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原因初步探讨(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分析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自 1994年4月~2004年 2月, 共收治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病例 9例 (31次), 患者均接受 2~4次腰椎内固定翻修术。翻修原因累计有: 3例内固定指征扩大 (3次), 2例内固定选用不当 (2次); 6例椎弓根螺钉位置错误(9次、21枚), 2例松动或脱出 (4次、7次), 2例螺钉断裂 (3次、3枚), 2例腰椎BAK脱出 (2次、3枚 ), 2例腰椎肿瘤复发 (6次)。结果: 扩大内固定指征或技术不当引起内固定失败 5例, 占 55. 6%; 未能综合考虑腰椎应力分布致内植物失败 4例, 占 33. 3%。腰椎骨巨细胞瘤行囊内切除后复发, 进行多次翻修, 占 16. 6%。结论: 初次不恰当的内固定及内固定指征的扩大是多次翻修的主要原因。掌握内固定指征、综合考虑下腰椎的生物力学是避免多次内固定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8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行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X线和CT扫描测量结果.结果 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后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满意,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在县级医院开展较晚、较少.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胸腰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椎体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术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PFR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自1999年5月~2003年5月收治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7例,均行PFRF内固定系统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观察.结果 经2~6年随访,1年后经X线、CT检查证实椎弓峡部均已骨性愈合,腰椎活动度良好,无一例出现断钉.结论 对Ⅰ~Ⅱ度腰椎滑脱症采用PFRF内固定系统治疗,操作简便,临床效果可靠满意,保留了腰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24例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探讨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24例病历均选用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术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1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22例腰痛消失,20例下肢麻痛消失,无间歇性跛行.复查X线片示重建椎板及椎间骨愈合24例.未出现骨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结论 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真性滑脱疗效好,并发症少,是腰椎真性滑脱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比较前路减压植骨Z-plate和U-front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自2004年月~2009年10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别应用Z-plate脊柱内固定系统(Z组)和U-front脊柱内固定系统(U组)治疗各24例.结果本组获8个月~2年的随访.椎体前缘高度:Z组由术前(1...  相似文献   

7.
后路腰椎滑脱手术失效原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随着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手术日益普及,手术带来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尤其腰椎滑脱后路手术后失效,应当引起骨科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随机抽取从1998年6月~2002年6月13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手术后失效病例,进行分析,探讨腰椎滑脱减压复位内固定失效的原因,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原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2月-2005年2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原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26例,平均随访2年半(30个月).观察术前、术后、随访时的背痛、腿痛、发热、盗汗、病灶情况、窦道愈合、有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等.影像学观察包括:病变节段的后凸、椎间高度、植骨融合及内固定系统姿态保持等.结果 术后1年临床症状消失,融合节段前柱高度恢复、保持并全部骨性愈合.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原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恢复并保持腰椎前中柱高度、早期下地活动等,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疔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6例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86例均获随访,时间1~4年.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骨性融合,未发现脊柱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脱、断裂,术后无再发生腰椎不稳定.JOA下腰痛评分术前平均(4.6±1.3)分,术后(13.4±1.6)分.平均改善率88%,优良率96%.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临床疗效好,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体位下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机器人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OLIF联合后路透视经皮置钉内固定组(传统...  相似文献   

11.
Clyde BL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2010,13(6):796-7; author reply 797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山羊腰椎的解剖测量以及与人体腰椎的对比研究,为腰椎假体的动物模型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0对波尔山羊新鲜腰椎标本及健康成人腰椎的椎体、椎弓根、椎间盘等部位的解剖参数进行采集,最终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两者腰椎解剖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山羊椎体前高中高后高,最大值分别为(38.7±2.9)、(40.1±2.6)、(40.7±2.7)mm。其终板宽度大于其深度,整体呈心形或肾形外观。山羊上终板向外凸出,下终板凹陷较小,最大值为(1.6±0.6)mm。山羊椎弓根高自L1至L6不断增大,最大值为(30.5±1.9)mm;其椎弓根宽与夹角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分别为(6.7±0.4)mm与(45.9±2.6)°。山羊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三者随着椎间隙的变化数值波动较小;其椎间孔高与宽亦变化较小,分别在(12.9±0.3)~(14.3±1.0)mm与(5.7±1.0)~(6.7±0.9)mm波动。对比结果显示山羊腰椎椎体高、椎弓根高及夹角明显大于人类(P0.05),而其终板宽与深、椎间盘高等明显小于人类(P0.05)。此外,两者某些结构如椎弓根高、椎间盘高等随着椎体序数的增加亦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结论:山羊腰椎虽然在某些方面如终板及椎间孔形态等与人体存在相似性,但是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掌握山羊腰椎的解剖特点及与人体之间的差异对于腰椎假体及相关技术的山羊动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The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 vascularization in the lumbar verebrae. All arteries originate in the arteriae lumbales. They form an internal supply plexus and a peripheral periosteal plexus. The internal supply plexus is formed by radicular arteries divided into an anterior branch (the abdominal artery), with its corporeal branches, and a posterior branch (the dorsal artery) forming the arcus posterior. The periosteal plexus is formed by an anterior plexus for the corpus vertebrae and a posterior plexus for the arcus posterior. Intra-osseous vasculariz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corpus vertebrae has been described; showing a difference between foetuses and adults. In the foetus, the posterior supply vessels predominate, whereas in the adult, the anterior periosteal vessels predominate. At the arcus posterio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foetuses and adults.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索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融合器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的方法。方法5例患者局麻后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融合方法为植入钛金属膨胀式Stang-alone融合器及自体髂骨于椎体间隙。分析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及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成功完成5例局麻下经皮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6个月。平均出血量为5ml,没有神经根的损伤及大血管损伤,没有植入物松动、下沉、脱落。术后3d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症状消失。结论局麻下经皮应用膨胀式腰椎融合器进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一项新技术,它有效恢复并保持受累椎间隙的高度,消除椎管周围黄韧带皱褶,扩大椎管及椎间孔面积,恢复椎间孔的大小,使椎管与硬膜、椎间孔与神经根恢复正常解剖关系,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恢复前中柱的负重并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融合率高。它损伤小、出血量可以忽略不计、效果确切、康复快,但远期效果还有待于随访总结。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为术中寻找突出的髓核三维定位,并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解剖14具中国成人尸体,测量了各腰椎从后正中线至椎板峡部侧缘距离、椎板峡部侧缘至腰椎间盘纵向距离,同时以上下横突为参照,观测了神经根出椎间孔的位置、腰椎节段动脉前支的位置、腰神经前支与动脉的关系。结果:绝大多数神经根出椎间孔的高度位于相邻横突间隙上1/4内,90%以上节段动脉前支均位于相邻横突间隙上1/2内。同一节段的腰动脉前支总是位于腰神经前支的腹侧,而上一节段下行的腰神经前支又位于下一节段腰动脉前支的腹侧。从L1~L5,后正中线至椎板峡部侧缘距离、腰神经前支深度、椎间管外口处腰神经前支至椎间盘的纵向距离均逐渐增加。结论:研究结果为术中三维定位突出髓核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术中分离深度、如何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及寻找髓核时的探查范围提出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