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uo Q  Wang L  Feng X  Cai R  Shen G  Deng Y  Xia R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4):268-270,I017
目的 探讨角膜格子、颗粒和斑状营养不良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12例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标本,做特殊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摄像。部分标本做超薄切片,电子显微观察摄像。结果 角膜格子状营养不良的角膜实质层内,光镜耳可见梭形沉着物;电镜证实为含有细纤维的无定形物质,Masson三色、PAS及剁果红以阳性。角膜颗粒状营养不良的角膜支间,光镜下可见有颗粒或面包屑样沉着物;电检查为细胞外物  相似文献   

2.
张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4):737-739

目的:研究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03/2017-03于我院治疗的50例98眼DR合并DME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5例48眼采用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患者25例50眼在此基础上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评价两组患者DME消退情况并比较治疗前、治疗7d,1、3mo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47眼,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40眼,总有效率为8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CVA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治疗7d,1、3m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7d,1、3m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高眼压2例2眼和1例1眼,给予降眼压药物后迅速缓解,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能显著改善DR合并DME症状,降低CMT,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爱先蓝(Alcian Blue,AB)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双重染色技术在泪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应用,提高泪腺腺样囊性癌染色效率.方法:选取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诊断为泪腺腺样囊性癌病例标本23例,在同一张切片上先进行AB染色,再进行CK染色,观察染色效果.结果:23例泪腺腺样囊性癌标本组织中黏液物质全部呈蓝色;癌细胞胞质CK阳性,呈棕黄色.结论:AB和CK双重染色方法稳定,颜色对比鲜明,能够良好显示癌细胞及黏液的关系,并且比分开的两次单种染色省时、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后的培养上清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为视网膜样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流式细胞仪对其细胞纯度鉴定。取材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作为视网膜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鉴定各层组织完整性。电镜观察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程度。制备3种诱导分化大鼠MSCs的条件培养液。3种条件培养液均培养诱导至第3代大鼠MSCs 7~8d,用RT-PCR检测视紫红质(Rhodops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等视网膜细胞标志物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HE染色显示大鼠视网膜片取材结构完整,电镜显示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后结构损伤严重。RT-PCR鉴定:条件培养液诱导大鼠MSCs 7~8d,条件培养液Ⅰ组Rhodopsin(0.3915±0.00644)、NSE(0.2019±0.00682)、GFAP(0.1972±0.00211),条件培养液Ⅱ组Rhodopsin(0.0983±0.00319)、NSE(0.1048±0.00323)、GFAP(0.1040±0.00254),条件培养液Ⅲ组Rhodopsin(0.0044±0.00126)、NSE(0.0498±0.00149)、GFAP(0.0467±0.00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片培养上清液可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视网膜样细胞,为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多于青中年时期发病,表现为进行性夜盲和视野缩小,眼底及角膜缘结晶样脂质小体沉积。其致病基因为CYP4V2。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长臂,其基因突变形式不一,特点各异。该基因编码蛋白为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向色素上皮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为视网膜移植提供种子细胞的来源.方法 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和 MSC,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4、CD44 和角蛋白的表达情况,确定2种细胞的来源;通过 Transwell 6孔板非接触共培养的方式,建立 HRPE 和 MSC 共培养体系,显微镜下观察人 MSC 的形态学变化;对于诱导后的 MSC 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确定角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SC呈纤维样克隆样生长,人MSC的CD44(+),CD34(-);HRPE原代培养时细胞内布满色素颗粒,角蛋白表达(+).HRPE和MSC共培养体系中,部分长梭形的MSC逐渐变成多边形,细胞内出现典型的色素颗粒;分化的色素上皮样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MSC与HRPE在非接触共培养诱导方式下能分化成色素上皮样细胞;分化的细胞具有上皮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诱导后的细胞是否具有HRPE的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连接有叶酸(FA)的长春新碱(VCR)纳米微球(NP),简称为FA-PLGA(VCR)-NP,观察其对体外培养的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及裸鼠眼眶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改良的复乳法制备FA-PLGA(VCR)-NP;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比较细胞生长抑制率,设VCR、长春新碱微球PLGA(VCR)-NP及FA-PLGA(VCR)-NP组,药物浓度分为0.05、0.25、0.50、1.00、5.00、10.00、30.00 mg/L,检测加药后第1、2、3、4、5天吸光度值;瘤细胞悬液接种法建立裸鼠腺样囊性癌眼眶移植瘤动物模型,分VCR、PLGA(VCR)-NP、FA-PLGA(VCR)-NP及对照组,观察给药后第1、7、14天,各组肿瘤体积抑制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肿瘤内残余药物浓度,以及不同时间组织电镜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不同时间正常对照与空白微球A值比较采用t检验.考虑到药物、浓度、时间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比药物对ACC-2细胞增殖的影响.体积抑制率及药物残余浓度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FA-PLGA(VCR)-NP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249.2 nm,载药率4.53%,体外释放时间达14 d;PLGA-NP与ACC-2细胞共培养5 d,细胞存活率达80%以上(t=1.952~3.285,P=0.081~0.190);FA-PLGA(VCR)-NP对ACC-2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VCR,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F=4.798~563.479,P=0.000~0.006);靶向微球附着于肿瘤细胞表面,这种识别可以被FA竞争性抑制;PLGA(VCR)-NP组和FA-PLGA(VCR)-NP组对裸鼠移植瘤的体积抑制率显著高于VCR组(P=0.029,0.016);FA-PLGA(VCR)-NP组高于PLGA(VCR)-N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给药后第1、7、14天肿瘤残留药物浓度存在差异,时间对浓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透射电镜观察14 d肿瘤细胞内仍有高电子密度的纳米颗粒聚集,肿瘤细胞坏死明显,注射周围组织结构形态正常.结论 VCR靶向缓释微球具有稳定的载药率和体外释放行为,具有良好的靶向识别力,体外及体内实验证实具有优于原药的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实验研究.取2011年5月16日至6月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位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术中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原代细胞.运用连续传代、机械刮除、反复贴壁和消化排除等方法去除杂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pan)、CD34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vimentin、desmin、S-100蛋白、cytokeratin(pan)等蛋白的表达情况.消化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结果 组织块原代培养第5天见周围开始有细胞爬出,此后细胞缓慢增殖,至第32天进行首次传代,第69天发现典型的上皮样细胞克隆.运用多种方法去除杂细胞后,至第8代细胞基本纯化.纯化后细胞现已稳定传至100代以上.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第25代细胞呈典型的上皮样细胞形态,可出现接触抑制消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第25代细胞呈现低分化恶性肿瘤细胞的典型特点,细胞间信号沟通丰富.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第25代癌细胞vimentin、cytokeratin (pan)和S-100蛋白呈阳性,desmin、CD34蛋白呈阴性,与源肿瘤组织染色结果一致.细胞生长曲线类似“S”形,细胞倍增时间37.1 h.结论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以获得基本纯化的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有可能通过此法获得稳定的人泪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  相似文献   

9.
浸润性突眼眼外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uo Q  He W  Tang L  Zhou X  Xia R  Zhang S  Zhang J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66-368,I023
目的 研究浸润性突眼眼外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为阐明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将10例严重浸润性突眼术后肥大的眼外肌组织标本,每例标本1/2行HE染色,光镜观察;1/2标本制作超薄切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检查显示,早期浸润性突眼眼外肌细胞无异常,中晚期眼外肌细胞肌浆凝缩,颗粒变性,部分溶解形成空泡,部分肌纤维变性坏死,电镜检查显示,早期可见肌原纤维部分Z线紊乱、消失。中晚期时可见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泪腺腺样囊性癌高级别转化(LACC-HG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确诊的8例LACC-HGT病例。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19~65岁,中位年龄44.5岁。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肿瘤大小及骨质破坏情况;观察组织病理学特点;利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P63、腺泡来源标志物转录因子SRY相关蛋白10(SOX10)、细胞角蛋白7(CK7)、分化簇117(CD117)、Ki-67、原癌基因MYB、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雄激素受体(AR)等的表达情况。 结果8例LACC-HGT患者中,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者5例,占62.5%(5/8);眼睑肿胀者1例,占12.5%(1/8);眼球突出伴眼睑肿胀者2例,占25%(2/8)。肿瘤大小2~5 cm,平均(3.50±0.92)cm。骨质破坏者6例,占75%(6/8)。2例随访数据不全,其余6例随访期间均出现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腮腺、肺、脑、骨及区域淋巴结等,其中4例死亡。患者存活时间3~5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6个月。8例肿物均为实性,肿物最大直径2~5 cm,平均3.5 cm。肿物切面灰白、实性且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8例LACC-HGT病例中均可见经典ACC区域。其中,低级别的筛状型结构者2例,占25%(2/8);实性型结构者3例,占37.5%(3/8);筛状与实性混合型且实性成分>30%者3例,占37.5%(3/8)。高级别转化(HGT)区域占肿瘤镜下总面积的比例为60%~90%,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未分化癌或低分化腺癌形态,片状;实性片巢常大于一个低倍镜视野。细胞异型性明显,胞核显著增大,核仁及核分裂象易见(平均38.75个/10高倍镜视野)。病理组织学显示神经浸润者8例,占100%(8/8);脉管侵犯者5例,占62.5%(5/8);间质促纤维结缔组织反应者7例,占87.5%(7/8);坏死者6例,占75%(6/8),其中4例伴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经典腺样囊性癌(ACC)区域,P63在管周、筛周及筛孔周的肌上皮细胞核表达,在实性巢中可呈斑驳状表达;CK7和CD117在管腔面腺上皮以及筛状结构中向导管分化的细胞表达,而在实性巢中表达较弥漫;MYB蛋白在肌上皮和腺上皮中均呈胞核表达;在HGT区域,P63阳性肿瘤细胞明显减少,部分区域完全消失,而CK7和CD117在肿瘤中呈胞膜弥漫强阳性表达,提示腺泡来源的标志物SOX10呈胞核阳性表达,MYB蛋白亦呈核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在HGT区域约为40%~70%(平均52.5%),在经典ACC区域约为10%~30%(平均15%)。Her-2和AR在ACC及HGT区域均呈阴性表达。 结论LACC-HGT组织病理学特征显著,生物学行为差,病理医师应根据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做出正确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与新生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的分化情况.方法 体外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Lewis大鼠BMSC,记录BMSC的增殖情况并进行鉴定;制备细胞爬片并在双层培养板内与新生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共培养,观察BMSC的神经存活和分化情况,并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 早期的BMSC分裂较缓慢,第2天进入快速增殖期,细胞生长活跃,大约持续至第5天,细胞分裂进入平台期,增殖缓慢或轻微下降.流式细胞仪显示,90.27%的3代BMSC处于G0-G1期,其余9.73%的细胞处于G2期、S期和M期;93.28%的4代BMSC处于G0-G1期,其余6.72%的细胞处于G2期、S期和M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示3代和4代BMSC抗原CD90 +/CD45-分别为92%、90%,体外获得了较高纯度的BMSC.MTT法检测共培养后3d、5d、7d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5.48±9.95)%、(73.56±8.68)%、(76.84±8.65)%,与对照组[(66.14±10.45)%、(70.11±9.60)%、(73.21±6.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共培养组诱导后部分BMSC视蛋白、巢蛋白于3d后、微管蛋白于5d后出现阳性反应,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BMSC具有向光感受器样细胞和视网膜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Hou GH  Ye N  Wu J  Xu JT  Shi WJ  Chen Y  Liu XH  Zhang ZH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8):719-724
目的 应用猪板层角膜做载体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跨胚层诱导为上皮样细胞,甚至角膜上皮样细胞,初步探讨hMSC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研究.用密度梯度离心培养技术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hMSC并传代,对体外培养的hMSC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将传代后的hMSC接种于去上皮的猪角膜基质片前弹力层表面培养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检测角膜上皮细胞标志物角蛋白12(CK12)以及角膜缘干细胞标记物ABCG2和CK19的表达.运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使种植在前弹力层表面的细胞复层化.待细胞融合形成单层后,置入插入式培养皿中进行气液界面培养.培养4周后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光镜下观察其复层情况.结果 获得的hMSC可以在体外培养扩增,表现出很强的增殖潜能.流式细胞仪示:培养的hMSC CD45阳性率为0.06%,CD34为0.41%,CD44为86.43%,CD29为85.72%,CD105为90.72%.诱导4周后部分细胞表达CK12和CK19,不表达ABCG2.运用气液界面培养法进行体外复层的结果显示可以形成1~2层的上皮样细胞,并很可能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结论 在本实验的诱导条件下,hMSC可以分化为上皮样细胞,并很可能为角膜上皮样细胞,hMSC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技术角膜上皮重建的种子细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光镜与电镜观察人角膜,Bowman层(Bowman'slayer BL)的超微结构,并精确测量其厚度.方法 应用常规方法将角膜片制成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BL的超微结构,并测量其厚度.结果 BL位于上皮基底膜和基质层之间,在光镜下为一层相当均匀的非细胞层,在电镜下可见其主要由排列不规则的胶原纤维所组成.测得平均厚度为(10.61±1.22)μm.其中男性(10.65±1.30)μm,女性(10.56±1.20)μm.结论 BL是人角膜的共有结构,其厚度为(10.61±1.22)μ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组织和正常结膜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3,NLRP3)炎症小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的表达,探讨NLRP3炎症小体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侧翼状胬肉组织和6例正常结膜组织为实验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LRP3、IL-1β蛋白的表达,通过Western-blot检测半胱天冬酶-1(cysteine-aspartic acid protease 1,Caspase-1)及Pro-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NLRP3在正常结膜上皮细胞中无表达,而在翼状胬肉组织的基底部呈阳性表达;IL-1β在正常结膜组织中无表达,而在翼状胬肉组织中呈阳性表达;Pro-caspase-1在正常结膜组织和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活性形式Caspase-1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P <0.05);IL-18在胬肉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织(P<0.05).结论 NLRP3信号通路活化后,其下游信号分子Caspase-1、IL-1β、IL-18在翼状在胬肉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说明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在翼状胬肉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型角膜前弹力层营养不良(cornealdystrophyofBowmanlayer,CDBI)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取2家系中4例CDBI患者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病变角膜,部分标本HE及特殊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部分标本做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以2例正常角膜组织标本为对照。结果:CDBI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基底细胞间有小块高电子密度物质,基底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前弹力层及前部基质中可见大量棒状高电子密度沉淀物。结论:CDBI患者角膜有特征性的结构改变,可能是造成其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Toll样受体-4在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弘  陈巍  赵丽 《眼科》2008,17(1):48-51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中的表达和意义.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6)和对照组(n=6).方法 模型组通过足底及腹腔注射霍乱弧菌内毒素诱导出葡萄膜炎,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注射后4h、10h、16h、24h裂隙灯观察眼前节反应.注射后24h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眼球冰冻切片及葡萄膜铺片中TLR4的表达.TLR4阳性判定标准:呈棕黄色颗粒定位于胞膜、胞浆.主要指标 眼前节炎症反应程度、葡萄膜铺片中TLR4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结果 内毒素注射后4h虹膜血管扩张充血,16h前房可见纤维素渗出.模型组虹膜铺片内可见大量TLR4阳性表达细胞,位于虹膜基质层,对照组虹膜铺片内只见少量TLR4阳性表达细胞,模型组虹膜中阳性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冰冻切片中虹膜内偶见少量TLR4表达.脉络膜和视网膜冰冻切片及铺片中均未见阳性细胞.结论 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中TLR4表达增高,提示TLR4可能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眼科,2008,17:48-51)  相似文献   

17.
凋亡相关基因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凋亡相关基因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眼眶腺样囊性癌临床标本和10例正常眼眶组织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和Bcl-2在眼眶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和65%,显著高于眼眶正常组织(53%,65%vs10%,P<0.01)。实性型腺样囊性癌中P53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腺样-管状型中的表达率(86%vs30%,P<0.01);P53和Bcl-2在复发组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在初发组中的表达率(85%vs42%,P<0.01),(100%vs53%,P<0.01);P53和Bcl-2二者在表达上具有相关性(χ2=1.461,P>0.05)。结论:P53和Bcl-2蛋白的检测对于判断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高眼压条件下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眼压条件对大鼠视网膜神经感觉层(neurosensory retina)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制的加压装置使大鼠眼内压升高,维持眼底缺血状态2h,再分别于恢复血液再灌注0,8,24,48h;7d处死大鼠,取出视网膜组织,电镜观察。结果:电镜下观察再灌注8h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细胞死亡表现出凋亡和坏死两种特征,神经纤维层水肿明显,细胞线粒体出现空泡样结构,24h有视网膜节细胞凋亡数量最多,48h减少,7d后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密度减小,视网膜萎缩变薄。结论:急性高眼压条件下视网膜各层细胞易损性不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各层超微结构变化不一致,凋亡不仅是视网膜节细胞的死亡形式也是其它层细胞的死亡形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后的培养上清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MSCs)成为视网膜样细胞的可能性。 方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 ,流式细胞仪对其细胞纯度鉴定。取材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作为视网膜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鉴定各层组织完整性。电镜观察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程度。制备3种诱导分化大鼠MSCs的条件培养液。3种条件培养液均培养诱导至第3代大鼠MSCs 7~8d,用RT-PCR检测视紫红质(Rhodops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等视网膜细胞标志物在诱导后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HE染色显示大鼠视网膜片取材结构完整,电镜显示大鼠视网膜片光损伤后结构损伤严重。 RT-PCR鉴定:条件培养液诱导大鼠MSCs 7~8d,条件培养液Ⅰ组Rhodopsin (0.3915±0.00644)、NSE (0.2019±0.00682)、GFAP (0.1972±0.00211),条件培养液Ⅱ组Rhodopsin(0.0983±0.00319)、NSE (0.1048±0.00323)、GFAP (0.1040±0.00254),条件培养液Ⅲ组Rhodopsin(0.0044±0.00126)、NSE(0.0498±0.00149)、GFAP(0.0467±0.00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片培养上清液可诱导大鼠MSCs分化为视网膜样细胞,为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琪  陈家祺  肖迎 《眼科学报》2005,21(2):103-107
目的:探讨Ⅰ型角膜前弹力层营养不良(eomeal dystrophy of Bowmanlayer,CDBI)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取2家系中4例CDBI患者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病变角膜,部分标本HE及特殊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部分标本做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以2例正常角膜组织标本为对照。结果:CDBI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基底细胞间有小块高电子密度物质,基底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前弹力层及前部基质中可见大量棒状高电子密度沉淀物。结论:CDBI患者角膜有特征性的结构改变,可能是造成其临床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