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肺栓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肺灌注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30例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生成140、80 kV和融合系数为0.3的3组数据.根据融合数据的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将患者分为肺栓塞组和正常组.采用双能量评估软件将薄层重建数据进行灌注成像分析,将双肺野分为上、中、下3部分,正常组受试者肺组织灌注定量的双侧比较行配对t检验,2组间肺组织灌注量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融合图像行MinIP,评估肺组织通气情况.结果 正常组(16例)肺灌注均匀,无明显灌注缺损及减弱,灌注定量分析显示左、右全肺的灌注量分别为(27±7)、(28±8)HU,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P>0.05);左肺上、中、下部的灌注量分别为(23±6)、(24±6)、(28±8)HU,右肺上、中、下部灌注量分别为(26±8)、(27±8)、(28±9)HU,两侧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1、-1.96、-1.73,P值均>0.05).肺栓塞组(14例)CTPA图像显示肺动脉干、段及亚段充盈缺损,肺灌注成像表现为栓塞血管所支配肺野区域的灌注缺损或缺失,灌注定量分析显示全肺及中、下肺的灌注量分别为(22±5)、(22±8)、(21±8)HU,与正常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2.32、-2.63,P值均<0.05=.MinIP显示通气异常区与灌注异常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用于肺栓塞的诊断,有利于肺栓塞的早期发现和精确解剖定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s of dual energy lung perfusion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 by using dual-source CT (DSCT).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 underwent dual-energy scanning with dual-source CT. The scanned data were integrated 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140, 80 kV and coefficient of 0.3. According to the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 of the fusion data,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pulmonary embolism group and normal group. The thin-slice reconstruction of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dual-energy perfusion imaging analysis software. The lung field was divided into upper, middle and lower part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ung tissue perfusion. Paired t-tests were used in the normal patients to compare bilateral lungs,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s were applied to compare the embolism group and normal group, while 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images (MinIP) were utilized in the assessment of lung ventilation. Results Dual energy CT showed symmetrical homogeneous perfusion in 16 normal cases, without significant perfusion defects.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left and right lung perfusion were (27 ± 7) and (28 ± 8 ) HU respectively,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sides ( t=-1.73, P >0.05 ).Perfusion of the left upper, middle and lower lung was ( 23 ± 6), (24 ± 6), and (28 ± 8) HU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erfusion of right upper, middle and lower lung was (26 ±8), (27 ±8), and (28 ±9) HU respectively, showing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1.91, -1.96,-1.73 ,P>0.05 ). Angiography of pulmonary embolism group(14 cases)showed filling defects in the pulmonary trunk, segments and sub-segments. Pulmonary perfusion imaging showed low perfusion or defectsin lung field that dominated by embolic vessels.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erfusion of the whole lung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lung were (22 ±5), (22 ±8), and (21 ±8) HU in the embolism group,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normal group (t=-2. 10, -2.32, -2.63, P<0.05).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images showed a good consistency of abnormal ventilation zone area and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Conclusions Pulmonary perfusion status, especially pulmonary embolism, can be analyzed by dual energy CT scanning. It helps to early discover and precisely locate the embolism.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双源双能量CT与3.0TMR诊断家兔急性肺栓塞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经股静脉注人明胶海绵栓子制作家兔急性肺动脉栓塞模型,栓塞后2h行双能量CT及MRI,得到CT肺动脉图像(CTPA)、双能量肺灌注图像(DEPI)及MR肺动脉图像(MRPA)和MR肺灌注图像(MRPP).以肺叶为单位,记录栓塞的数目和部位.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计算上述方法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一致性.结果 CTPA、DEPI检测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分别为95.8%、95.8%;特异性分别为94.1%、90.2%;MRPA和MRP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90.2%;37.5%、98%.CTPA与DEPI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检测的吻合度非常好(Kappa值=0.971,P<0.001),DECT(CTPA和DEPI联合)与MRPA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检测的吻合度较好(Kappa值=0.796,P<0.001).对于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DECT与MRPA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EPI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92%)高于MRPP(78.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双源CT诊断家兔实验性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略高于MRPA,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DEPI显示肺栓塞所致的灌注缺损优于MRP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PE)患者双源CT肺动脉成像(CTPA)显示的闭塞性与非闭塞性栓子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的视觉分析法及半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方法:搜集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月经CTPA及DEPI扫描确诊的31例急性PE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CTPA,记录PE栓子的数量、分布部位及栓塞类型.分析DEPI,分别计算每个栓子栓塞区与对照区肺组织灌注CT值的差值(△CT值).结果:将CTPA所示栓子按其分布部位及栓塞程度分为四型:中央型闭塞型、中央型非闭塞型、周围型闭塞型、周围型非闭塞型.DEPI视觉分析法:闭塞型组中,表现为灌注减低、灌注轻度减低、灌注不变的比例为78.57%(99/126)、21.43%(27/126)、0.00%(0/126).非闭塞组中,其比例分别为19.70%(26/132)、34.09%(45/132)、46.21%(61/132).中央型闭塞型、中央型非闭塞型、周围型闭塞型、周围型非闭塞型视觉阳性率分别为100.00%(85/85)、66.11%(66/108)、100.00%(41/41)、20.83%(5/24).DEPI半定量分析:闭塞型与非闭塞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4.59±12.10)HUvs (33.12±9.72)HU,t=22.968,P<0.01];中央型闭塞型与中央型非闭塞型、周围型闭塞型与周围型非闭塞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0.12±13.55)HU vs(36.23±7.87)HU,t=20.506,P<0.01;(53.12±14.64)HUvs(19.12±5.77)HU,t=13.220,P<0.01].结论:闭塞型栓子往往引起灌注异常,而非闭塞型栓予,受多种因素影响,DEPI呈现多样化.双源CTPA联合DEPI视觉分析及半定量分析能够对PE治疗前评估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分析无肺栓塞双能量CT(DECT)肺灌注图像中灌注缺损的特征及其原因。方法:搜集行DECT肺灌注扫描而无肺栓塞的6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由两位影像科医生分析灌注缺损的原因,如线束硬化伪影、运动伪影、肺内实质病变、气肿、气体潴留等,记录灌注缺损数和占各肺段的比例;统计灌注缺损的形状、大小、边缘及原因。分析各种原因引起的灌注缺损的影像特征。结果:60例无肺栓塞受检者DECT肺灌注图像上共345个肺段发现灌注缺损,其原因为:线束硬化伪影(170个肺段)、心脏或膈肌运动伪影(140个肺段)及肺内病变等(35个肺段)。线束硬化伪影引起的灌注缺损主要分布在双肺上叶尖段和前段,多呈条带状灌注缺损;心脏运动伪影引起的灌注缺损主要位于右肺中叶内侧段和左肺舌叶上段,多呈新月形灌注缺损。结论:认识非肺栓塞引起的灌注缺损的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DECT肺灌注成像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研究逐渐增多,能够反映心肌微循环状况,定性及定量地评价心肌血流状态,检测心肌微循环及心肌活性,并且可以在评估冠状动脉的同时评估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受损情况。其诊断心肌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一致性好。相对于其他检查技术,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能便捷地提供更丰富的临床信息。笔者对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疑诊肺动脉栓塞的78名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双能量扫描,数据经后处理得到肺动脉血管图像(CTA)和肺灌注图像(PBV)。两位医师对PBV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和分型,同时观察CTA图像有无栓塞以及栓塞的部位、程度。分析PBV图像的表现与CTA图像、肺部异常改变的关系。用Kappa系数检验两位观察者对PBV图像质量评价和分型的一致性,计算PBV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两位医师对肺灌注图像质量的分级以及肺灌注图像的分型一致性极强,K值分别为0.87、0.80,P值均<0.01。PBV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为95.30%,特异度为56.40%,阳性预测值为70.70%,阴性预测值为91.20%。对于完全栓塞的患者,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能够显示肺动脉栓塞导致肺血流改变的肺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实质和小气道损伤而导致慢性不可逆的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以及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目前肺功能检查、肺核素灌注显像和MR灌注成像评估COPD均不能高分辨力显示肺解剖影像。而双源CT双能量肺实质灌注成像能够显示肺的解剖及灌注功能信息,可对肺气肿的部位与灌注缺损区精确配准,虚拟平扫影像可辨别COPD的类型及肺气肿的数量和大小,这对于COPD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就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在COPD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DEPI)的定量参数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疑似肺栓塞行双能量CT扫描并行CTPA及DEPI重建的患者影像资料,以肺段为评价单位,分析PE栓子的部位、栓塞程度以及肺灌注情况,测量感兴趣区的平均CT值及碘含量值与正常灌注区的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患者分为非栓塞组13例,栓塞组24例,其他3例;栓塞组无栓塞肺段(201个)与非栓塞组肺段(200个)的平均CT值比值(t=-1.81,P>0.05)、碘含量比值(t=-1.5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栓塞组栓塞肺段(204个)与无栓塞肺段(201个)的平均CT值比值(t=34.77,P<0.01)、碘含量比值(t=32.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组完全栓塞肺段(83个)与部分栓塞肺段(121个)的平均CT值比值(t=-17.54,P<0.01)、碘含量比值(t=-16.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DEPI定量参数对肺栓塞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平均CT值及碘含量值<40.65 HU、1.75 mg/ml临界值时,诊断PE的敏感度分别为96.0%、92.0%,特异度分别为88.6%、90.0%。结论DEPI定量参数能够作为诊断PE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PE治疗前后的评估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CT肺血管成像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动态分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肺血管成像(CTPA)对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动脉栓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动态分析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CTPA资料,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4 h及14 d时的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及右心功能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和X2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肺动脉栓寨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在溶栓治疗后逐渐减小,Qanadli和Mastora评分在治疗前(分别为50.0、46.5分)与治疗后24 h(分别为42.5、1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0、6.493,P值均<0.01);治疗后24 h与治疗后14 d(分别为25.0、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40、4.299,P值均<0.01).治疗后24 h,右心室最大短轴直径(4.58 cm)及横截面积(23.10 cm2)明显减小,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4.41 cm)及横截面积(26.37 cm2)明显增大,双侧心室最大直径比(1.07)和面积比(0.94)明显减小,与上述各指标治疗前相比(分别为5.07 cm、25.42 cm2、3.57 cm、20.17 cm2、1.59,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1~4.959,P值均<0.05);治疗后24 h,肺动脉收缩压(40.92 mm Hg)明显变小,与治疗前(58.61 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4,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CTPA肺动脉栓塞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0.034~0.598,P值均<0.01).结论 CTPA可以动态观察急性肺栓塞的肺动脉阻塞程度及右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肺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8月临床怀疑肺部疾病的连续54例患者行肺部增强双能量扫描,按照肺部不同病变分为4组:正常组、渗出性病变组、肿块性病变组和肺栓塞组.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双能量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 正常组14例,肺部双能量灌注成像表现双侧肺部灌注对称,未见明显差异.渗出性病变组10例,表现为局部灌注量降低;肿块性病变组27例,因为发生位置不同肺部灌注成像表现各异,外周性肿块表现为局部肿块区域的灌注缺损,而中央型肿块因为累及肺门血管而表现为肺段性灌注降低区或缺损区.肺栓塞组3例,表现为肺栓塞区域的灌注缺损或稀疏.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观察肺的灌注状态,尤其有利于评价中央型肺癌和肺栓塞患者肺灌注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在不同能量X线衰减趋势变化,探讨DSCT能谱曲线及标准化碘含量(NIC)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价值.方法 对42例肺癌患者行DSCT双能量成像扫描,测量混合能量图像上各淋巴结短径及在不同能量水平下(40 ~190 keV,间隔10 keV)CT值及碘含量.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组在不同keV CT值采用t检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IC评价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1)肺癌淋巴结两组在不同keV值下能谱曲线为逐渐下降曲线,随着keV增高,曲线逐渐趋于平坦;两组在40~90 key区间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 keV下CT值差异最大.(2)肺癌淋巴结两组在静脉期NI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利用ROC曲线分析,NIC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7],当以NIC≤0.14135 mg/dL作为强烈提示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时,其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81.3%、83.3%、82.4%.结论 运用DSCT双能量成像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较大意义,NIC可作为术前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技术对双源CT(DSCT)双能肺灌注成像的影响,优化扫描和重组参数。资料与方法在相同对比剂浓度、负荷和注射流率前提下,6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组1~3:利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trigger技术,将感兴趣区设在肺动脉主干,当CT值达到100 HU时,再分别延迟3 s、6 s、9 s后扫描自动开始,其余扫描参数均为探测器准直14 mm×1.2 mm,球管旋转时间为0.5 s,螺距为0.5,重组层厚1.5 mm,间隔1.0 mm,足头方向。组4:头足方向,其他扫描参数同组2;组5:重组层厚1.5 mm,间隔1.5 mm,其他扫描参数同组2。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以及上腔静脉的CT值,并观察肺动脉分支显示级别和上腔静脉线束硬化伪影出现情况,评价DSCT双能肺灌注及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结果与其他组相比,组2肺动脉强化值较高,上腔静脉强化值较低且线束硬化伪影较少,肺动脉5级分支显示清晰,同时具备优良的双能肺灌注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同对比剂浓度、负荷和注射流率前提下,组2的扫描方案可获得满意的肺双能灌注成像及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结合临床实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特征。方法共44例,分为COPD组25例及对照组19例。均行肺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设定感兴趣区(右腹肺、右背肺和左腹肺、左背肺),得到各处肺组织TDC和灌注参数,包括灌注值(P),强化峰值增量(PEI),达峰值时间(TTP)和血容量(BV)。比较分析COPD组和对照组的TDC特征,以及各灌注参数的差异性。结果COPD组较对照组TDC波峰延后。各灌注参数腹背肺比率在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D组TTP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0)。P、PEI和BV在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显示COPD患者肺部血流灌注异常主要表现为TDC波峰延后,TTP延长。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灌注成像诊断胃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源CT最大斜率法、Patlak肿瘤灌注成像诊断胃癌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腺癌患者行双源CT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比较胃癌和正常胃壁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估胃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再分别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成若干组,比较各组患者灌注参数的差异,探索其在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结果:MIP、AP、BV、BF、PC、CT增强值诸参数胃癌组织均高于正常胃壁组织(P<0.05).不同细胞分化程度、胃壁浸润不同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各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AP值与胃壁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能反应胃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意义,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作用尚有限,AP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胃癌的胃壁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双能量上腹部虚拟平扫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上腹部双能量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对46例临床拟诊上腹部病变患者行DSCT上腹部常规平扫(CNCT)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扫描(80 kV/404 mA和140 kV/96 mA).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分别得到动脉期、门静脉期2组虚拟平扫数据,并与CNCT对照,比较三者在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平均CT值、信噪比(SNR)及病灶检出上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3次扫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所测肝、脾平均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图像SNR明显高于CNCT组(P=0.00),2组虚拟平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较CNCT有所下降(F=241.80,P=0.00),但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动脉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优于门静脉期(P=0.004);虚拟平扫和CNCT病灶检出性能相似.结论 相对门静脉期而言,肝动脉期的双能量虚拟平扫能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要,并可减少一次平扫的辐射剂量,具有更高的SNR、相似的病灶检出性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家兔急性肺栓塞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诊断家兔急性肺栓塞的价值。方法:经股静脉入路注入明胶海绵制作24只家兔急性肺栓塞模型,随机分成4组(即2h组、1天组、3天组和7天组),每组6只。家兔栓塞前及栓塞后2h、1天、3天和7天行双源CT平扫和双能量扫描。采用双能量软件(LungPBV)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分别得到CT解剖图像(CTPA)、双能量肺灌注图像(DEPI)及两者融合图像。以肺叶为单位,分析栓塞前及栓塞后各时间点的肺灌注影像表现,并记录栓塞后肺内灌注异常的肺叶数目;进行家兔肺大体解剖和镜下观察,记录肺栓塞部位及病理表现。以病理为金标准,计算DEPI、CTPA及融合图像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结果:栓塞前家兔双能量肺灌注图像表现为大致均匀的黄红色伪彩。栓塞后2h组肺灌注图像显示栓塞区呈蓝色;1天组及3天组栓塞区呈蓝黑色;7天组栓塞区呈黑色。DEPI和CTPA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95%、95%和100%以及98%、100%、100%和99%;2项指标与病理结果吻合度强(Kappa值-0.933),融合图像与DEPI一致性好。结论:采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可观察肺栓塞后肺实质动态灌注变化,并与病理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18.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统计分析39例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函数和强化指标,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渗透表面积乘积(PS),正增强积分(PEI),最大上升斜率(MST),最大下降斜率(MSD),病变强化值(PH),平均通过时间(MTT),至峰值时间(TTP)及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R),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①恶性组的BF、BV、PS、PEI、MSI、MSD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01),恶性组和良性组之间的MTT、TTP值无明显差别(P>0.05).②良恶性病变组间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类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③将BV、PS、PEI、R 4个指标相结合进行Fisher's线性判别分析,正确判别率达94.9%(37/39例).结论 VCT灌注指标BF,BV,PS,PH,R,PEI,MSI以及MSD有助于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脑肿瘤灌注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27例脑肿瘤先用常规CT平扫确定肿瘤中心实质部位,然后进行MSCT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DW4.0工作站PerfusionⅡ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灌注图像及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肿瘤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S).结果: 27例中,脑胶质瘤7例、脑膜瘤8例、脑转移瘤8例、颅咽管瘤2例,淋巴瘤、血管母细胞瘤各1例.27例灌注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轮廓,清晰地区分肿瘤和水肿;不同类型肿瘤的CBF、CBV、MTT及PS值不尽相同,灌注伪彩图表现不同;PS图能清晰显示脑肿瘤的实质部分及微血管通透性.结论: MSCT灌注成像对脑肿瘤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对了解脑肿瘤内部血流状态及微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在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有急性肺动脉栓塞的25例患者进行了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同时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结果25例患者中有2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发肺段血流灌注异常,其中41个肺段出现放射性缺损区,84个肺段出现放射性稀疏区。25例患者6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是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性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