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从1884年Willian Halsted用可卡因行第1例外周神经阻滞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神经阻滞技术和局部麻醉(局麻)药的研究。超声引导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外周神经阻滞不仅作为外科手术麻醉的一种基础方式,也使其作为一种术后疼痛管理方式而更加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自从研究证实免疫细胞和外周神经元表面均存在阿片受体,局麻药复合阿片类药物用于神经阻滞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已被测试作为局  相似文献   

2.
利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各种疼痛已被广泛研究,但如何避免其产生的副作用依然是疼痛治疗研究中的难点.而外周阿片系统的研究发现为阿片类药物的外周镇痛机制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选择性在受伤组织中靶向产生阿片肽,通过基因干预增强阿片肽的合成,或者通过外周阿片类药物来发挥外周镇痛作用.本文总结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对外周阿片受体的应用以及基于外周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的新型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外周神经存在阿片受体[1],将小量阿片类药物加入局部麻醉药中行神经阻滞麻醉,能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增强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2]。地佐辛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具有镇痛效应强、呼吸抑制轻和药物依赖性低的特点,近年来多用于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4.
在药物戒断疗法中,阿片类替代疗法是临床治疗中最传统、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美沙酮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在机体内与中枢神经系统μ-受体结合,通过该受体而替代阿片类药物,从而消除或缓解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的戒断症状.丁丙诺非是蒂巴因的衍生物,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对阿片受体具有激动-拮抗双重作用,脱毒治疗中,一般表现阿片受体的激动活性.丁丙诺非与中枢神经系统μ受体和κ受体亲和力强,解离速度慢,因而具有镇痛活性强、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研究表明,丁丙诺非的依赖潜力低,呼吸抑制、便秘及其他副作用轻,是阿片类药物依赖脱毒治疗颇具前景的药物.美沙酮停药后戒断症状会有反复,而丁丙诺非的依赖性潜力比美沙酮弱,减量或撤药比美沙酮稍容易,因此,在美沙酮使用后期改用丁丙诺非治疗,可以减少病人停药后的稽延性症状.我所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脱毒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美沙酮、丁丙诺非联合递减疗法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结合临床护理及心理护理,使戒毒疗效进一步加强,现将有关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线粒体水平研究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保护复苏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交流电致颤法诱发大鼠心室颤动,8 min的室颤后开始包括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的心肺复苏,6 min后电击除颤.动物随机分为3组:(1)心肺复苏组;(2)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3)δ阿片受体拮抗剂+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δ阿片受体拮抗剂在室颤前15 min预先给药,δ阿片受体激动剂或者生理盐水在室颤5 min时给药.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在复苏成功后6h处死动物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复苏后心功能明显改善,δ阿片受体拮抗剂预处理完全取消其保护作用;和心肺复苏组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组相比较,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动物心肌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明显保存完好.结论:在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减轻复苏后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6.
经研究发现脑内和外周组织中,有大量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即β-内啡肽,在调节精神、神经、内分泌、觉醒,呼吸以及心血管生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纳洛酮针剂为特异性吗啡受体拮抗剂,能竞争性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吗啡样物质的作用,产生疗效。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是一种高效、方便的癌痛治疗方法,对口服或肌注阿片类药物疗效不满意者,提倡改用椎管内给药方法,此法能避免消化道和全身血管大面积迅速吸收,使硬膜外腔的药物更容易与脊髓或脑室中的阿片受体结合,具有更强的中枢性镇痛作用、低不良反应率和低耐药性等特点。应用硬膜外导管皮下隧道连接电子微量泵注入局麻药及镇静药,使阿片受体“复位”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对麻醉性镇痛药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神经源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源性痛筛选新的、毒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单侧L5/L6脊神经结扎痛模型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IFN-α(1.0,2.5和5.0×106U/kg)后,利用机械刺激和冷刺激诱发的痛觉超敏实验测定模型小鼠患侧脚掌给药前后的痛阈变化;同时,通过给药前30m in注射纳洛酮(1mg/kg)观察阿片受体拮抗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IFN-α可产生剂量依赖性镇痛作用,其中5.0和2.5×106U/kg IFN-α均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效应分别维持60和30 m in,而1.0×106U/kgIFN-α无明显的镇痛作用。IFN-α产生的镇痛效应可被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完全阻断。结论:IFN-α对小鼠神经源性痛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通过阿片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9.
外周感觉神经末梢存在阿片受体,炎症能使其密度和活性增加,但临床局部应用阿片类药物尚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何能使阿片类药物局部应用达到临床镇痛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阿片类药物和阿片肽代谢酶抑制剂也仅限于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尚未进行。免疫细胞是内源性阿片肽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外周炎症疼痛控制中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免疫抑制的状态如癌症、糖尿病、AIDS疼痛的解释以及炎症性疾病治疗策略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Mrg是一类新近发现的、位于外周神经组织的阿片受体。NMDA(N-甲酰-D天门冬氮酸)受体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广泛存在于外周躯体或内脏的痛觉传导通路上,外周NMDA受体的活化或表达的改变与疼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总之,阿片类药物的外周镇痛作用,可避免全身阿片类药物应用产生的呼吸抑制、成瘾、耐受等中枢副作用,又为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阿片类物质可调控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为进一步明确阿片类物质对神经前体细胞的影响,对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膜表面μ阿片受体的表达进行鉴定。方法:实验于2007-04/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完成。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荧光化学技术,分别从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直接检测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膜表面μ阿片受体的表达。另外将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分别予以μ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及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处理,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定量检测加药前、后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intracellular calcium concentration,[Ca~(2 )]_i)的改变,从而间接鉴定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膜表面μ阿片受体的表达。结果: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内有μ阿片受体mRNA存在,免疫荧光化学结果显示μ受体主要定位表达于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细胞膜及细胞浆。受吗啡刺激后,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内[Ca~(2 )]_i较刺激前显著增高(t=7.61,P<0.05);加入纳洛酮后[Ca~(2 )]_i亦呈显著增高趋势(t=4.96,P<0.05);待纳洛酮作用平稳后再加入吗啡,[Ca~(2 )]_i无明显改变(t=1.00,P>0.05)。结论: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膜表面确有μ阿片类受体表达,这为从体外水平研究阿片类物质对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易于培养、稳定可靠的工具细胞系。  相似文献   

11.
阿片类药物对胃肠神经束的直接作用可导致阿片性肠功能失调。甲基纳曲酮(methylnaltrexone,MNTX)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阿片外周受体的拮抗剂,能在不影响阿片中枢效应的同时阻断阿片性肠功能失调的发生。文章简要综述了甲基纳曲酮与阿片性肠功能失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纳洛酮作为经典阿片受体拮抗剂,在脑缺血治疗方面具有神经保护、改善脑水肿等作用~([1])。纳美芬是新一代用于神经保护治疗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具有作用时间长、给药途径多、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等特点,现已渐成为纳洛酮的替代产品~([2-4])。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更容易并发吞咽功能障碍,增加呼吸道感染,加重COPD病情,而COPD急性加重期以及慢性炎症状态亦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5-6])。纳美芬在COPD合并卒中方面的临床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选取老年COPD合  相似文献   

13.
黄河  杨天德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104-3105
阿片类药物对胃肠神经束的直接作用可导致阿片性肠功能失调。甲基纳曲酮(methylnaltrexone,MNTX)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阿片外周受体的拮抗剂,能在不影响阿片中枢效应的同时阻断阿片性肠功能失调的发生。章简要综述了甲基纳曲酮与阿片性肠功能失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而对疼痛进行有效治疗的关键是要找到有效的疼痛治疗靶点。许多研究表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表达P2嘌呤核苷酸受体,并参与痛觉信号传递,提示他们在疼痛防治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嘌呤受体分为离子通道型P2X受体和G蛋白偶联型P2Y受体,P2Y受体具有8种不同的亚型,分别为P2Y1,2,4,6,11,12,13,14。有关P2X受体与疼痛的研究报道较多,P2Y受体(特别是神经胶质细胞的P2Y受体)与疼痛的研究是近年的热点。这些神经胶质细胞P2Y受体亚型激活后通过影响不同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变化。神经系统中不同的P2Y受体亚型在疼痛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P2Y受体在痛觉防治的靶点作用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疼痛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阿片类制剂可选择性地抑制痛觉,用于治疗躯体及内脏疼痛.但是此类药反复使用容易产生耐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脊髓神经胶质的活化,引导促炎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导致阿片耐受的产生[1].阿片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本文将就其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阿片耐受是接受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个客观现象,主要表现为随着阿片累计剂量和给药次数的增加和持续服药时间的延长,需要持续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才能实现同等镇痛效果。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2010年美国《NCCN成人癌痛指南》引入阿片耐受的概念,使这一概念受到国内肿瘤专家的普遍关注。阿片耐受的形成机制复杂,主要是阿片受体表达和活化过程出现变化。理解阿片耐受有助于全面了解阿片类药物,合理选择起始剂量和药物,但应注意与阿片剂量不足和阿片所致的痛觉敏化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可以引起腰段脊髓后角中c-fos的表达.μ-阿片受体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脊髓中的镇痛机制有关,而吗啡作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被应用于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本实验通过给坐骨神经CCI大鼠模型鞘内注射吗啡,观察其对脊髓后角中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23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B、C两组大鼠接受右侧坐骨神经外周结扎手术,而A组为假手术组.9 d后,A、C两组大鼠接受鞘内注射吗啡同时给B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6 d,解剖三组大鼠并取出L3~L5节段的脊髓制成40μm的冰冻切片.标本在室温下进行荧光免疫染色后制成玻片.使用激光共焦点显微镜下观察各脊髓切片标本双侧c-fos的染色情况.结果 三组大鼠手术侧同侧的脊髓后角中c-fos阳性神经元较对侧明显增多.但是c组大鼠脊髓后角同侧的c-fos阳性神经元较B组少.结论 μ-阿片受体激动剂能明显减少CCI大鼠腰段脊髓后角中c-f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陈丽丽  吴艾惜 《现代护理》2003,9(9):720-721
美施康定是具有良好止痛效果的阿片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疗,但该药口服后副作用大,常有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尤其对于进食困难或有肿瘤相关性恶心呕吐的患者,有效给药已成为控制癌痛的关键。国外有报导,在不能口服时,美施康定可成功地经直肠给药。我们观察了50例不同途径给药治疗癌症疼痛的病例,对比用药后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现口服缓释类阿片药物经直肠给药,可获得同等或更高的吸收效果,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而且无明显局部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75年发现阿片受体后,相继在脑内或外周组织中发现了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等阿片样肽。但其活性最强的是β-内啡肽(β-EP)。它们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理作用,在调节神经、内分泌、呼吸、心血管功能等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休克、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亦伴有β-内啡肽的释放增加。纳络酮(naloxone,NX)又名丙烯吗啡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阻断4种阿片受体亚型,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与阿片受体呈专一性结合,亲和力强于吗啡和脑啡肽,结合后能有效地阻止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都已证实:阿片类药物可以在外周组织中产生局部镇痛效果,尤其是炎症时。通过对炎性动物模型的研究,人们推测外源性阿片受体激动剂所产生的局部镇痛作用,与外周组织存在阿片受体有关。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c ytometer,FCM)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两种不同方法,检测慢性成人膝关节炎滑膜组织中μ-阿片受体(MOR)含量的变化,从蛋白质及mRNA水平探讨外周炎性组织局部镇痛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