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在骶髂关节脱位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骶髂关节脱位15例进行X线片,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检查,通过任意旋转骨盆像,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并摄取标准位图像6幅(前、后、左、右、入口、出口),也可根据特殊需要摄片,依照骶髂关节脱位和骨盆环的破坏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和最佳手术入路。结果:15例骶髂关节脱位均能在三维CT重建中较好的显示脱位的方向和移位程度,其中6例严重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余9例采用保守治疗,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2个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进行骶髂关节脱位三维CT重建能明确移位方向、程度,不需搬动病人,并且不受病人体位影响,同时了解骨盆环的破坏情况。对脱位进行分类评估,指导治疗,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最佳位置和深度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维CT重建在骶髂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在骶髂关节脱位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骶髂关节脱位15例进行X线片,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检查,通过任意旋转骨盆像,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并摄取标准位图像6幅(前、后、左、右、入口、出口),也可根据特殊需要摄片,依照骶髂关节脱位和骨盆环的破坏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和最佳手术入路.结果15例骶髂关节脱位均能在三维CT重建中较好的显示脱位的方向和移位程度,其中6例严重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余9例采用保守治疗,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2个月,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进行骶髂关节脱位三维CT重建能明确移位方向、程度,不需搬动病人,并且不受病人体位影响,同时了解骨盆环的破坏情况.对脱位进行分类评估,指导治疗,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最佳位置和深度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存华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1):856-85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最佳时机、入路选择、复位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8例移位髋臼骨折术前大部分行CT图像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并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用骨盆重建钢板或螺丝钉固定。结果36例获得6个月~3年,平均14个月的随访。按M atta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8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8.9%。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髋关节黏连和异位骨化。结论CT图像三维重建对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和损伤程度有重要意义,对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有指导作用。对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只要骨折移位大于3 mm都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17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对前、后环严重损伤者行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复位固定重建骨盆环,合并脏器损伤Ⅰ期修补处理。[结果]随访13例,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方法恢复解剖关系,合并内脏损伤,Ⅰ期处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骨盆肿瘤切除与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机对17例骨盆肿瘤患者术前进行扫描,在Siemens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三维重建图形为不同患者设计制作合适的内固定器具.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1例术后16个月复发,行半骨盆切除及人工半骨盆重建后恢复健康,患者行走正常.1例出现肺部转移.其余病例在随访期内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了术前骨盆肿瘤的细节,以最易理解的形式立体直观地显示了病变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手术应切除的范围,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和手术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经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3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12例,经随访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4~48岁。骨盆骨折7例,髋臼骨折5例。患者入院后均摄Judet骨盆三相X线片、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B型4例,C型3例。  相似文献   

7.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桶柄样骨盆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桶柄样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方法,以提高桶柄样骨盆骨折的治愈率。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6例桶柄样骨盆骨折。骨盆前环:经Pfannenstiel入路固定24例,其中9例予以1块骨盆重建钢板固定,骨盆重建钢板固定结合耻骨上支髓内螺钉固定9例,6例予以2块骨盆重建钢板固定;Pfannenstiel入路结合部分髂腹股沟入路予以1块骨盆重建钢板固定32例。骨盆后环:39例经患侧髂嵴入路以骨盆重建钢板固定,10例骶骨骨折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7例未行后骨盆固定。结果56例均获随访,时间12—32(18±3.5)个月,骨性愈合时间5~9(6±1.2)个月,无下肢不等长,骨盆畸形基本纠正。按Majeed疗效评定标准:优38例,良14例,可1例,优良率为92.9%。结论前后联合人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桶柄样骨盆骨折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Tile C型骨盆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后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单纯后侧入路治疗12例TileC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5~58岁,平均39.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7~10d,平均9.5d。入院后均行X线及CT三维立体成像检查,按照Tile分型标准:C1型5例,C2型2例,C1+C2型4例,C3型1例。经抗休克处理,全身情况稳定后,重建钢板固定后环,前环不予内固定。术后常规患侧下肢行3~4kg皮肤牵引3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6个月,伤口愈合良好,骨折均愈合,无骨盆畸形愈合、腰骶部疼痛、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按照Majeed的疗效评定标准:总分(91.50±6.95)分;优10例,良2例。结论: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固定后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可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三踝骨折手术人路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44例正侧位X线片显示三踝骨折者,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根据其重建图像显示后踝骨折块偏向后内侧者,选择外侧切口+后内侧切口,后踝骨折块偏向后外侧者,选择后外侧切口+内踝弧形切口.结果 两个切口完全能显露三踝骨折,满足手术需求,术中证实其骨折线的走向、类型、形状和移位程度,与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完全一致.随访6~12个月,术后6个月内X线片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现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及外露现象.按Olerud-Molan-der评分法评定,优33例,良10例,可1例.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三踝骨折术前评估和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和初步体会。方法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16例骨盆、髋臼骨折。术前均摄骨盆正、斜位X线片和三维CT检查,体外模拟骨折复位与固定。术中采用仰卧位或漂浮体位,通过改良Stoppa入路或联合髂窝入路与K-L入路,直视下复位骨折,透视证实复位满意后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切口长度6.5-12 cm,手术时间40-160 min,术中失血50-1 000 ml。术后X线片显示骨盆、髋臼骨折复位满意。16例获随访6~12个月。疗效根据Matta功能标准评定:优9例,良6例。无坐骨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和骨折再移位发生。结论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或K-L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暴露充分、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尤其适用于双侧耻骨骨折和四边形面内移的髋臼骨折。  相似文献   

11.
吴石奇  方冠毅  石小勇  陈锋 《骨科》2012,3(1):29-31
目的总结前路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骶髂关节前路切开复位加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分离19例,术前、后均行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并通过X线片随访。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根据Denis评估标准:优13例,良3例,可3例。结论骶髂关节前路双钢板内固定术能直视复位,能有效恢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78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和"C"型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及TSRH系统固定.按照AO分型:B2型3例,B3型4例,C1型12例,C2型34例,C3型25例.患者入院后均在抗休克、输血等治疗的同时急诊用骨盆外固定架暂时固定复位,以稳定病情、减少出血.伤后7~10 d手术,20例前路手术后1周行后路手术,58例为一期前后路同时手术内固定.后路经皮"C"型臂X线机引导下骶髂复合体空心螺钉固定10例,CT引导下经皮空心螺钉固定20例,切开复位TSRH系统固定48例.手术时间2~5 h,平均3 h.结果 术后浅表感染5例,经换药愈合;深部感染2例,经清创引流愈合.3例术中损伤膀胱行及时修补,2例术后发现膀胱损伤行膀胱造瘘后愈合.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经溶栓等保守治疗治愈.术前合并骶丛损伤的患者术后3~6个月功能大部分恢复.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0个月,无骨折不愈合.下肢长度差异在10 mm内72例,10~20 mm 6例.复位根据Tornetta和Matta评定标准,优58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94.9%.术后功能按照Majeed评分系统,优45例,良20例,可13例,优良率83.3%.结论 对不稳定性骨盆环骨折患者采用前后环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性好、并发症少,可使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开收复位加内固定手术治疗.前环骨折采用耻骨联合上方弧形切口或经腹股沟入路.应用钛合金重建钢板内固定;后环骨折分别采用骶骨棒、骶髂拉力螺钉固定.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2.0~3.5(2.5±0.4)个月。疗效评估:优14例,良18例,中8例.差1例.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手术内固定叮以重建有效骨盆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2例移位髋臼骨折行术前CT平扫或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32例全部获得6月-4年,平均15月的随访,按Maffa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8%,X线标准优2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4.6%.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结论CT三维重建对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和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具有指导作用.对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只要移位大于2-3mm,都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置外固定架技术中辅助O-arm导航成像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采用内置外固定架技术术中利用O-arm导航成像治疗15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24~66岁;病程2~14 d。按照Tile分型:B1型1例,B2型8例,C1型3例,C2型3例。依据Young-Burgess分型:LC型8例,APC型1例,VS型4例,CM型2例。术前常规行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和骨盆CT三维重建检查,术中应用O-arm导航系统三维重建及三平面扫描成像评估术中复位效果,采用内置外固定架固定骨盆前环,骶髂螺钉、钢板螺钉或者腰髂固定后环。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情况,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术后功能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佳,无血管、神经及局部刺激等相关并发症。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16个月。按照骨折复位Matta评分,结果优9例,良5例,可1例;术后Majeed功能评分0~95分。结论: 内置外固定架术中辅助O-arm导航成像系统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术中提早评估复位效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内固定物的准确性,且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手术出血少,手术符合骨科微创医疗原则和精准医疗原则,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实现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后前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后前路减压、前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42岁.颈椎屈曲牵张(distraction-flexion stage,DFS)损伤3型24例,4型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用后前路手术减压解除绞锁,然后复位、前路融合并行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以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组(NASCIS)和国际截瘫学会(IMSOP)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定位标准,判断颈椎脊髓损伤的平面.ASIA分级判断脊髓恢复情况.术后每个月摄X线片和CT扫描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骨融合后每半年摄片一次.结果 手术时间为(4.5±0.5)h,术中出血200~500ml(平均360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相邻节段固定为23例,跨节段固定13例,1例为四节段固定.术后随访16~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X线及CT检查示植骨均在4-8个月内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加重和ASIA分级的下降,感觉恢复7~20(平均12.7)个平面,脊髓功能平均提高一级.结论 后前路减压、解除绞锁,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保留脊髓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strategy of decompression via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 in treatmen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bilateral facet joints dislocation.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37 cases of low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with bilateral joints dislocation. There were 21 males and 16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2 years (19-58). Distraction-flexion stage 3(DFS 3) were found in 24 cases and DFS 4 in 13 cases. All the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X-ray, CT and MRI and confirmed during the surgery. Decompression via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 had been adapted as the surgical strategy. The NASCIS and IMSOP standard were applied to definite the level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The ASIA grading was used for evaluation the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the recovery rate. The X-ray and CT were used to observe reduction and bone fusion.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4.5:±0.5) h, and the mean amount of blood loss was 360 ml (200-500 ml). All the incision healed. The two segments fixation was used in 23 cases, 3 segments fixation in 13 cases, and 4 segments fixation in 1 case.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32 months (16-45 months).Postoperative X-ray and CT showed that bone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within 4-8 months, without graft displacement, or failure of implants. Spinal cord function did not aggravate, and sensory recovery ranged from 7 to 20 levels (averaged, 12.7). The ASIA grade were improved with an average of one grade. Conclusion To trea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bilateral facet joints dislocation, the posterl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fusion was benefit to preservatio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相似文献   

17.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在大重量牵引纠正垂直移位后,全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骨盆前环骨折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23.2个月,均骨性愈合,无下肢不等长,骨盆畸形基本纠正,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0例,良13例,可5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对前后环骨盆骨折尽可能手术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49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4例,C3型3例。2例前环内固定术后感染,9例患者均因早期清创不彻底导致前环感染,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标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为24~38分。前环经扩大清创、冲洗、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内固定,后环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结果:1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0个月。2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经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内固定,1例感染较轻,未累计髓腔,清创后保留钢板仅更换抗生素骨水泥,感染得到控制。2例出现切口渗液,术后3个月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未见骨盆骨折再移位、再发感染。最终11例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按照Matta骨折复位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按照Majeed功能评分,优6例,良3例,可2例。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被覆重建钢板有效治疗感染性骨盆前环骨折,具有术中安全性高和感染复发率低的特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微创技术椎弓根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及骨盆重建带后方髂髂固定3种方式治疗.结果 22例均随访,时间4~22个月.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折不愈合.结论 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及骨盆重建带后方髂髂固定3种方式均为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有效方法,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