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轮叶婆婆纳Veronica sibirica中二萜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应用现代提取分离和波谱分析方法对轮叶婆婆纳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SK-N-SH和BEL-7402肿瘤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轮叶婆婆纳中分离鉴定了一个新二萜类化合物,鉴定为1,2-去氢隐丹参酮(Ⅰ);其他7个已知化合物:轮叶婆婆纳对醌A(Ⅱ)、轮叶婆婆纳对醌B(Ⅲ)、隐丹参酮(Ⅳ)、弥罗松酚(Ⅴ)、二氢丹参酮Ⅰ(Ⅵ)、丹参酮Ⅰ(Ⅶ)、丹参酮Ⅱa(Ⅷ).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Ⅱ,Ⅳ~Ⅷ对SK-N-SH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化合物Ⅱ,Ⅳ,Ⅵ,Ⅷ对BEL-7402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结论 轮叶婆婆纳中的二萜类化合物对不同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选择性,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轮叶婆婆纳V eron ica sibirica中二萜类成分的体外抗癌作用。方法以T J905和H eL a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 TT法对获得的化合物进行抗癌活性初筛并对初筛活性高的化合物进行剂量依赖性实验,测定其IC50值。结果对轮叶婆婆纳石油醚及醋酸乙酯提取物中的7个二萜类化合物:二氢丹参酮Ⅰ(Ⅰ)、丹参酮Ⅰ(Ⅱ)、丹参酮ⅡA(Ⅲ)、隐丹参酮(Ⅳ)、婆婆纳对醌A(Ⅴ)、婆婆纳对醌B(Ⅵ)、弥罗松酚(Ⅶ)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考察,表明化合物Ⅰ和Ⅳ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化合物Ⅰ对T J905及H eL a细胞生长的IC50值分别为1.038、1.816μg/mL,化合物Ⅳ对T J905及H eL a细胞生长的IC50值分别为3.637、4.391μg/mL。结论轮叶婆婆纳中的二氢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对T J905及H eL a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张湘屏教授从事中医儿科30多年,临床遣方用药颇具独到之处。本文谨就张教授临床应用威灵仙的经验作一介绍。威灵仙性温,味辛咸,入膀胱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等作用。《海上集验方》载:“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本草正义》则指出:“威灵仙,以走...  相似文献   

4.
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 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 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R.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 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干地黄"包括了今天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名医别录》将"生地黄"和"干地黄"相应分条描述, 此时所载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宋代《本草图经》将"生地黄"与"熟地黄"相应描述, 所载生地黄与今之生地黄相近, 生地黄在宋代发生了含义的转变;"熟地黄"在秦汉时期的药方中已有记载, 宋代单列并独立描述, 明代熟地黄的加工方法多样, 近代熟地黄加工方式趋于简化。"生干地黄"与"干熟地黄"在本草中独立成条见于明代本草, 分别为今之生地黄和熟地黄, 两者名称现今基本不用。通过梳理, 为经典名方中地黄类药材的基原及加工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威灵仙 ,《中国药典》[1 ] 1 995年版一部规定基源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 (ClematisChinensisOsbeck) ,棉团铁线莲 (Clematiamanshurica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但古今药用威灵仙品种复杂 ,同名异物颇多 ,且各品种效用相差甚远 ,本文探源朔本 ,为正确应用该品种提供依据。“威灵仙”之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的《集验方》 ,其后《唐本图经》收载之。威灵仙药用的发源地是中国 ,其品种可赖以查考的是周君巢所作的《威灵仙传》[2 ]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在论述威灵仙时引李东垣《用药法象》之言 ,…  相似文献   

6.
威灵仙性温,味辛咸,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的功效。用于治疗痛风顽痹,腰膝冷痛,脚气,积聚,诸骨鲠咽。《本草正义》“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历代对威灵仙的药用功效论述颇多,张融碧老师在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常使用威灵仙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现今临床所用金银花,单指植物忍冬的花,而非茎、叶、藤枝或全草.早期的“忍冬”、“忍冬藤”等名称,并非专指忍冬花部,少数早期文献如《新修本草》等虽有关于植物忍冬花部的简要记述,但主要是作为植物辨识特征对开花时间和花朵形状进行的描述,并未提及花部入药,且无“金银花”之名,不能作为现今中药金银花的原始出处.首次出现“金银花”药名的文献应为宋《苏沈良方》,首次记载单以忍冬之花入药的文献为宋《外科精要》.第九版《中药学》教材、《中华本草》等认为中药金银花出自《新修本草》或《履巉岩本草》的结论,与文献记载不符,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8.
贝母在《本草 纲目》以前的历代文献中,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淅贝两个品种,统称贝母。至明代《本草汇言》始有“川者为妙”之说,《本草正》予贝母条后,别立“土贝母”(指浙贝母),清代《本草逢源》“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象山者味苦次之”。《百草镜》“淅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综上所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证《本草纲目拾遗》狗卵草之基原.[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功效、主治及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狗卵草的植物来源与玄参科植物婆婆纳相吻合.[结论]《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狗卵草之基原为玄参科植物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其始载文献为释继洪所撰的《澹寮集验秘方》,始载年代可上溯至宋元时期.  相似文献   

10.
《医学入门》为明代重要的综合性医书,由李梃编著.研究发现《医学汇函·本草分类》中的大量内容录自《医学入门》,但其所依据的版本与今日通行本《医学入门》中的个别词句略有不同,经考证后认为通行本《医学入门》存在疏漏之处.以《医学汇函》首刻本崇祯年间跃剑山房本为对校本,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对《医学入门·卷之二·本草分类》中“治湿门”与“治燥门”中的错误进行校勘,为防以讹传讹,贻误后学.  相似文献   

11.
地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黄,为玄参科(Scrophuhrhceae·)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汉代以前对炮制鲜有记载,至汉代有了蒸制后绞汁法,此后地黄的炮制出现许多方法。现将其历史沿革和研究近况整理如下:1不加辅料制1·1净制“去其须叶及细根”(唐·《千金翼方》);“净选,更以拣去细根及根节短瘦者”(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去苗土”(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去芦”(元·《瑞竹堂经验方》);“洗去土”(明·《普济方》);“温水洗”(明·《医学纲目》);“去枝梢”(清·《女科要旨》)。1·2切制“洗去土、细切”(唐…  相似文献   

12.
《嘉祜本草》增引的“唐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新修本草》,后世又称作“唐本草”,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原书已佚,诸家多有引录。宋代掌禹锡等编撰《嘉祜本草》时,曾增引过“唐本”文字。但分析《嘉祜本草》所增引的“唐本”,可以认为:掌禹锡并未见过《新修本草》原书,其所引“唐本”与《蜀本草》有相同的特征,应来源于《蜀本草》。据此可以推论:《新修本草》在嘉祜二年(1057)编撰《嘉祜本草》时或已散佚。由于并非直接摘录于《新修本草》,《嘉祜本草》所引“唐本”佚文的信实程度有待多方评估,辑复《新修本草》时对此应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13.
唐代《新修本草》 ,后世又称作“唐本草” ,是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 ,原书已佚 ,诸家多有引录。宋代掌禹锡等编撰《嘉本草》时 ,曾增引过“唐本”文字。但分析《嘉本草》所增引的“唐本” ,可以认为 :掌禹锡并未见过《新修本草》原书 ,其所引“唐本”与《蜀本草》有相同的特征 ,应来源于《蜀本草》。据此可以推论 :《新修本草》在嘉二年 (10 5 7)编撰《嘉本草》时或已散佚。由于并非直接摘录于《新修本草》 ,《嘉本草》所引“唐本”佚文的信实程度有待多方评估 ,辑复《新修本草》时对此应谨慎处理。  相似文献   

14.
香菇是人们颇为熟悉的菇类食物之一,在我国传统的菜肴中,以香菇配料的相当多,这不仅是因为香菇有极好的食用价值,而且也有珍贵药用价值,是菇类中的佼佼者,故有“蘑菇皇后”之美称。 香菇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早在元代的《日用本草》中就有论述,称其有“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元明代汪颖所著的《食物本草》称菇“味甚香美,最为佳品”。香菇质柔嫩,味道鲜美,据营  相似文献   

15.
今日所见的《神农本草经》资料,其来源一是各种本草所录的《神农本草经》资料,二是各种类书及其他诸书所引《本草经》资料。 现今各种本草所录的《本草经》资料,其来源皆出于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黑底白字的文字。 《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的来源,向上追溯,是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朱字通过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宋代马志等《开宝本草》、宋代掌禹锡《嘉佑本草》而被保存在《证类本草》中的。  相似文献   

16.
金陵版《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出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本草》资料多数来源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用《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同《本草纲目》核对,发现《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有些资料出处,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不尽相同。表现为《本草纲目》注“孟诜食疗”文为其他文;《本草纲目》注其他文为“孟诜食疗”文,《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可能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本草大观》、《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7.
威灵仙的植物来源及主要伪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灵仙为常用中药,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1]记载其原植物来源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Clematis hexapetala Pall.、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但是据调查目前商品威灵仙的植物来源十分复杂,涉及数科的数十种植物。而且历史上对威灵仙的原植物就有争议。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威灵仙的本草考证及其类同品、地区习用品及伪品诸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8.
《证类本草》“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证类本草》“墨盖”下所引“唐本”、“唐本注”文,不见于《新修本草》目录及残卷中,而见于掌禹锡所引“蜀本注”中。从而证实《证卷》“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文,实出于《蜀本草》。《蜀本草》原名《重广英公本草》,所谓英公即奉Su修《唐本草》的李Ji。李Ji在唐高宗时封为英国公,故称英公。《重广英公本草》也是重修的《唐本草》之义。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将《蜀本草》迳称为《唐本草》,盖原于此。  相似文献   

19.
枯梗科党参在明代以前的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亦无该植物图,表明了明代以前党参并未入药。清代《本经逢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在上党产人参逐渐绝迹时应用新出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和经验,并认为两者功效不同。  相似文献   

20.
对《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的研究。始于宋代王炎。明代卢复的《本草正经》则为现存诸辑本中最早的。入清后,研究《本经》之风日盛,成为清代本草学的特色之一。宏观地看,这种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辑录,即从前代本草中录出《本经》原文,或加考证而成书;一类是注解,即对《本经》药物酌加损益,参以注解;再一类是杂著。兹列表于下(见下页)。 至于吴世铠《本草经疏辑要》,乃系将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删繁节要再加增补而成。《本草经疏》是“从《证类本草》中录出二百六十余种而为之疏”,并非《本经》的注解本,所以《本草经疏辑要》也不是《本经》注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