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玉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2):56-57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MCLS)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综合征 ,主要病理改变系全身性血管炎 ,为多系统损害 ,临床特点常为急性发热 ,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常死于心肌梗塞 ,但典型症状、体征出现较晚 ,临床表现多样 ,早期不易与某些疾病鉴别 ,特别是基层单位对本病认识不足 ,常易误诊 ,延误治疗。现将我院在 1 994年~2 0 0 0年 1 2例误诊的川崎病基本情况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 1 2例 ,其中男 9例 ,女 3例 ,男女比为3∶ 1 ;发病年龄在 2 2个月~ 9岁 ,其中 3岁以下儿童 3例 ,3岁~ 9岁者 9例 ;均按照日本川崎病研究会在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措施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牟4月至2010年4月我科收治6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的26例冠状动脉受累患儿,4例在病情出现的10天内进行诊断处理,22例在10天之后得到确诊,在治疗时采取了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随防时间12个月~2年。当患儿的发热消退后,冠状动脉内径也在1周内恢复正常状态。且未出现扩张现象;结论:早期诊治是减少其心血管损害和其后遗症发生的关键,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2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措施。结果:82例患儿经2周左右精心治疗和护理,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诊断、治疗,便于临床治疗方法的总结。方法:分析本院52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治疗与好转,总结采用静脉注射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对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情稳定出院50例,占96.2%,3个月后对患儿复查没见冠状动脉扩张;2例患儿没有采用丙种球蛋白,发病3周的时候心脏超声检查示心包积液,出院后半年时间随访心包积液消失。结论:在临床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免误诊、漏诊,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06月-2012年06月我科收治的188例川崎病患儿,观察并总结患儿的临床症状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并于确诊后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患儿具有发热、结膜充血,均未见眼部分泌物、口唇改变、杨梅舌、皮疹、四肢末端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本组病例中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血沉增快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3.3%、92%、75.5%,37.8%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存在冠状动脉损害。治疗上95.7%的患儿静脉滴入人免疫球蛋白后48小时左右体温降至正常,有3.7%静注人免疫球蛋白72小时体温未降至正常,按原剂量再次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后体温可降至正常。结论:小儿川崎病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眼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皮疹、手足硬肿、颈淋巴结肿大等.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考虑到川崎病可能,并结合其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对川崎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抗炎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发热症状,以期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临床表现,增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确诊率,降低川崎病的延迟诊断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出现。方法:选取10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和20例典型性川崎病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性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以及彩色超声心电图的区别。结果: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相比典型性川崎病患者明显降低(P<0.05);不完全川崎病患者和典型性川崎病患者的检查指标中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二维超声显示冠状动脉受累几率为40.0%,典型性川崎病患者的为3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出现几率较高,在临床上应着重注意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1病历介绍 例1:男,4.5岁,因发热7 d、右颈部肿痛4 d以右颈部淋巴结炎收入院.查体:T 39℃,急性热病容,全身散在斑丘疹,以头面部及上肢最明显,睑结合膜充血,唇红、皲裂,无杨霉舌,右颈部皮肤红肿、疼痛,边界欠清楚,红肿部皮肤温度增高,无液波感,压之疼痛加重,手足末端红肿、疼痛.实验室检查:ESR 115 mm/h,WBC 11.6×109 L-1,N 0.79,Plt 260×109 L-1;再查WBC 5.3×109L1,N 0.33,Plt 667× 109L1-1;ECG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左右冠状动脉直径为3.6 mm,余未见异常.在当地及我院外科抗炎治疗5 d无效,考虑川崎病,给予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杨霉舌及肛门、指端膜状脱皮.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婴幼儿多见。本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是死亡主要原因。近年发病率增长,是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本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1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蔡长凤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70-17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28例川崎病患儿经过我院的积极治疗和优质的护理服务均康复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促进川崎病患儿尽快康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我院儿科2008年4月收治的1例KD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1例KD患儿痊愈.结论:对于KD患儿有效合理护理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 (KD)是一种婴幼儿多发的以急性发热、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发炎为主的疾病 ,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因 ,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1] 。现对我院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15例川崎病患儿误诊情况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2 ] 中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12例 ,女 3例 ;发病年龄 4个月~9岁 ,其中 4个月~ 1岁 4例 ,~ 2岁 3例 ,~ 5岁 7例 ,>5岁 1例。1 2 入院时主要病情及诊断 以发热为主误诊为…  相似文献   

13.
小儿川崎病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俊  王晓琪 《中医杂志》1999,40(3):163-164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34例。急性期下为气营两燔,热毒发斑型,用清营汤化裁;恢复期辨证为热灼津液,阴虚内热型,用知柏地黄汤化裁。同时应阿斯匹林等治疗,结果全部治愈。经随访1-15年,检查心电图,B超均正常。  相似文献   

14.
杨傲 《双足与保健》2018,(12):88-89
目的观察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诊的62例川崎病患儿,按入院日期先后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参照组给予患儿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血清IgA、IgG和IgM的水平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和手足肿胀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所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IgG和IgM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7%,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在应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疗效确切,有利于加速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提高其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是全球好发于婴儿和幼年儿童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诊断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笔者收集并分析了我院5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川崎病是全球好发于婴儿和幼年儿童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诊断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笔者收集并分析了我院5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5例,临床诊断标准均符合日本MCIS研究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小儿川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败血症合并川崎病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简称KD)曾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疹性疾病,病原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现将我院儿科1990—2009年住院的86例川崎病常规血培养中发现3例合并败血症的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07。2010年58例儿童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川崎病46例,非典型川崎病12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期,5岁以内儿童多见。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从而指导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完全性川崎病组(cKD组)42例及不完全性川崎病组(iKD组)26例,统计不同组别患川崎病典型临床表现的发生率率。结果 42例cKD组患儿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皮疹、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等发生率分别为100%,100%,88.1%,80.1%,95.2%,83.3%,92.9%,iKD组分别为100%,42.3%,84.6%,38.5%,57.7%,19.2%,42.3%;KD组患儿WBC、CRP、Plt、ESR、Hb、ALT、ALB、尿沉渣WBC等实验室指标的阳性比例分别为52.4%,57.1%,19.0%,90.5%,16.7%,11.9%,9.5%,9.5%,而iKD组患儿上述实验室指标阳性比例分别为53.8%,57.7%,15.4%,88.5%,15.4%,7.7%,7.7%;cKD组患儿超声心动图所示冠状动脉异常(CAL)的比例为23.8%,iKD组患儿超声心动图所示CAL比例为46.2%;cKD组患儿ECG异常比例为26.2%,iKD组患儿ECG异常比例为57.7%;2组患儿发热、口唇改变、WBC、CRP、PLT、ESR等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cKD组患儿球结膜充血、皮疹、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等发生率显著高于iKD组患儿(P均<0.05),iKD组患儿CAL比例、ECG异常的比例均高于cKD组患儿(P均<0.05)。结论与完全川崎病患儿相比,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症状、体征更不特异,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但WBC、CRP、PLT、ESR等实验室指标以及超声心动图、ECG等辅助检查手段对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