明显的生长,且生长速度逐年下降,下颌支和下颌体发生向下向后的旋转,且下颌体旋转的程度较小,出现颌角的减小和下颌骨形状的变化。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9.
上颌扩弓治疗纠正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探讨上颌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 方法: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伴有或不伴有前牙反牙合, 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16名,采用上颌Quad-Helix扩弓的方法,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分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单侧后牙反牙合矫正后,下颌骨两侧结构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 下颌骨两侧综合长度差亦减小(P<0.01),两侧下颌体长度差明显减小(P<0.01). 结论: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由于单侧后牙反牙合导致的功能性下颌偏斜,采用扩大上颌牙弓,可以使下颌骨的不对称得到一定的改善,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