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脑脊液多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要点。方法:对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31例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其在入院1周内脑脊液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3周内脑脊液指标的动态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1周内脑脊液蛋白显著增高(≥1g/L)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入院第1周,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的差异无显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均明显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而氯化物含量与病毒性脑膜炎病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在入院3周内的动态比较发现:(1)经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及红细胞数呈进行性降低,而淋巴细胞百分数无显著变化。(2)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含量无显著变化,而蛋白含量呈进行性增高。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入院1周内脑脊液蛋白≥1g/L的影响因素与病人年龄和淋巴细胞百分数相关。结论: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比,若病人在入院第1周内其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降低,或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胶凝集试验在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可疑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颅脑CT和脑脊液墨汁染色,并均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患儿隐球菌抗原,根据是否有隐球菌性脑膜炎将患儿分成两组:隐球菌性脑膜炎组(A组)及无隐球菌性脑膜炎组(B组),分析两组乳胶凝集试验对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组有14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B组有1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乳胶凝集试验对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8.9%。结论乳胶凝集试验对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在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627例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符合隐球菌脑膜炎初诊的患者214例,分析各检验结果对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多数表现为脑脊液糖和氯化物水平显著下降,蛋白含量增高,白细胞增多且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真菌镜检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5.23%和78.04%,脑脊液隐球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阳性率高达100%。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随治疗时间的推移,脑脊液和血的隐球菌荚膜抗原滴度逐渐下降。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适用于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快速诊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隐球菌肺炎的患者能提前筛查是否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荚膜抗原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隐球菌病治疗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HIV感染继发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诊断及治疗观察的意义。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华西医院HIV感染继发隐球菌脑膜炎患者23例。采集隐球菌脑膜炎治疗前后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作墨汁染色并用APl20CAUX真菌鉴定试剂条鉴定到种,行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并对其中13例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荚膜抗原滴度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抗原滴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隐球菌脑膜脑炎治疗有效,但真菌培养及涂片均显示阴性后,部分患者隐球菌荚膜抗原仍为阳性。结论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有利于提高HIV感染继发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早期诊断;抗原滴度能用来判断疗效,但不能作为治愈指标。  相似文献   

5.
许文雄  淦伟强  严颖  张晓红  谢奇峰 《新医学》2012,43(10):703-706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病原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负荷量与治疗效果及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计数与临床转归关系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之和的最大值所对应的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为分界点,分为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低量)组31例和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高量)组21例,比较抗真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转率和临床疗效.结果:抗真菌治疗后低量组的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为52%,高量组的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量组治愈率48%,好转率23%,总有效率71%:高量组治愈率14%,好转率14%,总有效率29%,两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病原治疗前脑脊液隐球菌计数<2 125个/ml者相比于≥2125个/ml者,抗真菌治疗后脑脊液隐球菌阴转率高,临床转归好,脑脊液隐球菌负荷量是评估治疗效果和临床转归的一个实用、便捷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AIDS)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1例AIDS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护理经验。结果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症状好转,血CD4淋巴细胞上升,17例病情好转出院,3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AIDS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病情复杂,但只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有效的治疗及积极地护理,可改变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隐球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真菌,其中包括新生隐球菌、格特隐球菌等变种。新生隐球菌可引起条件致病性感染,其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AIDS患者、器官移植后患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等。新生隐球菌是一种类酵母样真菌,广泛存在于鸽子的粪便、灰尘中等,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隐球菌病。新生隐球菌菌体周围有一圈宽厚的荚膜,是其重要的致病物质,有抑制人体内免疫细胞吞噬、促使和诱导动物免疫无应答、降低人体对病原菌抵抗力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感染科确诊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25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男17例,女8例,以青壮年居多。21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包括艾滋病、淋巴瘤、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所有患者均有发热、颅高压症状。17例(68%)出现意识障碍;5例(20%)出现抽搐;9例(36%)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6例(24%)出现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56%),病理征阳性12例(48%)。脑脊液检查提示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均在100×106/L以下,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23例患者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16例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9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病情危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及时抗真菌治疗是提高隐脑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一种快速鉴定隐球菌的新染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实验室快速鉴定隐球菌最常用的方法为墨汁染色.本研究根据隐球菌荚膜内含有大量酸性黏多糖,在酸性条件下隐球菌与伊文思蓝染料结合,细胞膜被伊文思蓝染成蓝色或深蓝色,菌体呈淡蓝色,细胞内结构清晰,其他酵母样真菌、白细胞等均不被着色,同时采用一种新的染色计数法可对隐球菌进行快速定性定量鉴定.  相似文献   

10.
正新生隐球菌脑膜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影响了机体的免疫能力,可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漏诊或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等~([1])。在以往的报道中,肾病综合征并发此症发病率较低,而本病例中同时在患者的腹腔脓肿切口脓性分泌物、全血以及脑脊液中检出新生隐球菌更实属少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带厚荚膜的酵母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在干燥环境中可以生存达1 a之久。新型隐球菌感染多为外源性感染,它能够感染人类皮肤黏膜、大脑和肺部,引起皮肤黏膜隐球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肺炎。新型  相似文献   

12.
目前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是依靠取脑脊液沉淀物用墨汁负染法找到有宽阔透明荚膜的隐球菌,所用墨汁要求用印度墨汁或国产优质墨汁。我们用市售普通墨汁检出3例新型隐球菌,现介绍如下。将脑脊液离心沉淀,上清留作生化检验用,在沉淀物(约02ml)中滴加书法用普通墨汁若干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8例(隐脑组),病毒性脑炎患者20例(病脑组)及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5例(对照组)脑脊液中IL-6、IL-10和TNF...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菌又称溶组织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菌体呈圆形,直径可达4~20μm,周围有较厚的荚膜包绕,荚膜厚3~5μm,由具有折光性胶冻样物质组成,其主要成分是黏多糖物质.在HE染色切片上,新型隐球菌着色浅谈,呈浅蓝色薄壁圆形透明小体,菌体结构不清晰,难以观察,常经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我们在工作中应用亚甲蓝染色显示新型隐球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以下简称隐脑 )是一种难治性的中枢神经感染 ,若未及时诊治 ,其预后凶险。目前国内外首选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及地塞米松联合治疗 ,但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困扰其临床应用[1,2 ] 。我院对 1993~ 2 0 0 0年收治的 30例隐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应用AMB联合氟康唑及地塞米松治疗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 ,并探讨护理上早期预防的措施。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993~ 2 0 0 0年的隐脑 30例均符合隐脑入选标准[3 ] :在脑膜炎的基础上 ,腰穿放脑脊液直接检查到新生隐球菌 ,其中男 19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30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分析总结住院的72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在给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结果 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81.9%),脑膜刺激征为主(84.7%),全部合并有概率性感染(100%),免疫功能低表现为CD4+<50 cell/μL(83.3%)。结论 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37.5%),反复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依据。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TB FUNGUS试剂盒在新生隐球菌药敏测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分离于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的24株新生隐球菌,采用ATB FUNGUS试剂盒测定其对两性毒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的敏感度.结果:2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制霉菌素和咪康唑均为敏感或中度敏感,而对益康唑和酮康唑部分表现为耐药.18例使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后50%(9/18)治愈,50%(9/18)好转,总有效率达100%.另4例采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治疗,2例采用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治疗,达到临床治愈后采用氟康唑口服,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3例(无进展2例,死亡1例).结论:ATB FUNGUS药物敏感试剂盒可用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过程中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增加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新的高效的高效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也许能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穿孔素(perforin,又称pore-form-ing protein,PFP)表达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首先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2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其次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其中的PFP的蛋白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RFQ)-PCR方法测定其中PFP的mRNA含量,并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蛋白含量与细胞因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PBMC中PFP蛋白含量和mRNA均明显降低,PFP蛋白表达水平与IL-10,IFN-γ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 PFP可能参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疾病进程,这为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情监控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赖菁  林云崖  黄丽芬  陈幼明  徐启桓 《新医学》2011,42(10):691-692,F0003
空洞型肺隐球菌病并脑膜炎临床少见,且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结核病。该文报告1例以空洞为突出表现的肺隐球菌病并发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文献对比,结果提示:①空洞型肺隐球菌病的发生率低,肺结核误诊率较高;②隐球菌肺炎和脑膜炎的临床和影像学均无特异性,早期病原学或病理组织检出新生隐球菌是提高该病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分析微小RNA-146a(miR-146a)在新生隐球菌(标准株WM148)、格特隐球菌(标准株R265)刺激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探讨miR-146a在隐球菌所致隐球菌脑膜炎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分成新生隐球菌诱导组、格特隐球菌诱导组,按灭活菌数∶THP-1=5∶1的比例与THP-1细胞共孵育0、3、6、9和12 h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和细胞沉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miR-146a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量。结果新生隐球菌诱导组细胞中miR-146a表达量与0 h相比明显升高(P0.01),且在3 h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量在诱导后12 h达到最高值,IL-6的表达各时间点没有明显变化。格特隐球菌诱导后,miR-146a的表达逐渐升高,12 h达到最高值,但3 h、6 h点变化与0 h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上清液中TNF-α的表达12 h到达峰值;IL-6的表达逐渐增加,12 h达到最高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隐球菌、格特隐球菌刺激THP-1细胞炎性反应后,miR-146a表达随时间延长呈现不同的规律,TNF-α、IL-6的动态变化表现不同的特点。研究表明新生隐球菌、格特隐球菌诱导THP-1炎性反应可能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