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报道已很多,但进行各种影像检查并作比较者较少,本文报道1例做了X线、CT、MRI检查的患者,现将其综合表现报告如下. 病例男,28岁.左桡骨远端桡侧包块10余年,偶有疼痛,未作治疗,近1个月逐渐增大疼痛加剧.  相似文献   

2.
病例 女,25岁,主因复视半年,右眼睑下垂10余天伴头晕,恶心入院。  相似文献   

3.
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临床病变。笔者回顾分析1例骨外ABC的临床、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骨外ABC的认识。病例男,8岁8月,因发现右上臂肿物20余天入院。患儿入院前20余天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上臂肿物,不伴发热、疼痛及右手活动障碍,未予治疗。近日偶诉上臂疼痛,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院。否认外伤史,专科检查:右上臂近端前侧可及皮下肿物,质稍硬,无压痛,活动度差,大小约3 cm×3 cm。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摄平片,6例CT检查,2例MRI检查,1例DSA检查。结果:21例ABC发生于长管状骨16例,脊柱2例,骨盆2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8例中有3例出现液-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CT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CT诊断跟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男,34岁。自述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跟骨疼痛半年,5个月前当地医院跟骨普通X线报告跟骨似见一小类圆形低密度区,未予以治疗,近2个月疼痛明显加重前来就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到病人以前X线平片显示不清,直接行跟骨CT扫描。CT检查示右跟骨偏外侧可见一类圆形囊性膨胀性骨缺损,大小约3.0 cm×3.5 cm,其内充满液体,密度较均匀,边缘不光滑,可见骨嵴向中央突入,跟骨外侧皮质菲薄,但仍连续,周围软组织肿胀不明显(图1)。CT诊断:右侧跟骨囊肿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讨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单发的…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样骨囊肿CT与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14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在X线上ABC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在CT上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区及骨性分隔,MRI表现为T1WI及T2WI上可见病灶边缘有低信号环,病灶内主体部分充满囊状液体,信号混杂,在T1WI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的分隔。Gd-DTPA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及病灶内的分隔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2岁,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球较左侧突出,右眼溢泪,右侧鼻塞,并进行性加重.体检:右侧眼球突出,鼻中隔左偏,右鼻腔外侧壁内移,鼻道内见新生物,呈椭圆形,色泽同鼻腔黏膜,表面不光滑,质韧,中鼻甲辨别不清,副鼻窦区无压痛.眼部超声:右眼眶内占位性病变.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右筛窦窦腔囊状膨大,窦壁骨质吸收变薄,形成一完整骨壳,壳内见一宽大的液-液平面,呈上低下高密度(图1),并可见致密骨性房隔及片状骨化影(图2).病灶累及相邻上颌窦、蝶窦、额窦与鼻腔.CT诊断:右筛窦良性肿瘤性(样)病变,考虑:①动脉瘤样骨囊肿;②骨巨细胞瘤;③非骨化性纤维瘤.手术所见:右鼻腔内椭圆形肿物,充满鼻腔上部及筛窦,瘤体内侧游离,外侧与筛窦融为一体,中鼻甲辨别不清.穿刺瘤体抽出陈旧性血性物.切除瘤体为不规则椭圆形,外覆黏膜及骨质,骨质薄如蛋壳,内为血性液体,间杂胆固醇结晶样骨化物,无骨膜.手术病检报告:纤维组织囊壁中含有不规则骨小梁,内侧多见血窦,散见多核巨细胞并有钙化.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SABC)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26例SABC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 26例SABC患者接受X线及CT检查,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膨胀性骨质破坏,14例位于长骨,9例为偏心型,5例见骨皮质破坏。23例患者接受MR检查,19例见囊腔,11例见液-液平面,9例见囊间隔,7例瘤周见骨髓水肿。 结论 SABC 的MRI表现复杂多样,因原发病变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多数仍具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共性MRI特点。结合X线、CT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附4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42例均行X线检查,28例CT检查,12例MR检查。结果:①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破坏:X线36例,CT 22例,MR 6例;②病灶内骨小梁间隔或骨嵴:X线 33例,CT 18例,MR 4例;③邻近病灶端骨质轻度硬化:X线 16例,CT 14例,MR 8例;④骨壳边缘不全病理骨折:X线 9例,CT 8例,MR 4例;⑤骨膜反应:X线 2例,CT 1例;⑥软组织肿块:X线 1例,CT 3例,MR 1例;⑦病灶内单发或多发液-液平面:CT 21例,MR 10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ABC患者的CT和MRI图像,发生于脑颅骨者5例,其中枕骨3例,顶骨1例,颞顶枕骨1例,发生于颌骨2例,发生于颅中凹1例、累及蝶骨、颞颌关节。对8例均行CT平扫和MRI常规平扫,位于脑颅骨的5例同时行MR常规增强扫描,位于颅中凹的1例加做MR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其半定量参数。结果 CT表现:8例均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伴内部骨质分隔影,其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位于颅中凹的1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大,对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MRI表现:8例病变均表现为病变主体呈等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部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信号不均一,其中5例病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8例病变边缘均可见低信号界线。位于颅中凹的1例TIC呈平坦型,峰值信号强度(SIpeak)为1080,峰值时间(Tpeak)为第9个时相,最大上升斜率(MSI)为0.81%。结论 颅骨ABC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1.
12.
病例男,12岁,因十余天前活动时感右小腿酸痛不适,自行休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来院检查.门诊查体:患儿右小腿七端轻度压痛,局部无红肿,右膝关节无屈伸功能障碍,末梢血运良好.  相似文献   

13.
14.
病例孕妇.28岁.孕1产O,停经22周。于2009年l1月9日首次来我院行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孕妇一般情况好,无近亲结婚及遗传病史。超声检查:臀位,胎儿双顶径5.1cm,股骨长4.1em,心率142次/min.节律齐,脊往完整且排列整齐,左前壁胎盘,回声正常,羊水深度4.Ocm,透声好。于胎儿骶尾部骶骨前方见一囊性肿物,大小约2.5cmx2.3皮肤相连续.囊壁薄、完整、光滑,其内清,肿物大部分向体外突出,小部分位于骶骨前方,由于胎方位是臀cm.与胎儿位,经阴道超声检查图像更加清晰(图1)。超声诊断:①宫内妊娠单活胎22周。  相似文献   

15.
病例女,68岁。60年前无意中发现臀部包块,逐渐增大,无压痛,触之较柔韧,有揉面感。既往无其他异常病史。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骶尾部后正中线皮下见卵圆形囊性占位,最大截面约15 cm×8.8 cm×5.1 cm,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  相似文献   

16.
病例女,39岁。胸骨上窝圆形肿块2年余,近日明显增大,质稍软,无压疼,活动度可,表面皮肤隆起,皮温及颜色未见异常。CT检查见胸骨上窝圆形囊实性肿块影,直径约3.5cm,密度不均匀,内见软组织密度壁结节,囊性成分CT值10 HU左右,边缘光滑,与皮肤分界清楚(图1,2)。B超检查:胸骨上  相似文献   

17.
病例男,51岁。阵发性头痛半年余,加重半个月。疼痛位于头颅中线右侧,呈阵发性胀痛,每次持续2~3min,每日1~2次,无明显缓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病例女,56岁。患者于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阵发性咳嗽及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无发热、盗汗、畏寒等不适,在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1周,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既往史:20余年前曾在新疆乌鲁木齐生活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