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 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 mL(1×106 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 1 mL。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目前希望能提高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来促进神经的修复再生。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体内植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05在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无菌条件下取2月龄F344雄性大鼠股骨、胫骨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构建好的慢病毒载体PNL-BDNF-IRES2-EGFP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 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经钳夹制作成右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在损伤处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2 μL,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 主要观察指标:在术后2,4周,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损伤侧L4,5脊髓前角存活的神经细胞数目,通过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观察大鼠损伤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应用荧光激发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损伤侧L4,5脊髓前角细胞的存活数目多于磷酸盐缓冲液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并且神经功能恢复也比其他两组好。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可观察到神经损伤处有较多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并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比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多。 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脊髓损伤的修复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手段,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及脊髓功能恢复,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因脊髓损伤模型及移植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并不相同。 目的:验证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术后4周,每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ELISA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 < 0.05);移植组大鼠脊髓囊腔较小,NF200表达明显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含量,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复杂,其中不仅存在多种化学物质,而且也存在着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物质能否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分泌功能还不清楚。 目的:探讨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髓鞘前脂蛋白的影响。 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传到第3代后,分别用正常和损伤的Wistar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培养20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液内髓鞘前脂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即时定量-PCR检测髓鞘前脂蛋白m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水平。 结果与结论: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和培养液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高。提示,损伤的脊髓匀浆上清液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有利于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 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 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 h,3,7,14 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和急慢性排斥反应.方法 选取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3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6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6只和PBS组8只.采用脊髓半切手术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进行HUCMSCs移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行大鼠BMSCs移植,对PBS组移植同等剂量的PBS.通过BBB评分对各组动物的术后恢复进行评估比较.用ELISA法测定移植后3组动物不同时间点(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血中IL-2及IL-10的水平,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局部病理切片CD3+细胞浸润的情况.结果 在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检测到干细胞移植组各个时间点大鼠静脉血中IL-2水平较PBS组明显升高,而IL-10水平较PBS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大鼠静脉血中IL-2水平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明显升高,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急性期(细胞移植后l周)移植局部均有大量CD3+细胞浸润.而移植的慢性期(细胞移植后3个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仍存在大量CD3+细胞浸润,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体干细胞细胞移植后可发生急、慢性免疫排斥反应.HUCMSCs较大鼠BMSCs有更低的免疫源性,更利于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髓鞘再生障碍是导致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后,对猴损伤脊髓的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07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病理科完成。 材料:选择2004-01/2005-01中山大学邓宇斌教授课题组研究的猴脊髓石蜡标本12例作为回顾性实验分析对象,其中联合移植组4例、细胞移植组4例、模型对照组4例。 方法:密度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5~8代细胞诱导为神经元。3组动物均建立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10 d后联合移植组取丹参酮预诱导1.5 h的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3.0×106个/kg,与含2 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混合,加入200 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混悬液,分5点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细胞移植组单纯给予含等量丹参酮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 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脊髓束髓鞘苏木精-伊红染色、砂罗铬花青染色结果及髓鞘平均吸光度。 结果:砂罗铬花青染色结果示联合移植组对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作用在范围、单位视野密度等方面优于细胞移植组,而苏木精-伊红染色不能区分这种差别;模型对照组皮质脊髓束结构严重破坏,观察不到髓鞘结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移植组、细胞移植组皮质脊髓束髓鞘平均吸光度基本相似(t=1.725,P > 0.05)。 结论: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对猴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髓鞘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来源于人脐血的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 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纯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善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到脑内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缺血灶周围微血管密度变化的情况.结果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到脑内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选择性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区域并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移植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静脉注射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促进缺血灶周边区微血管增生可能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培养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一定浓度范围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体外诱导可获得较高的神经元分化比例。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5,10,2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5,10,20 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诱导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另设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 结果与结论:①向神经细胞诱导后,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收缩,胞核部分折光性增强,出现类似于树突及轴突样结构。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20 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均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显示,细胞移植对脑出血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有学者在脑梗死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比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36只SD成年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按不同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时间点6只。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分别在脑出血壳核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20 μL/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0 μL。分别在1,2周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在脑出血周边区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各时间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的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阳性产物比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比单一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