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天第一方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古人说:“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透支,生冷食物过大,元气匮乏,不足以御天之亢热,于是受伤为病。”夏季暑热既盛,而雨湿较多,湿气亦重。因天暑下迫,土湿上蒸,湿气与热邪相合,故暑湿每多兼感,亦称之为暑湿病邪,其致病可形成暑温夹湿之证。  相似文献   

2.
廖宇 《光明中医》2008,23(3):370-371
清·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指出“暑必兼湿”。王孟英认为:“暑令湿盛,必多兼感”。后世医家,如何廉臣、曹炳章等,皆对暑湿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综合分析之,暑湿产生之机理不外有外因与内伤两途。外因乃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湿之气交蒸氤氲,人处于天地之中,复感其邪,焉能不病。内伤不外是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呆滞,因热而乘凉露宿,冷饮过度,外有暑热,内伤寒凉,合而为病。  相似文献   

3.
丛柏艳 《河北中医》2011,33(7):1015-1016
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邪气,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均称为暑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故暑病之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神,多兼夹湿为其特点,治暑病应根据病因和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强弱、  相似文献   

4.
暑湿验案3则     
赵达安 《陕西中医》2010,31(11):1543-1543
暑为阳邪,为夏季火热之气,感受暑邪可出现高热、口渴、汗多、脉洪大等阳热之症。暑邪挟湿,二者常相兼为病,其临床特征,除有暑热症候外,尚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等湿困肌表,湿滞中脘之症。笔者验之临床,收效颇捷。兹举3案如次,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1 暑邪致病特征 暑为夏季主气.如<素问.热论>云:"后夏之日为病暑."也就是说,非常炎热的天气,使人易犯暑热之病.暑邪犯病,其特点有四:一、暑乃阳邪,其性炎热:凡暑邪致病,则以高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等热盛诸症为特征;二、暑性升散,耗津泄气:暑为阳邪,其性既升又散,若侵犯人体,内则直耗津液而渴饮,外则腠理大开,津自外流而多汗,汗多伤津,气随津散,形成津气两伤之特点,津伤则口渴而多饮,小便短少,气耗则气短而神疲乏力;三、暑易夹湿,阻碍气机:故暑邪致病,易夹湿邪而共犯人体,暑湿阻遏气机,临床可见高热、渴饮、心烦之外,如阻遏脾胃气机,脾不升清,胃难降浊,就产生胸闷呕恶,脘腹痞满,肢体困倦,大便溏泄等症;四、暑邪为病,传变迅速,易扰心神:暑为高热,侵入人体,传变十分迅速,可直接传入心包,加上湿气困阻气机,使心脏鼓动无力,让全身气血运行受阻,临床可见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呼吸很弱,嘴唇、四肢青紫,这就是暑瘟急重症的死厥症,也就是炎热之盛夏,人们常说的中暑急症.如急救不当,就会立死无疑.  相似文献   

6.
读者园地     
暑病杂谈暑病的病名甚繁,如中暍、暑温、伤暑、伏暑、暑厥、暑风、暑湿、疰夏、暑瘵、暑痨、暑秽、暑疟暑痫,暑泻、阴暑、阳暑,等等,可说是名目繁多。笔者以为病名虽多,若以病机归纳,不外乎是三者,即暑温、暑湿、伤暑感冒。至于其治法,张凤逵《伤暑全书》谓:“暑病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  相似文献   

7.
1病名及中西互参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邪为六淫之一,属温热或火热范畴。凡夏天感受暑邪而发生的多种疾病,统称暑病。包括暑温、暑湿、伏暑、冒暑、暑秽等病证。  相似文献   

8.
《内经》认为,暑邪是常见外感邪气之一,属阳邪,属"上部"病因。暑为夏季的主气,夏伤于暑,热气盛。暑邪致病的证候特点为起病即见炎热燔灼之象,易耗气伤阴,暑热易犯心包,出现神志病证,易伤肺气,且易挟湿。《内经》分别论述了新感类暑病和伏邪类暑病,提出"热者寒之",对暑邪致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六一散出自《伤寒标本》,它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方中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组成,两药共研细末,药量之比为6:1,故名叫六一散。本方为夏季外感暑湿所设,功效清暑利湿。主治暑湿外感,症见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利,兼有呕吐、泄泻。对于膀胱湿热,小便赤涩,淋痛、砂淋、结石也有效。夏季气候特点是暑热潮湿。暑为阳热之邪,暑邪引起的病症属于热病的范畴,病情严重的叫“中暑”,病情较轻的叫“伤暑”。伤于暑邪的,可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必然出现口渴,而“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暑热下注故见小便不利。暑湿阻滞胃肠则出现呕吐、泄泻。其他诸症如小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银菊凉茶治疗伤暑之暑湿袭表证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伤暑之暑湿袭表证患者口服银菊凉茶,3日为1疗程,结果:治愈29例,好转8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5%,结论:银菊凉茶治疗伤暑之暑湿袭表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探析清代徐鹤所著《伤暑论》的学术思想。理论方面提出“以暑为温热之总纲”的观点,主张以暑邪统温、热、火等病邪所致之证,倡导三焦分论、治宜合参;临证方面继承古法、创立新方,同时辨驳古今临床谬误,阐明己见。  相似文献   

12.
暑温重症抢救心得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钱利凝【关键词】暑温气营两燔中医药疗法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病机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根据季节特点(每...  相似文献   

13.
暑温署温是发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身热、痉厥、津液易伤,传变迅速为特征。《素问》简名为“暑”或叫“伤暑”。署亦名“喝”。《金匮》以痉湿喝同论。小儿肌肤脆嫩,神气最怯,不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易罹惠,且易见窍闭动风,气阴欲脱的危候。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雷少逸《时病论》谓:“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概括了暑的发病与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秋后谈伏暑     
在秋后的时令病中有所谓:“伏暑”者。“伏暑”和“春温”一样是“伏气”为病。不过春温是“冬伤于寒”,伏暑是“秋伤于暑”。从来暑有热、湿之争,王孟英谓“暑即热”也。热为火邪,发病骤急,决无潜伏之理,只有“暑湿”才有留连伏匿的可能,以湿为阴邪,胶滞粘着,錮结难解,所以叶子雨说:“伏暑多挾湿”,吴鞠通谓:“暑得湿则留”,是有见地的。温邪能伏,正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寒邪能伏同,冬有“非节之暖”的冬温,与“触而即发”  相似文献   

15.
吴宗艺  张慧  陈新枝 《光明中医》2008,23(10):1455-1456
中暑(Heat illness)与暑温之“暑必挟湿”的发病机理有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探讨这两者的病因病机,认为中暑属于暑温的范畴,暑必挟湿,暑温挟湿与暑湿病有着根本的区别,对临床治疗中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之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暑发自阳明”一语出自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叶天士此语说明了暑温的发病处所,暨阐述了暑邪为病的病因机制,亦明确指导了临床治疗的路径和意义。后世医家亦多对此进行了理论发挥和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17.
并论李氏王氏清暑益气汤何炎《素问·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暑为阴邪,其热性较温邪为甚,已无疑义。然而,长夏又是湿令盛行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腾,人所感受之邪,暑湿每多兼夹,故叶天上《幼科要略》有“暑必兼...  相似文献   

18.
二、暑温挟湿的病因病机特点与化湿法暑温是夏令感受暑热之邪的时令热性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季节。其发病初起即可见到壮热烦渴,汗出等气分症状,并且传变迅速,多见闭窍和动风等变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等疾病。暑温虽为阳热之邪,但多挟湿为患,因为暑季多湿,人处湿中故暑温多挟湿伤人,又因暑季气候炎热,人们多喜凉饮冷,所以暑湿之邪又易被寒所遏而成为暑湿挟寒。暑温挟湿证特点是除了有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中暑”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范畴。它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对暑温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过多,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或日受暑气之邪,  相似文献   

20.
蔡荫庭老中医治疗暑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云飞 《新中医》2003,35(3):7-8
介绍广东省名老中医蔡荫庭诊治暑病的经验。治暑温主张重用寒凉药;治暑秽强调导邪外出,辨伏暑采用民间刮痧的挑“痧筋“法验之,为明确诊断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