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心病及瓣膜病的介入治疗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瓣膜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儿童组中,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16例,均成功封堵,无并发症发生。少年组中,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8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均成功封堵,风心病二尖瓣狭窄8例,均穿刺成功。成人组中,房间隔缺损16例,均成功封堵,无并发症发生;室间隔缺损8例,4例成功封堵,4例封堵失败,均出现头痛并发症;动脉导管未闭12例,均成功封堵;肺动脉瓣狭窄4例穿刺成功。全部120例患者中,4例出现并发症(3.3%),总有效率96.7%。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病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79例3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2例(PDO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6例(ASO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51例(VSO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0例严重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9%(10/179),其中PDO为2.44%(2/82);ASO组为10.71%(6/56);VSO组为3.92%(2/51)。紧急手术率为1.12%(2/179)。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治疗措施,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ASD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共施行0~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43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3例,室间隔缺损83例,动脉导管未闭13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r法。结果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病例,封堵成功423例(97.4%),房间隔缺损组、室间隔缺损组和动脉导管未闭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7.7%(208/213),94.0%(79/83),98.6%(137/13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5.2%)。全组门诊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片随访3-36个月,无残余分流、死亡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减少是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3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室间隔缺损患者.女性、植入较大的封堵器、术后残余分流以及肺动脉压增高则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封堵器结构、应用阿司匹林等相关.该文就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处理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临床效果,评价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一2010年9月43例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资,患者有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21例,有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13例,有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9例。结果43例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21例,封堵成功19例,成功率90.5%;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13例,封堵成功12例,成功率92.3%;房间隔缺损(ASD)封堵的9例,封堵成功9例,成功率100%。结论在导管介入术后,随访1~3个月,未发现复发患者,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导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成熟,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高效、安全、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CHD类型。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介入封堵术已成为CHD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对CHD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该文主要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潜在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机制、...  相似文献   

7.
2007~2008年我院共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114例,其中发生术中术后封堵器脱落6例;审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75例,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发生封堵器脱落患者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实施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13例的资料,男98例,女115例;年龄2~68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78例,室间隔缺损(VSD)38例,房间隔缺损(ASD)82例,肺动脉瓣狭窄(PS)15例;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的方法,术前和术后进行左、右导管造影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达98.59%(210/213),并发症发生率为1.41%(3/213),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复查随访,原有杂音均消失或者明显减弱,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明显分流。结论:利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特点,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未成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6例3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64例(PDA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76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66例(VSD组)。对介入治疗未成功的7例作了回顾分析。结果:未成功率为3.40%(7/206)。其中PDA组为3.13%(2/64),ASD组为2.63%(2/76),VSD组为4.55%(3/66)。未成功原因是:对导管大小判断有误,放置封堵伞有误,输送鞘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选择136例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46例,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VSD合并PDA 20例,PDA合并PS 12例,VSD合并PS 4例,PDA合并PS及ASD 1例,VSD合并PS及ASD 1例,所有患者均在导管室行同期介入治疗,治疗顺序为: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并定期随访心电图(ECG)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136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心导管造影及TTE提示封堵器固定好,未见残余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操作顺序与方法,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