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白虎汤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的一张经典名方,用"白虎汤主之"的条文在《伤寒论》中出现过3次,分别为太阳病篇的176条、阳明病篇的219条和厥阴病篇的350条。白虎汤在外感热病方面应用广泛,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当今方剂教材认为白虎汤的功用是清热生津,其适应证是阳明气分热盛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主症。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为此仅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探讨张仲景的立方之意。  相似文献   

2.
盛夏季节,西瓜上市,给人们带来凉意,顿觉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西瓜不仅是消暑佳品,而且也是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宽中下气、通利小便之良药。由于西瓜性凉、味甘,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喝及热病大渴,故有“寒瓜”、“天生白虎汤”之称。如以红瓤西瓜剖开,取汁一碗,慢慢喝下治疗阳明热甚、舌燥烦渴或神情昏冒、不寐及言语懒出者;又如以西瓜、大蒜治疗夏秋季腹泻及烦躁不安等。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西瓜瓤味甘、淡,性寒,无毒,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西瓜汁主要含有氨基酸(如瓜氨酸、精氨  相似文献   

3.
齐峰  盖丽娟 《大家健康》2013,(12):37-38
正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是治疗阳明经证四大证的主方,亦为后世温病学家治疗气分热证的代表方。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白虎汤证的主症归纳为"四大症",即身大热、汗大出、大渴、脉洪大,并提出了白虎汤的禁忌证。1白虎汤证的临床研究白虎汤除用于温病、伤寒、中暑等外感病外,亦广泛用于进行热病的高热阶段。如外感高热、肺感染、风湿热、中暑、流行性乙型脑炎[1],流行  相似文献   

4.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有治疗天行的方剂13首,以大小阳旦、阴旦、青龙、白虎、朱鸟、玄武汤命名,这些方剂的命名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阴旦汤和阳旦汤与人体阴阳之气的开阖有关,其中大阳旦汤、小阳旦汤和正阳旦汤,对应着《内经》中的"平旦""日中""日西"三时。而青龙、白虎、朱鸟、玄武汤的命名和中国传统的术数思想有关。其中朱鸟汤与玄武汤文化含义与方剂功效的相反,体现了中医阴阳互含,水火既济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的食疗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系统阐发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详细记载了收集的食疗单验方及其临证经验。如取梨汁谓天生甘露饮、甘蔗谓天生复脉汤、西瓜汁谓天生白虎汤的单食代方及单味食治,择食组方,药酒配方等,为中医食疗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虎汤析疑     
白虎汤,乃仲景名方.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对该方性能,大多认为是清热生津,似乎无须再议,细究之则不然。笔者认为,白虎汤应属清热润燥剂.其理由如下。1方剂命名与作用 白虎汤是以四象来命名的(南朱省,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专为西方燥金之疾而设。柯琴曰:‘’白虎主西方金也。用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署情阳解。”《伤寒来苏集》以白虎喻本方清热润燥之功.故名曰白虎汤。 该方组成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治疗原则.首用辛甘而寒之石膏,清泄阳明之实热。因石膏“其性凉而能散,…  相似文献   

7.
历代以来,诸医家对《伤寒论》中的"温病"具体所指,颇有分歧。从汉代的"温"字本意出发,对《伤寒论》中与"温病"相关的条文逐一辨析,以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照《伤寒论》中的"温病"实质,《伤寒论》中的"温病"即为"阳明证"的亚型"白虎汤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伤寒论》中白虎汤类方在临床应用中对应的证候和在原方基础上的组方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古今医案云平台(V1.5.6)中使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治疗疾病的现代医案,利用平台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块、Excel 2016和TCM Miner进行临床症状频次、药物归经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医案672条,包含症状94个,药物366味。出现频次较高的症状体征有舌红、脉数、苔黄、发热、口渴引饮等。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3方的原方药物外(药物组成包括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淡竹叶、麦冬、半夏),临床常用的药物组合有连翘-金银花、麦冬-地黄、淡竹叶-麦冬等。结论在现代临床应用中,《伤寒论》中白虎汤类方主要针对实热证和因实热导致的气损阴伤证;在原方的基础上,药物组合以清热生津和益气养阴为主。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在白虎汤症治后所列禁用白虎汤四条,即“四禁”。原文:“白虎汤本为逐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沉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本人临床多年,常用白虎汤,认为第二禁“脉沉者,不可与”当禁用白虎汤,其它三条,不属禁例。  相似文献   

10.
<正>白虎汤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的一张经典名方,用"白虎汤主之"的条文在《伤寒论》中出现过3次,分别为太阳病篇的176条、阳明病篇的219条和厥阴病篇的350条。白虎汤在外感热病方面应用广泛,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当今方剂教材认为白虎汤的功用是清热生津,其适应证是阳明气分热盛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主症。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为此仅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探讨张仲景的立方之意。  相似文献   

11.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是清阳明气分邪热的代表方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白虎汤"四禁",作为后世医家使用白虎汤的禁例,但此"四禁"并不是绝对的,多有不妥,故只可参考,不必拘泥。  相似文献   

12.
白虎汤最早见于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其方原为阳明病清法的主要方剂,但在《伤寒论》中论述白虎汤加味的问题,仅有人参白虎汤;《金匮要略》有白虎加桂枝汤等。后世医家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有关条文,对白虎汤等方剂进行实际验证,不断对本方立法用方的意义以及药理加以探讨,充实提高,从而对本方的实用价值和临床实用范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方剂化裁方面,如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的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进行概述。白虎汤为《伤寒论》经方,其清热生津,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现代研究发现白虎汤及其加减制剂对于抗炎、镇痛、增强免疫、降脂降糖及治疗痛风具有很好的疗效,常用于急性传染病等的治疗。随着疾病种类的不断变化,白虎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者应明确原方的主导地位,根据患者病证适当加减药物,更好的发挥其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白虎汤证治新验邹碧云(附属第二医院410005)主题词白虎汤/治疗应用,风湿热/中医药疗法,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肺炎,大叶性/中医药疗法白虎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主治阳明实热证,周身大热,自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有力,此即一般所谓“四大症”。...  相似文献   

15.
桂枝附子汤与甘草附子汤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普遍认为前者偏于表阳虚,后者则是表里阳虚。而从方药的比较可知,桂枝附子汤中含有姜草枣,兼顾脾胃营卫的生化,如桂枝汤之意属"表中之里";甘草附子汤中则不用姜枣,且见"骨节疼痛",如麻黄汤之意属"表中之表"。再以风湿三方与《金匮要略》多条经文比较,可知仲景风湿三方应属历节病范畴,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表郁比甘草附子汤更重。  相似文献   

16.
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温热病:从记载温热病医案较多的《续名医类案》来看,小柴胡汤合白虎汤或者栀子豆豉汤治疗温病,疗效也很满意。万密斋治疗胡尤嘉身壮热,自汗出,大渴,脉弦大而虚,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1剂而愈,更进一步说明了小柴胡汤可以灵活运用于治疗温热病。石  相似文献   

17.
白虎汤清热机理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虎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由石膏50g(碎),知母18g,粳米9g,甘草6g组成,善治外感风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伤传气分所致气分热证,即表邪已解,里邪渐盛时出现的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脉洪大有力,即通常所说的阳明经四大症状,现将白虎汤的清热机制及选药配伍的特点,论述如下。1君药石膏清热机理白虎汤的适应症为邪离表而入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当首选大清里热之品,然因热盛伤津,若用苦寒直折,则恐伤津化燥,愈伤其阴。柯琴言:“土燥火炎,…  相似文献   

18.
介绍范德斌教授应用白虎汤经验,范老师在临证治疗内科疾病方面,善用古方,然不泥于古方,临床辨证灵活,加减有度,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精髓,尤其在应用白虎汤治疗热性病方面,范德斌教授遵循《伤寒论》条文所阐释的治疗原则,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在继承基础上又有突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生石膏临床常用于清解阳明内热。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滁文对比中发现,“渴”是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而非白虎汤方证,因此治渴之功在人参,因其能健胃生津,而非生石膏,故一般所认为生石膏治渴的说法是错误的。生石膏有清透解热之功,故仲景表里双解的时候多用生石膏清里热,而非芩、连,因石膏清热而不碍解表,所以临床上只要见到口干、烦躁等阳明内热症状,皆可以加入生石膏,如小青龙加生石膏汤等。  相似文献   

20.
白虎汤 本方源于《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4味药组成,有清热生津功能,为治疗热性病的重要方剂。常用于大汗、大热、大渴等症。近几年来,通过研究,又扩大了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